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源书画:中高段中国书画融通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2021-10-11 12:36胡双红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9期

胡双红

[摘 要]学习中国书画是发展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的。在梳理基于书画融通的小学生中国书画路径的基础上,整理出中国书画教学的四个方面的十二条指导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中国书画学习兴趣及效果,提升学生书画能力,发展综合艺术素养。

[关键词]物源书画;书画融通;学习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7-0093-02

中国书画学习是发展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纵观现状,学生学习中国书画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提高学生的中国书画学习兴趣及效果,提升学生书画能力,发展综合艺术素养是小学书画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书画教学新路径设计

物源书画:是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自然与生活中的事物,感悟内在生命力,体验笔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同源的书画笔法练习及迁移运用,形成书画表达意象的基本能力。将以笔法的探讨为起点,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生活,探求书画笔墨技法的本源及生命的本源,形成大观念审美思维,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生命底色。

基于书画融通的中国书画教学,其中笔法是研究的核心内容。建立的学习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按照四个基本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笔墨体验、笔法提炼、书画表达”,建立书画教学新路径,探求书画学习的本源。通过书画练习引导学生理解笔法背后的文化成因,感悟书画同源、气韵生动、节奏韵律等大观念,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

二、中高段中国书画融通教学的策略

1.观察感受策略:整体观察,取景观察,对比观察

(1)整体观察:整体观察在于初步感知事物的整体形象特征,为国画表现提供基本表达的内容、素材。视觉的表达信息是其中重要的来源,而整体观察是基于观察者本身的初步感知以及整体观察的能力。观察者本身的内在涵养不一样,他整体观察后的感知的基础高低也不一样,那么观察感知的结果也不一样。

比如说,一般的孩子看到的松树就认为是一棵弯曲或直立的松树,但读过相关诗句或文章的孩子,他就可以说出挺立、不屈、坚强一类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形容。

(2)取景观察:按需要就像照相机寻找拍摄的对象,进行提取性观察。取景观察不一定是局部观察,而是有目的性、有意识的观察。

例如,执教《松树与竖折的写法》一课时,学生在整体观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交叉特征比较明显的枝条。

师:请观察这棵松树的枝条哪些地方交叉了?交叉点角度怎样?

生:交叉点很多。基本上都在90度左右。

從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已经对松枝有了特征上的认识。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松树实体枝干。要求学生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粗糙的。像爷爷的手。

经过这种有目的的取景式观察,促进了学生们对松树的进一步认识,为毛笔折笔笔法及干枯的墨法打下认知上的基础。

(3)对比观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性的对比,以便更清晰事物的结构特征。这种对比的观察让学生印象更为深刻。

例如,教学《水的波纹与捺的写法》一课时,教师投影钱塘江与西湖水面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微风拂过西湖与钱塘江水面的区别,感受水面波纹。学生:“钱塘江大潮可以说是大浪滔天,而西湖的微风拂过水面微波荡漾,犹如一条条舞动的飘带。”教师邀请学生以体态表现水波,感受大自然的活力。学生与教师手拉手一起舞动模拟水的涌动形态,展现大自然的生命力量。

这种对比式的观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与整体观察及取景观察结合运用。观察感受这一环节旨在为下一笔墨体验环节打下形象表达的基础。

2.笔墨体验策略:传移模写,强化特征,创造变形

(1)传移模写:出自古代南齐谢赫的画论《古画品录》,六法之一,“传移模写”或“传移,模写是也”,指的是临摹作品。联系生活,准确清晰地观察到事物的外形特征,并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基本形与观察者的第一感知以水墨的形式进行表达。

(2)强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外形的基础上,以笔墨形式把其主要特征强化表达。

例如,在继续学习《水的波纹与捺的写法》一课时,在初步感受线条画水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析,强化转笔表现水纹。

学生上前演示水纹画法,学生交流表达,讲述运笔经验。学生强化感受以毛笔连环的转笔画水面波纹的形态。

教师点评学生练习线条作品,分析运笔原理。进而教师讲道:“刚才这位同学用的这种形式在古代的画家也用过。”教师投影马远网巾水的表现形式,并讲解示范。

学生国画体验一根线条表现水纹到多根曲线表现宽阔的水面。教师讲述再多都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那么怎样强化水纹的特征,同时还要强化练习成为学生的能力呢?只有让学生自主性地练习。

