800年前生活史:两宋的茶饮、茶诗与茶词

2021-10-11 15:20郑焕坚
同舟共进 2021年9期
关键词:宋徽宗陆游

郑焕坚

元祐五年(1090年)左右,宋哲宗要送给苏东坡一件神秘的“礼物”。

派出的使者从开封抵达杭州,等众人都退去后,使者才神秘地掏出“宝贝”,对苏东坡说,这是“官家”(宋代近臣对皇帝的称呼)赐予你的一斤“龙凤团饼”,数量稀少,封条都是官家御笔所题,还嘱咐“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

千里赐送的贡品,来自于宋太宗时期兴起的皇家茶园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当时那里出产一种皇家御用的茶饼,将新鲜采摘下来的茶叶经过蒸、捣、拍,用刻有龙凤图案的模具压制而成,使表面带有龙凤纹饰纹案,因此也称其为“龙凤团茶”。当时,这种皇家贡茶每斤共有二十饼,黑市的交易价格,每饼“值金二两”。

多年后,苏东坡将此事私下告诉好友王巩,王巩又将其写入了《随手杂录》。其实早在宋哲宗之父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出任杭州通判期间,他就曾品尝过龙凤团饼茶,还曾经带着饼茶登顶无锡的惠山远眺太湖,与一名姓钱的道士好友共同品茗。

惠山上有一口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茶圣”陆羽品评了天下二十种宜茶之水,认为江西庐山谷帘泉第一,常州无锡惠山石泉第二),之所以闻名远近,皆因它通过岩层裂隙的层层过滤后,水中的杂质特别少,清冽可口。在这里,苏东坡和钱道士一起品尝皇家贡茶,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为“超级吃货”,苏东坡对于品茗情有独钟。多年后,他在《望江南》中写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喝茶成为全民时尚】

与苏东坡一样,宋徽宗对于品茶也是兴致盎然。

苏东坡去世六年后(1107年),爱茶如痴的宋徽宗亲笔写下了《茶论》一书,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撰写的茶叶研究著作,因为成书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此也被称为《大观茶论》。

治国昏聩的宋徽宗,却在文化和艺术上的造诣颇深,他的书法、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自成一格,是闻名千古的“艺术家皇帝”。不仅如此,宋徽宗还是顶级品茗高手,权臣蔡京曾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他“分茶飨群臣”之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召集群臣曲宴于延福宫,在宴会上,他令近侍取来建窑贡瓷“兔毫盏”以备泡茶之用,该兔毫盏青黑釉色,以状如兔毫的银光细纹装饰。准备就绪后,徽宗亲自煮水煎茶,注汤击拂,只见乳白色的盏面幻化出“疏星朗月”的图象。茶汤冲泡好后,徽宗非常满意地分给群臣,并说:“这可是朕亲手施予的茶。”

中国人喝茶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曾记载,早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古国地区就向周武王进献过茶叶,这也是国内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至汉代,茶叶开始作为商品广泛流通,早在西汉时期,四川人王褒就在他买卖家奴的文书《僮约》中留下了“烹茶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

到了魏晋时期,鉴于长期纵酒的危害,当时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唐代时,吃茶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至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官方陆续发布禁酒令,随后的榷酒政策(专卖)进一步产生叠加效应,致使酒价走高;德宗、文宗又相继推出茶税、茶马互市、榷茶法(茶叶专卖)等一系列茶政、茶法。此外,茶清静雅和的气质受到文人推崇,解困解乏的功效也博得了民间喜爱,在多种因素的驱动下,从中唐到晚唐,茶文化逐步由兴到盛,成书于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经手录》记载,唐帝国境内“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不得一日无茶”。

到了宋代,饮茶开始更广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正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

从赵匡胤开始,宋朝历代皇帝都是爱茶之人。据说成为皇帝后的赵匡胤召宰相范质议政,召见时设座赐茶,与之“坐而论道”。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赵匡胤就说:“朕最近有些眼花,看不清东西,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范质上前递折子的空当,早已听令的内侍便把宰相的座位与茶全部撤走。范质回身欲坐,却发现座位与茶碗都不翼而飞,只好站着搭话。宋太祖的这一举动,标志着茶是区分主客之别的待客礼仪,亦标志着在古代,皇帝赐坐赏茶成了极大的面子。

王巩的《甲申闻见二录补遗》,记载了宋神宗在崇政殿召见时任太子少师的张方平时“赐座啜茶”。當然,与议政殿赐一杯茶相比,前文所述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更幸运了。

