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科学内涵、创新动力与现实路向

2021-10-11 14:36张小沛戴健张瑞林
体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精细化社区运动

张小沛 戴健 张瑞林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创新动力以及现实路向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内涵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精细化治理方式,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首端与满足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需求末端相结合,最终达到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效能的善治目标。社区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供给的“提质增量”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3大创新动力;基层精细化治理的社会行动主要体现在康体融合、协同共治、全民共享、服务提质、科技赋能5个方面;提出要从价值共创、多元共治、科技赋权、监督评估等层面推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实现精细化治理。

关  键  词:体育管理;社区体育;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1)05-0023-07

Refined governance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in community :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nnovation power and practical path

ZHANG Xiao-pei1,DAI Jian1,ZHANG Rui-lin2

(1.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061,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innovation power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refined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efined governance for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refers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irst of supply of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nd the end of the value demands of residents sports health services through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refined governance methods, ultimately achieve the goal of good govern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he upgrade of community residents' sports and health service demand,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the "quality and increment" of service supply are the three major innovative powers for the refined governance of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The social actions of refined governa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re mainly embodied in five aspects: the integration of health and sports, coordinated governance, shared by the whole people, service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ined governance i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isting of value co-creation, multiple co-governance,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as well as supervision and assessment.

Keywords: sports management;community sports;public sports service;refined governance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将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精细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多元主体共治力量,实现城市社区精细化治理。面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存在的组织体系运行不畅、政社协同乏力、“粗放型”体育服务供给、场地设施规划利用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如何在基层治理场域转型中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精细化治理是推进城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应社区居民运动健康服务需求升级的需要,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解决社区体育“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直接影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提升。本研究试图深入剖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和动力耦合逻辑,基于上海实践经验剖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现实路向,为探索符合人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智能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参考。

1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科学内涵

1.1  精细化治理的理论滥觞

精细化理念贯穿西方经济管理理论发展的每一阶段,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的古典管理理论。精细化理念历经弗雷德德里克·泰勒[1]的科学管理理论、爱德华兹·戴明[2]的质量管理环理论以及莱克[3]的丰田汽车精细化生产实践3个阶段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精细化理念在企业经营生产中的低成本、高效率优点被逐渐放大[4],在演变发展中精细化理念不仅继承了企业管理中创新务实的工作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机制、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还在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领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人本主义[5]。目前,学术界关于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社会治理中精细化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两种。其一,从微观视角阐释,以陆志孟等[6]为代表的微观阵营认为:“精细化治理是在社会管理服务方式上融入精细化理念的原则及科学技术,通过社会治理过程的‘微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与高效化。”其二,从宏观视角阐释,以赵孟营[7]为代表的宏观阵营认为:“精细化治理是通过社会治理的宏观权利结构,将精细化的价值理念贯穿到中观运行机制及多元主体关系中,从而达到精细化治理的强回应和高效能。”精细化治理是在常态化治理基础上将传统治理引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科学内涵和核心要求是以人为本、通过多元协作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化解社会矛盾,最终达到善治的效果[8]。

1.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和特征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是一种以人为本、整体干预、经济高效的社区健身和健康促进方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除具有一般公共服务的资源稀缺性、公益性、多元性、边缘性等共性特征[9],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下沉社区具有贴近不同层次人群的广泛性、基层群体参与便捷性、服务持续性、运动促进健康的低成本和高效能性。精细化治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保障社区居民平等享有体育运动权利的逻辑起点相吻合[10]。从增进健康角度出发,Vaitkevicius等[11]、Sims等[12]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运动确实能显著提升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运动健康促进属于一级预防医学范畴,全民健身与预防医学在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的目标、方法及效果上具有一致性[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精细化治理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实践中更加契合精细化治理的微观视角。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内涵指:按照精益、精确、精密、精算的原则,采用科学有效精细化治理方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价值再造、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信息化管理技术应用等方面,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首端与满足居民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需求末端相结合,通过节约冗杂的体育管理成本,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转变为科学有效精细化治理,从而实现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效能的善治目标。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基本特征:一是康体融合的治理理念。以人为中心、通过提供康体融合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运动健康需要,变被动医疗为主动健康,发挥运动健康促进的功能。二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我国政府向服务型、有限型、有效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改变以街道和居委会为代表的“强政府”在体育政策执行中的纵向力量整合机制,推动政府发挥还权、赋能、归为的作用,优化制度设计,构建“政社多元合作”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横向秩序协调机制。三是服务对象精准覆盖全人群。基于社区居民人群的多元化,在盘活、整合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的基础上服务全人群、提高个性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流程和运行机制。四是专业化、品质化的服务内容。通过专业化的体育组织和人才,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提升,解决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量资源的整合以及供需错位的现实矛盾。五是智能化信息管理技术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应用。运用智能化信息技术识别、采集社区居民运动健康轨迹大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运动健康需求和用户习惯,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据管理平台,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调配和管理提供可视化数据参考,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信息共享。