(3)创造变形:观察者在主观感受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以笔墨形式把其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予以夸张变形,创造性地表达。这种创造性地变形,更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表现动机,从而使体验更加充分。

笔墨体验环节,从易到难三种不同层次的策略激发了不同学生对同一观察对象的不同表现方式。

3.笔法提炼指导策略:分类,概括,叠加

(1)分类:学生在进行笔墨体验后,并不能马上提炼出笔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察学生作品的基础上,把适合笔法分析的作品选出来。其实分类的过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初步概括的过程。

例如,在执教《物源书画:风过水草到撇的写法》一课时,在学生练习了水草后,教师选出一部分运笔连环的作品进行评价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2)概括:概括这一步骤是笔法提炼策略的关键所在。通过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引导他们说说运笔的感受及方法,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学生部分作品运笔与书法、国画在笔画形态、笔法上的共同规律。

例如,我在教學《物源书画:书画篇——风过撇聚神》一课时,重难点就是:理解并掌握撇的笔势,体会笔势的气韵。

教师投影学生第一次水草作品,引入主题——撇的写法,学生书空练习。教师把练习的水草作品转向欣赏,让学生看看水草与书画的撇有什么联系?

学生:“老师,这样看水草像我们刚才写过的撇。”

教师投影学生的风过水草作品,师生互动,一起分析提炼回环运笔形态。

教师示范讲解笔势回环的气韵,书写例字“夕”。

学生在练习“夕”字的基础上,练习“多”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字帖上选择斜撇相关字练习。

在撇的初步练习的基础上,把水草的练习作品转向,这无论是在形态上还是笔势上都能让学生马上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会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这样的概括提炼,上升到思维的层面,就形成了学科的大观念。

(3)叠加:初步提炼出运笔规律后,为了更好地与笔画衔接,需要进一步提炼更为精确的笔法。

例如,在教学《竖折与竖弯》一课时,在学习斜撇的字的基础上教师以手比画“竖撇”应该怎样写,学生表达交流,师生书空,补充分析。学生尝试书写竖撇。学生练习后,教师以“竹条”讲解笔画。教师以竹条弯曲,形象生动地表示出了竖撇的形态及弹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对竖撇有了一定的理解,再通过竹条形象生动的示范,理解层次进一步叠加。

引导学生在国画表现的基础上进行笔法提炼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性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4.书画表达指导策略:动态模拟,笔法生发,笔墨游戏

(1)动态模拟:概括出基本笔法并不代表着学生马上会写基本笔画及汉字或用笔法进行国画物像进行表达,这还需要进一步精准、形象生动地分析及练习。在研究过程中我总结了形象生动地让学生通过走路、打太极等放大的动态模拟笔法,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笔法的轨迹,并对物象进行生动的表达。

(2)笔法生发:单纯重复的练习笔法,会让学生觉得书画很枯燥,这时教师可以进行笔法生发的国画练习。

例如,为了让学生对入笔有进一步的理解,我让他们观察竹枝、竹叶,学生们通过观察,直观感受到竹子的形态与风姿,这时教师顺手画出生动形象的竹子,学生赞叹不已,我进而提出要求:练习不同方向的菊花形竹叶。学生练习非常投入,效果明显。学生们观察竹枝、竹叶的形象,以书入画,以画入书,自然生发,思想开悟,别有生趣。

(3)笔墨游戏:融合笔法及墨法的笔墨游戏,既降低了书画的难度,又能够比较有趣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书画。

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生活与自然,观察植物的枝条、器皿、雕塑、建筑美,以书空、锥画沙等形式感悟执笔与运笔的方法,通过笔墨游戏等趣味性的练习,促进小学生笔法能力的提升,同时提高学生国画的表现力及审美水平。

总之,今后我将继续引领学生们感受自然,了解书画发展的基本过程,培养其兴趣与持久力,在教学中浸润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们感悟书画无穷魅力!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