皇帝赐茶、大臣分茶、文人咏茶,喝茶的习惯遍行于宋朝国境。当时汴梁的茶肆、茶坊最多,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所记,汴梁城内有各式各样的茶楼,鳞次栉比,大量的茶馆集中于朱雀门外街巷、潘楼东街巷及马行街、相国寺等人流量大的街道。王清明在《摭青杂说》中,记载了白矾楼大酒楼旁边的一个小茶馆里发生的事情:“茶肆上有一小栅楼,主人捧小梯登楼,李随至楼上,见其中收复人所跌之物,如伞履衣服器皿之属其多……僧道妇人,则曰僧道妇人,其杂色人,则曰其人似商贾,似官员,似秀才,似公吏。”光顾茶馆的客人有“僧道、妇人、商贾、官员、秀才、公吏”诸色人等,且不分性别、职业、身份,可见茶馆就是城市各阶层相聚的地方,喝茶成为了当时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茶馆经营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和夜茶。如“每五更点灯”的早茶馆,服务项目除供应茶水外,同时也供应汤水、茶点。除了茶肆、茶坊、茶楼在固定的地方专门卖茶水等饮料外,夜半三更还有提瓶卖茶者,为深夜仍在活动、游玩的吏人、商贾或市民提供饮茶服务。“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给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时的开封是全世界茶文化的中心,茶叶经济约占当时财政收入的5%。茶叶分为散茶、片茶两种,其中片茶以皇家贡品“龙凤团饼”最为出名,但此茶的产量非常稀少。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宣和二年(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茶,这种团茶是把已经拣过的熟茶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浸泡,光明莹洁,芽头细如银线、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创制新品种的郑可简因此得到宋徽宗宠幸,被升官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让手下四处寻访名茶珍品,并让儿子郑待问向宋徽宗进贡了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郑待问也因贡茶有功得了官职,以至于当时有人讽刺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但北宋的品茶盛世即将戛然而止。随着金兵的铁蹄南下,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幾千名皇室宗亲、后宫妃嫔和朝臣一起被金兵俘虏北上,北宋灭亡。

一生爱茶的宋徽宗被俘北上,成书于明代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记载了一个野史传说:据传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在北上途中,有一日路过一个寺庙,一位胡僧特地让童子给他们点茶,然后胡僧和童子退往后堂。宋徽宗父子喝完,觉得此茶非常美味,还想再喝,却发现胡僧和童子都已不见踪影,待宋徽宗步入后堂寻觅,才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尊胡僧的塑像,旁边立着一位塑像童子,仔细分辨,竟然就是刚才献茶的二人。

这则故事显然属于虚构,却彰显了后世对于宋徽宗一生爱茶的同情和叹息。北宋的品茶盛世突然陨落,自然与朝代的命运息息相关。

【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宋徽宗父子被俘虏北上之时,闻知天下巨变的李清照,在接到丈夫赵明诚的书信后,立刻从山东南下江宁(南京)。不久,赵明诚接旨赴任湖州,暑天跋涉,急病而逝,李为了躲避金兵南下,此后辗转于杭州、越州(绍兴)和金华等地,而夫妻二人所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历代文物,也在动荡流离中或遗失或被盗,几乎损耗殆尽。

家国动荡、个人飘零,这使得李清照陷入了无尽的惆怅,她时常回忆起和丈夫比翼齐飞的旧日时光。当时,夫妻二人为了撰写《金石录》,回到青州(今山东益都)旧所居住。夫妻俩终日一同校勘、整理书籍,同时把玩赏析一些新入手的书画、彝鼎等文物。在治学著书的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能力颇引以为傲,于是决定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中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与酒令完全相反的是,茶令之行,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者后饮茶。于是,二人每次饭后,都来到“归来堂”中,烹上好茶,然后其中一人说出某典故后,要求对方说出典故出自何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正确与否来判断胜负。在行茶令中,李清照常常获胜。一次,在双方经过激烈的“较量”之后,获胜的李清照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将茶杯打翻,茶汤倾覆于怀中,弄湿了一身衣裙。

至此,茶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而存在,更是一种高雅生活品位的象征。除茶令外,这位旷世才女对分茶的赏玩水平也很高。分茶又称“茶百戏”“汤戏”或“茶戏”,即用茶的泡沫表现字画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煮茶时,待茶汤浮细沫如乳,便用箸或匙搅动,使茶汤波纹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与图案。在李清照的词作里,就有不少赏玩分茶的词句:“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满庭芳》)她在另一首诗作《晓梦》中亦写道:“翩嘲辞斗诡辩,活火烹新茶。”