2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创新动力

2.1  内生动力:满足社区居民运动健康服务升级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社区由“单位社区”向“混合型社区”转型,城市社区中熟人社会差序格局被打破后[14],社区居民进入“原子化”状态,居民独立性增强转而更加重视个体的健康需求。社区内不同人群体育权利诉求具有多元性,满足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升级成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根本性内生动力。我国当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靠政府力量,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差异化和内容的多样化[15]。现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需层面存在覆盖人群不均、服务内容过于单一[16]、供需缺位等问题。场地设施资源覆盖人群不均主要指:社区内健身点大多以满足中老年人基本健身需求为主,全人群综合性健身场地配套短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服务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未能根据社区居民差异化需求进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组织、活动等配套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尚未形成完善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居民多元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不匹配,主要体现在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迫切需要康养类、适老化运动健康服务;中青年运动健康需求多集中在健身、塑形等方面;青少年运动健康需求多为趣味性体适能运动;特殊人群的运动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运动康复层面。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可以在尊重空间差异化和生活多样化基础上满足全人群的运动健康需求,体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人本性、公共性及服务性价值理念。

2.2  外生动力:推进实施体育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社会转型期,受传统的垄断式供给模式影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仍存在着“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失灵”三重路径依赖[17]。在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中,社区在权力交换过程中无力承接国家下放的权力和责任[18],产生“社区体育治理真空”现象。当前的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出现的“多头领导”“九龙治水”“制度打架”等现象,使得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出现协同乏力和运维缺位的治理状态,严重阻碍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因此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為推动其精细化治理的外在动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乏力主要指:受传统粗放型公共体育服务“路径依赖”影响,纵向行政体制下政府通常主导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使得政社主体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弱化,市场和社区基层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政府部门在以往管理中风险控制大于社会建设[19],强烈的“父爱主义”关怀下,体育部门倾向于以“为民做主”的方式为居民提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各部门“各扫门前雪”的碎片化治理,使社会和市场主体难以进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池塘”领域,造成政府和市场部际间协同乏力;在制定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和原则过程中,政府部门过度网格化治理也是导致基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重权利归属,轻权利运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多元主体能够通过部际协同治理构建沟通交流平台和运行机制,打破部际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实现资源优化整合。

2.3  目标动力:促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质增量”

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和资源配置的二元矛盾导致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呈现“粗放型”供给模式,政府治理主体缺乏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制约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现有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场地设施资源供需失衡、公益性开放不达标、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等问题,使得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在“提质增量”过程中屡屡碰壁。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08平方米[20],相较上一周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有所增加。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设施等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仍然难以满足人口密集的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层面的体育场地类型、设施数量和空间规划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在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和分布上存在社区健身场地设施老旧,多为室外露天场地;在场地设施资源公益性开放服务方面,政府运营的场地设施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硬件设施的开放仅达到公共产品开放的状态,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开放和共享。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应通过多元协作打破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行政边界,完善政府、市场和基层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体育治理价值共创机制,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能够有效化解社区居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推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提质增量”。

3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社会行动

殷行街道市民运动(健身)健康中心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该场址有关体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由街道租借原杨浦区育阳托幼服务中心场地改建为1 509平方米的健身中心;2012—2017年街道先将其交由商业健身房进行托管运营,后又将其打造为上海市365健身中心。2018年5月该中心在提档升级后正式开放服务于社区体育建设,其总场地面积为2 700平方米,室内面积1 700平方米、室外面积1 000平方米,打造了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方面的创新案例。

