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娟, 廖志勤, 陈华香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广东 湛江, 524001)
小儿厌食症可造成营养不良、贫血,并使患儿免疫力下降,易发生病原菌感染[1]。研究[2]指出,小儿厌食与不良饮食习惯及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可针对上述因素实施有效饮食及运动指导,以提高患儿食欲。但多数患儿因长期饮食习惯不良,损伤了脾胃,体内消化酶及胃酸分泌异常,呈现“食欲调解网络”紊乱的情况,仅实施饮食及运动指导难以改善患儿厌食状况,因此可结合其他药物治疗帮助改善消化酶及胃酸分泌,以提高整体治疗效果[3]。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是厌食症常用治疗药物,主要通过增加患儿味蕾敏感度以改善味觉、提高食欲,短期疗效显著[4]。但仅使用该药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儿“食欲调解网络”紊乱情况,停药后患儿病情易反复。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标本兼治、毒副作用少的优势,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5]。本研究观察饮食积滞型厌食症患儿使用小儿六味增食膏对患儿血清瘦素(Leptin)、神经肽Y(NPY)及促人生长激素腺释放肽(Ghrelin)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72例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年龄3~10岁,平均(6.41±1.17)岁; 男21例,女15例; 病程2~8个月,平均(4.28±1.19)个月; 体质量9.2~37.6 kg, 平均(19.84±3.59) kg; 轻度厌食16例,中度厌食14例,重度厌食6例。观察组年龄2~9岁,平均(6.28±1.22)岁; 男23例,女13例; 病程2~10个月,平均(4.85±1.04)个月; 体质量8.9~37.9 kg, 平均(19.29±3.97) kg; 轻度厌食14例,中度厌食15例,重度厌食7例。2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对比性。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西医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6]中有关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 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儿科学》[7]中饮食积滞证的诊断标准。主症: 嗳腐口臭,厌恶进食,多食后则脘腹饱胀。次症: 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精神正常,形体尚可; 舌淡红,苔厚腻,脉滑数,尚有力。以上主症3项或主症2项兼次症1项即可确诊。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② 患儿食欲明显减退; ③ 患儿进食量较之前减少; ④ 用手按压患儿腹部有疼痛感; ⑤ 患儿有便秘症状; ⑥ 患儿无肝、肾功能异常; ⑦ 患儿对本研究药物无过敏反应; ⑧ 患儿家属可监督患儿正确用药。排除标准: ① 合并消化性溃疡者; ② 患儿合并急、慢性胃肠炎; ③ 患儿合并急慢性肝炎; ④ 患儿合并呼吸道感染; ⑤ 患儿合并神经性厌食; ⑥ 因药物引起的厌食患儿。
2组治疗期间均接受饮食及运动指导,指导家属合理喂养患儿,纠正患儿挑食及偏食习惯。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杭州华润老桐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0915, 规格10 mL/支)口服,剂量为1~8岁10 mL/次, 1次/d, 9岁以上10 mL/次, 2次/d。观察组使用小儿六味增食膏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治疗,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用法同对照组,给予小儿六味增食膏[荣昌制药(淄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71020, 规格100 g]口服,剂量根据年龄段进行调整, 4岁以下剂量为5~8 mL/次, 4岁以上剂量为8~10 mL/次, 3次/d。2组均连续治疗4周。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对比2组治疗情况。①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医儿科学》[7]中有关内容进行评估,患儿各项主症如嗳腐口臭、厌恶进食、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各计0、2、4、6分,分别代表无厌食、轻度、中度、重度,总分为0~18分,分值越高提示患儿中医证候越严重。② 记录并比较2组症状缓解时间,包括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及便秘缓解时间。③ 检测并比较2组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包括Leptin、NPY及Ghrelin水平,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 以3 000转/min的速度离心10 min, 取上层血清,采用北京普波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各项指标, Leptin及NPY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Ghrelin采用酶标法。④ 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皮疹、便秘)发生情况。