国破家亡,李清照久病不起。这位年轻时喜欢饮酒作诗的豪爽女子,从此爱饮浓茶更胜饮酒,并接连写出数篇幽婉的茶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摊破浣溪沙》)好不容易沉疴稍愈,揽镜自照,发现容华已逝,鬓发也霜白稀疏;身体单薄虚弱,只能喝些烹茶用的豆蔻熟水将息调理。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72岁的李清照在江南离世。李清照死后七年,厌倦了战争动荡的宋高宗最终决定禅位给养子赵眘,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作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在即位后不久就发起了隆兴北伐,但由于仓皇出兵和前线将帅不和,宋军很快就被金兵击败,北伐所光复州县不久又相继沦陷。

北伐遇挫,宋孝宗无奈只能在厉兵秣马之时,加紧治理内政,而经过靖康之变后长期的动荡,此时的南宋帝国尽管不能光复北方国土,但在南方,社会生产开始稳步恢复,这吸引了日本僧人再次渡海东来。

早在隋唐和北宋时期,日本僧人就和遣唐使一起,经常前往中华帝国境内学习佛法,尽管靖康之变使得这种文化交流中断多年,但随着南宋社会日趋稳定,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28岁的日本僧人荣西为了深入学习佛法渡海入宋。荣西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这也成了日本种植茶树的发源。

1187年,荣西再次渡海入宋,四年后,荣西返回日本,并在次年写成了《吃茶养生记》,这也是日本的第一部茶书。由于首次将中国佛教禅宗系统性的传回日本,荣西因此也被称为日本“禅祖”,同时也被称为日本的“茶祖”。

在唐代时,中国的喝茶方法主要是煎煮,到了宋代时则流行点茶法。所谓点茶,大致方法为:首先炙烤茶叶,研磨成末,过筛取细;其次将茶末放入茶盏,加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再将茶瓶里的沸水注人茶盏,这时水要喷泻而入,不能断断续续。之后用特制的“茶筅”击拂,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如此不断地击拂、泛花,使茶汤面上浮起一层白色浪花,宋人称此情此景为“战雪涛”。

前面所述的宋徽宗点茶,基本手法就是如此。但宋代以后,随着明代开始流行冲泡散茶,中国传统的点茶技艺也逐渐消失,而在日本,由于荣西禅师的学习和传入,宋式的点茶技艺在日本得到了流传。今天的日本茶道,正是由宋代的点茶等茶艺演变而来。

由于宋代的点茶涉及磨茶等复杂工艺,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对1000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精致和复杂,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经将当时的茶具用品绘制成《茶具图赞》一书,从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在《茶具图赞》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被称为“十二先生”——如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

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由于品茶有助于僧人道士坐禅修行、消除困意入定研修,因此从唐宋时期开始,品茶也开始与宗教结合,由此产生了许多禅诗,例如宋代词人朱敦儒就曾经写道:“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在南渡许久、北伐无望的日子里,词人也在翘首北望中盼白了头,他在词作中哀叹:“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浮生若梦,唯有茶酒相伴,最能安抚人心。

【南宋的茶诗与茶词】

如果说北宋与茶相关的诗词,透露的是一种愉悦惬意的话,那么进入南宋后,中国的茶诗、茶词则在表露风月之际,时常透露出一种时代的壮阔。

隆兴北伐失败七年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主战派王炎主政川陕,47岁的陆游成为王炎的幕僚。在驻军南郑前线时,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遂写下了《平戎策》。

作为南渡官员的后代,陆游从小就立志参与北伐、光复先人故土。在这一时期,他经常跟随军队到宋金对峙的前线探视考察,然而想不到的是,王炎很快就被调离前线,幕府解散,陆游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临前线、参与北伐的机会,从此烟消云散。

第二年(1172年),陆游被调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是一个闲职,陆游无奈骑着驴,进入了四川。也就是这一年,在回复堂兄陆升之(字仲高)的《渔家傲(寄仲高)》中,他写道:“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在远离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日子里,陆游壮志难酬,时常伴着云烟和清茶度日。