3.1  康体融合:助力社区运动健康促进服务

该中心打造体医结合、康体融合的特色社区运动健康促进服务,为体医融合的纵深发展做出创新实践尝试。2018年街道基于满足社区居民多元运动健康需求和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运营管理提档升级的目标,通过存量资源盘活、装修升级、健身设施升级、服务升级的理念打造该中心。根据不同人群运动健康需求,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将室内与室外、健身与健康进行有机结合,依托社区打造5~15分钟运动健康生活圈,精准满足社区居民的运动健康促进需求,为市民提供就近、就地、便捷、立体的运动健康服务。在传统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基础上增加健康检测、康复理疗、微循环促进、恢复训练、运动干预、智能交互等健康服务内容,将医养结合落地到基层社区。通过引入第三方组织、高校、医院等优质资源,以科学健身服务、运动健康管理、运动健康促进为服务定位,设立运动健康驿站。健康驿站中的运动健康睡眠监测中心由社区与同济医院合作成立,在运动健康基础上为居民提供睡眠评估测试、睡眠调理。除此之外,通过“社区营造”方式培育运动健康理念,邀请医学、运动康复理疗方面的专家深入社区定期开展运动健康大讲堂,转变居民被动医疗观念为主动运动健康管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让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基层社区。

3.2  协同共治:实现社区体育利益主体共生

第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合作治理”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自下而上”“协同共治”的多元主体治理机制。该中心治理主体由街道、居委会、体育企业、残疾人联合会共同构成。“自下而上”的政社协同共治体现在:残疾人联合会参与康建乐苑建设,老年志愿团队积极动员退休职工加入志愿者组织,为康建乐苑的运营和维护提供人力保障。“协同共治”是指街道和居委会在场馆的功能、内容、收费方式等方面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原来低价收租的社区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造,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升级。第二,“公益+商业”的运营方式既发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激活市场主体的微观治理作用。街道运用公开招投标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行为,将该中心托管给两家民营企业进行合作运营管理。A公司主要负责老年人健康服务和残障人士运动康复;B公司主要负责提供中青年健身解决方案及智能系统等基础运营服务和维护。企业根据前期场地投标规划投入设施和人力资源,可在满足公益开放基础上進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化、市场化的运营使得该中心初步形成自我造血的长效运营机制。政府方面,街道不收取场地费用、减免相关水电税费,并提供市民体质监测设备和相关经费补贴,街道监督企业确保该中心每周开放60小时公益时段。收费方面也反映了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特征。例如,残障人士运动康复服务免费;老年人运动健康服务每月仅收99元服务费;中青年共享健身服务收费为每月199元,其价格低于商业健身房。

3.3  全民共享:精准对接社区体育参与全人群

公共体育服务人群范围本应该具备广博性和普适性,但从社会阶层结构分类来看,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对象却具有非均衡分布的特性。单靠政府方面提供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难以实现社区内全人群的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该中心服务内容精确覆盖社区全人群(儿童、中青年、老年人、残障人士),为社区全人群提供就近、方便的运动健康服务,改变运动健康触达率低下的现状。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合理规划场地布局,有效盘活升级原有体育场地资源,构建老少皆宜的社区运动健康服务综合体。第一,打造Hong殷乐园,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趣味体适能训练场地,培养儿童的运动健身乐趣;第二,为中青年提供健身教练、团体操课、私人康复训练等运动健康服务。针对社区居民操课需求多的现状,开课时间段从早9点到晚9点,月平均开设课程360余节,涵盖传统养生课程、活力运动课程及力量训练课程等。第三,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运动器材、健康知识讲座、多样化运动课程、个性化运动处方;针对老年人普遍照顾孩子的社会现实,将少儿体适能区域与老年健身房紧邻,方便老年人锻炼时留意儿童玩乐情况。第四,打造上海市首家社区型残障人士运动康复中心,为残障人士提供相关康健服务,为特殊人群在社区内获得连续综合型运动健康促进服务提供便利,体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3.4  服务提质:全面依托专业技术服务资源

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创新能力,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该中心依托我国首家体育产业科技园区——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孵化基地,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提供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健康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和运动健康创意策划管理人才。从专业评估测量、功能性筛查、手法治疗、物理治疗,再到强化肌肉功能的专业康复服务,精准服务于亚健康调理、慢性疼痛、睡眠障碍、机能恢复等4大人群,将专业的运动健康服务落地社区,通过专业的服务内容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品质。第一,社区健康师,用科普书籍、视频课程、健康讲座、科普集市、数据报告5大系列成果,为该中心提供4大类运动健康服务——运动营养、科学健身、伤病防护、心理调适。第二,社区老年人运动健身区域是包含有氧系列设备、拉伸系列设备以及律动系列设备的运动健康调理型室内健身房。力量训练方面采用等速肌力训练器材,科学提升老年人身体机能;针对老年人体能下降和视力模糊的特点,专门在有氧器械(跑步机和律动仪)上安装扶手、增大显示屏字体,将跑步机时速控制在1~8千米之内,提供安全贴心服务,保障老年人群运动健康管理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第三,科学无障碍的健身器材和康复指导为残障人士提供前期测评、中期运动康复、后续评估服务,增加残障人士自主康复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