治疗前, 2组各项目中医证候积分(嗳腐口臭、厌恶进食、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时, 2组各项目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观察组腹痛、腹胀及便秘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
治疗前, 2组血清Leptin、NPY及Ghrel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时, 2组血清Leptin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NPY及Ghrelin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
表3 2组血清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ng/L
厌食症病情进展与患儿食物摄入有关,食物摄入异常可导致脑肠肽-食欲调节中枢异常,诱发厌食症[8]。此外,小儿厌食症与患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可应用胃肠动力药进行治疗[9]。大量研究[10-11]指出,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可为患儿补充锌元素,锌元素是味觉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味蕾生长,改善味蕾敏感度,改善患儿食欲及消化功能。但单独使用该药的短期治疗效果不显著,且停药后患儿易复发。
中医学根据发病特点将厌食症归为“恶食” “伤食” “乳食不下”等范畴,中医认为厌食的病因在于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脾常不足,后天饮食不当、调护失宜,从而导致脾胃失和,受纳运化失司,食欲不振[12-13], 病机为饮食积滞、脾胃失于健运,应以益气、健脾运脾为治疗原则[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时,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小儿六味增食膏联合西药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厌食症患儿的中医证候。观察组腹痛、腹胀及便秘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小儿六味增食膏联合西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厌食症患儿不适症状的恢复时间,原因为小儿六味增食膏由天冬、麦冬、山药、玉竹、槟榔、山楂等多种中药组成,其中天冬味甘、苦,归肾肺经,具有润燥、生津之功;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胃心肺经,具有润肺清心、生津之功;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肺肾、养阴益气之功; 玉竹味甘、性微寒,归胃肺经,具有生津止渴、养阴润燥之功;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大肠经、胃经,具有行水消积、下气之功; 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归肝胃脾经,具有行气消瘀、健脾消食之功; 诸药配伍,可发挥补脾健脾、行水下气、消积益气的功效,从而改善患儿脾胃失和、受纳运化失司、食欲不振等症状[15-16]。药物中加入蜂蜜可改善口感,提高患儿用药依从性,坚持用药可持续发挥药效,进而改善患儿各项中医证候积分。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4周时,观察组血清Leptin水平低于对照组, NPY及Ghrelin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中Leptin是食欲调节因子,可抑制食欲,从而减少摄食量,并可调控机体能量代谢,造成机体能量摄取异常[17]。NPY是中枢食欲增强因子,可调节多种食欲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参与摄食启动及维持过程,刺激食欲,促进患儿进食,尤其是富含糖类及脂肪的食物,并可降低能量消耗,改善机体代谢[18]。NPY水平低反馈导致患儿食欲不振,摄食减少,机体代谢异常。Ghrelin与Leptin同属于食欲调节因子,可对中枢神经的脑肠肽产生作用,从而促进患儿食欲。低Ghrelin水平可造成患儿食欲不振,摄食减少[19]。研究结果提示,小儿六味增食膏可改善厌食症患儿的血清相关指标,原因为小儿六味增食膏中麦冬含有麦冬多糖成分,麦冬多糖被证实可抑制Leptin 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内皮细胞中Leptin水平,使释放到外周血中的Leptin减少,血清Leptin水平降低,而Leptin可作用于下丘脑受体,抑制下丘脑部位NPY合成与分泌, Leptin水平降低后抑制作用减轻, NPY表达量增加[20-21]。现代药理学研究[22]还发现,山楂具有促消化的功能,可提高儿童食欲和进食量,而Ghrelin属于食欲调节因子,推测山楂可促进Ghrelin表达,进而发挥提高食欲、促消化的功能。此外, 2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证实小儿六味增食膏治疗厌食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本研究未对患儿胃肠功能及营养改善状况进行探讨,结论尚有一定局限性,应增加研究指标,进一步探讨小儿六味增食膏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小儿六味增食膏可缓解厌食症症状,改善患儿相关血清指标,且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