陆游一生爱茶、爱诗,他的茶诗数量是中国历代詩人之魁首,有着“茶痴”之称。有人评价说陆游与茶的关系,正像陶渊明与菊、李白与酒一样的深切。

陆游自小常住会稽山的云门寺,这里本就是茶乡,不仅盛产一种日铸茶,还有丁坑白雪茶、兰亭的花坞茶等。陆游早先所见、所啜的是日铸茶,外出时也随身要带上,得名泉才以冲泡。他赞家乡茶是:“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同时,陆游也酷爱天下名茶,得各地佳茗必品之、诗之、誉之。他以诗记述的中国名茶,许多为陆羽的《茶经》所未有,这大大丰富了中国茶的记载。甚至有人把他的茶诗作为《茶经》的“续篇”,如他赞长兴顾渚茶:“焚香细读斜川集,候火亲烹顾渚茶”;颂湖北茱萸茶:“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对比峨嵋雪芽茶和湖州紫笋茶:“雪芽近自峨嵋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陆游对闽中建茶特别喜好。五十多岁时,他出任福州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当了茶事官后,“宁可舍酒取茶”,直至晚年“平生长物扫除尽,犹带笔床茶灶来”。早年,他从福建宁德主薄任满回到临安,皇帝赐他进士出身,迁枢密院编修,并赐给他北苑龙凤团饼茶,陆游十分欣喜,赋诗曰:“江风吹雨暗衡门,手碾新茶破睡昏。小饼戏龙供玉食,今年也到浣花村。”(《饭罢碾茶戏书》)由于陆游任职茶事官,不仅对公卖茶要严加管理,而且对上贡朝庭的上品,要亲身试茶,不敢怠慢:“北窗高卧鼾如雷,谁遣香茶挽梦回?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试茶》)

陆游晚年的大部分茶诗,作于景色宜人的山阴故居,文字一洗早年诗作的雕琢藻饰,而代之以简淡古朴、沉郁蕴藉的感情格调。“闲中高趣傲羲皇,身卧维摩示病床。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门无客至惟风月,案有书存但老庄。问我东归今几日,坐看庭树六番黄。”(《闲中》)此诗于绍熙五年秋作于山阴。六年前,陆游以莫须有的“嘲咏风月”罪名被斥归乡里,朱熹认为他“恐只是不合做此好诗,罚令不得做好官也”。诗人本想乘新皇帝赵惇即位之初,力谏恢复之策,没想为赵惇所不喜,也不见容于佞臣。

终其一生,陆游不能见证北伐的成功。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相约南宋一起攻灭金国,尽管有着唇亡齿寒的危险,但渴望光复故土的南宋政府还是出师北伐,并收复了“三京故地”,实现了岳飞一生都没实现的梦想。但由于粮草不济和兵力孱弱等原因,南宋大军却被继金兵之后的蒙古兵所败,取得的失地再次沦陷,史称“端平入洛”。

“端平入洛”后,词人吴潜曾在《踏莎行》中写道:“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陌上春归,水边人远。尽将前事思量遍。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南宋一代,曾经出过三位状元词人,分别是张孝祥、吴潜和文天祥,其中吴潜和文天祥更是“状元宰相”。这三位状元词人壮怀激烈,却壮志难酬,其中吴潜是死于南宋奸臣之手,文天祥则是力战不屈,最终被俘后殉国。

1279年,南宋宣告灭亡。故国虽死,但不少遗臣仍在,作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的进士,词人陈著在南宋灭亡后隐匿不仕,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他仍写词表述心怀:“兄年八十,弟今年几,亦是七旬有九。人生取数已为多,更休问、前程无有。家贫是苦,算来又好,见得平生操守。杯茶盏水也风流,莫负了、桂时菊候。”在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中,他在“杯茶盏水也风流”的清贫生活中,默默怀念着南宋往事,以示余生仍然效忠南宋的“平生操守”。

宋亡后,品茶方式逐渐走向简单化。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决定“废团改散”,原因是他认为宋代团茶制茶法工艺复杂,耗费人力物力,价钱昂贵,斥之“奢侈”。又怪其使斗茶风靡朝野,显贵平民无不以斗茶为乐,无法自拔。官府下令废除团茶,改用散茶,并禁止使用大盏饮茶。于是泡茶法开始大流行并延续至今,散茶冲泡取代了点茶击拂——延续上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再不见踪迹。

中华之茶,以“唐煮”“宋点”“明冲泡”,可分段为古典之饮、浪漫之饮、自然之饮。宋代的茶文化,由“品”到“赏”再到“饮”“叹”“玩”,宋代的茶文化雅俗共赏,既接地气,又有精气神在,无愧为中国茶文化的巅峰。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宋徽宗陆游
祥云拂郁 仙禽告瑞——《瑞鹤图》与宋徽宗
宋徽宗:本是大艺术家,奈何做皇帝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皇帝的小礼物
『吃货』陆游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藏在球里的秘密
初夏绝句
陆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