3.5  科技赋能:创新数据云联动式智能治理

该中心将智能采集等智慧互联网技术引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内设智慧门禁系统、智能节能系统、物联网器械、智能安防以及数据化运营管理设施,支持用户身份鉴定、会籍管理、课程管理等智慧化运营。数据采集系统可自动记录会员的预约、锻炼时间段,将居民运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实时上传至线上平台,实现市民健身数据的云储存,通过数据追踪建立社区居民的电子运动健康档案。其次,打造上海市首家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数字健康服务中心——健康小屋。居民通过人脸识别在社区内健康云设备终端可完成9项运动健康检测,运动健康数据通过云端物联实时上传至上海市健康云中心平台,居民凭身份证或医保卡可自助打印健康检测评估报告,也可实时通过健康云获取自己的运动健康数据。该中心通过“互联网+”云端物联的精准反馈实现智能化治理[21]。智能管理系统通过采集、整合、分析和挖掘社区空间内的大数据信息实现治理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例如,线上预约系统,市民无须额外下载APP就可通过社交软件(微信)直接下单预约各类课程,该中心的健身卡也实现杨浦区内新型健身中心“一卡通”的服务功能。该中心智能化的管理和云端物联可自动生成会员锻炼时间段、锻炼喜好分布图,实时的数据分析可精准把握会员参与动态,支持相关运营数据在门店、街道及上级机构之间进行多方数据共享。

4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现实路向

4.1  价值共创:互动导向确保服务以人为本

社区体育“靠政府”的群众观念造成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社区居民“内生性”自治动力不足。该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康体融合”的运动健康服务主要靠“官本位”行政文化主导,由于社区居民“防未病”健康教育缺失和运动健身知识匮乏,居民运动健康服务参与意愿相对不足。调研得知,截至2020年11月20日,智慧健康驿站累计服务仅1 293人次,其中体质检测204人次、体征检测1 089人次。缺乏互动导向型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价值共创使得社区居民、社会、政府三者间缺乏凝聚力。因此,要着力提升居民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价值的认同。第一,开展互动导向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知识宣传和运动健康教育普及。提升社区居民运动健康促进的意识,干预居民健康行为,提高个体生命健康质量,有效应对进化性失配带来的疾病困扰。第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要通过对治理目标和战略的分解来解决社区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区体育服务价值共创,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体育需求。第三,改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以往的政府行政文化主导现象,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诉求表达机制和政民互动平台、全方位了解居民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推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从粗放式、经验型、模糊化管理模式向集约式、精细化、科学化、人本化的治理模式轉变,促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平化、均等化”,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为人民”的普惠性价值。

4.2  多元共治:联席沟通平台、明晰共治责权

除残疾人联合会参与该中心康健苑建设外,该中心多元主体合作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发挥的枢纽联动作用比较有限。在科层制背景下,社区公共体育服务长期受“无限政府”和“官本位”传统路径依赖影响,基层政府官员经常使用“绝对权威”决定各类公共服务规划,使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升级处于“边缘化”状态。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需要形成科学、系统的思考和规划才能真正落地。第一,打造府际跨部门联席沟通平台,实现多方资源聚合联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涉及不同层级和不同领域间的对接协调,在顶层设计中要注重发挥体育部门在府际部门之间的联席沟通和协调作用。通过建立“体医结合”“康体融合”的协同机制,促进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和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构建“协商、协同、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将市场、政府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多方力量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共建共治中的积极作用。第二,明晰多元主体的责权,规范多元主体合作共治。首先,整合基层政府资源。在项目规划发展过程中,由街道牵头对接各条宪部门推动部门衔接,将有限的体育资源根据居民需求进行整合利用,发挥存量资源的最大效用。其次,整合市场资源。鼓励市场主体通过租赁、承包、PPP等多种模式参与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基于居民需求提供形式多样、专业性强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最后,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加大优惠政策扶持,维护社会团体的切身利益;注重发挥“社区能人”在资源调动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调动民间非正式组织在资源联动过程中的枢纽作用。

