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厚层低渗透稠油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

2021-10-10 21:26徐春阳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砂体稠油砂岩

摘要:受构造特征复杂、砂体展步特征认识不清以及井下技术状况差等因素影响,Z区块蒸汽吞吐开发存在井网欠完善、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低问题,影响开发效果,为此开展改善开发效果技术研究,包括深化地质特征认识、明确开发方式以及优化井网部署等,指导部署实施新井12口、侧钻井10口,取得较好效果,阶段累产油4.0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产油量15万吨,提高采收率1.6%。

主题词: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改善开发效果   技术研究

1.概况

Z区块中厚层构造-岩性稠油油藏,主要开发目的为沙三段莲花油层,油藏埋深1700~2000m,整体构造形成为2条北东走向主断层所夹持形成的单斜构造,由东向西构造逐步下降,储层厚度变薄,直至尖灭,上报含油面积2.7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950万吨,标定采收率18.5%,可采储量175.8万吨

Z区块储层呈现中孔、低渗特征,平均孔隙度15.5%,渗透率20~80mD,20℃地面原油密度0.9253g/cm3,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1352.3~3502.6mPa·s。目前采用蒸汽吞吐开发,共有油井65口,开井45口,开井率69.2%,日产液275吨,日产油125吨,综合含水55.5%,采油速度0.48%,地质储量采出程度10.5%,累油汽比0.36。

2.开发中存在问题

经过30多年蒸汽吞吐衰竭式开发,Z区块存在问题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地质储量控制程度低。Z区块主体中部区域采用直井网105m井距开发,边部生产井距200m以上,且存在空白储量区,井控程度低,导致2条主断层位置和砂体尖灭线落实不清。

二是储量动用程度严重不均。Z区块主力生产层位为莲花油层V~VI砂岩组,平面上产量高井主要集中在区块中部区域,边部区域储量动用程度低,纵向上主要产油层位为V砂岩组,地质储量采出程度高达15.3%,而VI砂岩组采出程度仅6.8%。

三是是井下技术状况差,油井利用率低。受套损、出砂、落物等因素影响,20口井停产关井,造成生产井网欠完善,蒸汽吞吐汽窜严重,影响日产油量60吨。

3.技术对策研究

3.1深化地质特征认识

(1)精细地层对比

根据录测井资料,寻找标志层,建立标准井剖面,指导全区完钻井地层对比,主要标志层有两个,一是V砂岩组顶部特征岩性段,即油页岩,测井曲线特征为电阻呈高幅尖点状,自然电位为低幅;二是V和VI砂岩組间大段泥岩层,测井曲线特征为低平电阻、自然电位。以单井为基础,逐步进行井间地层对比,确定各井分层数据及缺失层段、断点位置,为构造精细解释提供依据。

(2)精细构造解释

根据声波时差测井资料,优选储层发育完整2口井制作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确定V、VI砂岩组地震反射特征,与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进行层位标定,V、VI砂岩组呈现强反射特征,波形均为中振幅B型波,追踪两套砂岩组同向轴变化情况,若出现突变、交叉、重叠等异常,即存在断层可能,再对地层对比结果相结合,拉取多方位油藏和对应地层剖面,确定断层参数,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3)落实砂体尖灭线位置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根据主力层缺失井地震反射特征,发现在砂体尖灭线两侧,地震反射波由中振幅B型波转变为弱振幅D型波,以此为据,精确落实砂体尖灭线位置,圈定有利储层范围。

通过上述研究,整体来看,新构造与原构造认识基本一致,但断层及砂体尖灭线刻画更加精致,构造线幅度由25米精确至10m。

3.2优选开发方式

(1)注汽方式

随着注汽轮次增加,效果逐轮变差,周期油汽比由0.6下降至0.25,尤其是VI砂岩组和边部区域V砂岩组,储层物性差,孔隙度8~10%,渗透率20~40mD,且粘土含量高达20%以上,导致注汽困难,排液效果差,采用压裂+注汽方式,改善储层渗流通道,提高注汽效果。

(2)注汽工艺

针对注汽压力高问题,采用超临界蒸汽吞吐工艺,其具有注汽压力高、蒸汽干度大、吞吐波及范围广、穿透作用强的特点,可有效降低注汽压力。

(3)合理注采井距

Z区块主体部位采用105m井距生产效果较好,井间无干扰,未出现汽窜问题,表明105m井距合理,单井周期产油量高于210m井网。

3.3优化井位部署

为完善区块生产井网,以V、VI砂岩组为目的层,选择远离尖灭线50m以上有利位置,按105m井距规划部署新井15口,老井侧钻12口,采用压裂+注汽方式投产,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4实施效果

至2020年12月,已投产新井12口、侧钻井10口,油井钻遇率100%,采用压裂+注汽方式投产,全部投产成功,平均单井注汽量2000方,初期日产油10.5吨,周期产油量960吨,油汽比0.48,相比常规注汽,周期产油量增加500吨,油汽比提高0.23,20口井阶段累产油4.0万吨,预计全生命周期累产油量15万吨,提高采收率1.6%。

5结论

(1)受构造特征复杂、砂体展步特征认识不清以及井下技术状况差等因素影响,Z区块蒸汽吞吐开发存在井网欠完善、储量控制和动用程度低问题,影响开发效果。

(2)为改善开发效果,深化地质特征认识,明确开发方式,优化井网部署,取得较好效果,共部署新井、侧钻27口,已实施22口,效果显著。

(3)本文在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方面取得成果和认识,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勇.改善超稠油高周期吞吐效果的技术研究及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02).

[2] 杨先勇.杜229块兴隆台油层蒸汽吞吐接替技术研究[D]. 中国石油大学 2009.

[3]王智林,杨胜来,马铨峥,雷浩,李滢,孟展,陈浩.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助排开发方案优化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16(05)..

[4] 吴景春,王宝琦. 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驱方式研究[J].当代化工. 2015(12).

[5] 田野.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主要矛盾及技术对策分析[J].内江科技.2020(02).

作者简介:徐春阳,男,1982年4月出生黑龙江,汉族,工程师,2005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现于辽河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

猜你喜欢
砂体稠油砂岩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高围压条件下低温砂岩的力学试验研究
渤海湾渤中C地区分流河道砂体油气富集规律及滚动开发实践
唐公梁
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