4.3  科技赋权:数字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单纯依赖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手段不一定能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效能,反而容易出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学理和实践之间的逻辑悖论。该中心的大数据采集、深入挖掘以及数据信息优化配置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中的数据云联、智能治理效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政府部门考虑到数据开放的安全问题,该中心居民运动健康数据并未完全开放,导致一定程度上“信息孤島”现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要发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由“事倍功半”向“事半功倍”的现代化、精细化治理跨越。第一,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据采集和存储标准,将健康监控和评价指标进行标准量化,确保信息采集和健康监控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实现数据信息的互通和共享。第二,在精细化发展过程中注意提高社区居民个人的信息安全治理层级,建立更加安全的隐私保护机制。在智能化用户端可将生物识别系统(人脸、声音、指纹识别等)植入实名认证系统,提高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流程化、科学化、智慧化,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保障社区居民运动健康信息安全的权利。第三,利用智能化采集系统,采用最新的传感器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人机实时交互,提升用户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感受,对参与者开展长期的运动健康跟踪考察,为政民互动搭建信息沟通渠道,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4.4  监督评估:动态绩效评估保障治理质量

目前,社区街道主要靠运营组织提供的数据和报告作为多元治理评估的主要依据。然而,关于精细化治理要达到的健康促进效果是否与全人群的治理目标相一致,还未形成标准化的、动态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公共政策是分配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国家强制保障手段[25]。首先,通过政策配套引导,加强对多元共治主体的职责监管,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科学的决策程序以及系统化的操作流程,为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精细化治理提供政策支撑。政府要充当化解矛盾的仲裁者,引导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绩效目标的实现。其次,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中多元主体目标和利益诉求的不同,为保障精细化治理的服务效果,要对多元主体进行动态化绩效评估。构建包含多元主体绩效测评、实时追踪、横纵比较与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动态化绩效评估体系,为提升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成效提供依据和标准。例如,开展社区居民的电子健身健康档案监测,基于大数据打造社区内健身人群的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社区内不同人群的运动健身习惯,构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监管评价体系,为后续运动健康服务内容升级提供依据。第三,以目标考核为抓手,优化绩效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将原有的单一指标评价转化为综合指标评价,从注重数量成果导向型评价转变为注重过程监管和质量效果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注重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质量和服务效果的动态追踪,实现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提质增量”的目标。

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是对以往治理方式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本研究通过界定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内涵和特征,基于社会行动实践中的不足,提出要以价值共创、协同共治、科技赋权、监督评估作为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现实路向。在未来研究中,在合理评估场景和条件下应纳入不同地区相似精细化治理案例,对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框架和实践效果进行检验,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里克·泰勒. 科学管理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49.

[2] W·爱德华兹·戴明. 戴明论质量管理[M]. 钟汉清,戴久永,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471.

[3] 莱克.丰田汽车:精益模式的实践[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454.

[4] 邓雅丹,葛道顺. 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探索——以Z社区青年汇为例[J]. 长白学刊,2019(3):127-133.

[5] 何继新,郁琭. 基层公共服务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关联?社会行动与路径创新[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1):43-51.

[6] 陆志孟,于立平. 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目标导向与路径分析[J]. 领导科学,2014(13):14-17.

[7] 赵孟营. 社会治理精细化:从微观视野转向宏观视野[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1):78-83.

[8] 卡拉姆. 治理的忧思[M]. 北京: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2011:280.

[9] 李洪波. 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资源合理配置与政府绩效评价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0] 马友乐. 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内涵?基本特征与现实依据[J]. 领导科学,2016(35):54-56.

[11] VAITKEVICIUS P V,EBERSOLD C,SHAH M S, 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community- based subjects aged 80 and older: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10,50(12).

[12] SIMS J,HILL K,DAVIDSON S,et al. 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community-based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older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s impa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J]. Bmc Geriatrics,2006,6(1):1-8.

[13] 李力研. 论"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理论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9(3):9-13.

[14]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73.

[15] 高奎亭,陈家起,李乐虎. 建国70年来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的演进与趋向[J]. 体育学刊,2020,27(3):17-22.

[16] 王志文,沈克印. 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整体性治理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19-24.

[17] 焦长庚,戴健.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的演化与嬗变——基于"特征—动力—路径"的逻辑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3):14-20.

[18] 张瑞林,王志文,徐培明. 嵌入与自治:地方性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与政府关系的重构[J]. 体育学刊,2020,27(3):23-31.

[19] 钱全. 基层治理结构转型研究——“再造-共治”的一个分析框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6):18-38.

[20] 国家体育总局. 2019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EB/OL]. (2020-11-02)[2021-01-10]. http://www.sport.gov.cn/ n315/n329/c968164/ content.html.

[21] 李雪松. 大数据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精细化的逻辑解构[J]. 电子政务,2018(5):93-100.

[22] 李刚强. 政策供给侧改革: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发力点[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4):5-10.

猜你喜欢
精细化社区运动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不正经运动范
如何打造精细化立法产品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