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
摘要: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九课《小水滴的诉说》为例,从合理重组、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合理选择、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及时挖掘、充分使用生成资源三个方面,谈《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教材;生活;生成;资源
作为促进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学科,什么样的教学才有实效呢?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落实有效性教学的关键之一。
通过听评课和课堂实践,我们发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这些误区:教材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到位;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缺乏层次性;忽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等。如何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笔者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合理重组、充分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学生最常接触的文本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为我们进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教材只是一种文本,需要我们教师深层次地解读课程标准。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用教材而不是读教材,教师要把教材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依靠,不能被教材所束缚。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是经过教育专家、学者、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出来的,是课程标准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体现,是學生获取知识的平台。在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和案例,这些图片和案例有时代感、区域性,体现了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这样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更生动的教材,在教学设计时能帮助教师开阔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示范的作用,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能力、健全人格的一种范例,也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话题”。
那么怎样用好教材呢?笔者认为,用好教材的前提是教师要熟悉教材,不仅仅是所教的那本教材要清楚,还应该把小学阶段的12册教材都阅读一遍,再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学情,清楚教学难点及教材中的师生活动的设计安排。这样,教师才能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应该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立脚点。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九课《小水滴的诉说》,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水的宝贵时,教材中呈现了南方城市定时供水的场景、西部极端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描绘、海岛城市的水资源情况。这些仅靠教材中的几幅图片、几句文字,是无法让居住在长江旁、用惯了自来水的学生有所体悟的。因此需要教师重组教材,可以设计小水滴跟学生对话的环节,以对话和表演的形式开展活动。小水滴的出演人是教师,以小水滴的口吻向学生们介绍缺水地区、使用自来水地区、海岛地区水资源使用的实际情况。适时添加观看缺水地区的图片、自来水的自述视频、地球水资源图表、“切苹果”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感悟到地球上能使用的淡水的稀有、珍贵。
总之,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既不能完全摒弃教材中的内容,也不能只教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要用好教材、开发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材”观,善于结合生活和学情,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灵动地使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教材与现实的变化中寻求动态的平衡。
二、合理选择、开发利用生活资源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和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用资源中丰富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组、补充、创造,从而使学生成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人。
再以《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在落实引导学生了解当前水资源被污染和被浪费的状况时,教师可以先从校园里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找找身边浪费水的现象。再由身边现象拓展到工业、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水的情况,以一条条真实的新闻事件呈现,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人类对小水滴的伤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相比课本上的知识,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确实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活中的热点新闻比课本上刻板的图片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影响学生的行为。
特别是在高年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时常会出现对法律和道德密切相关知识上的讲解,这时就可以结合最新的社会事件进行讲解,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件,并对案件进行合理的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用他们学到的知识去更好地服务社会。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重视生活片段的插入,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千万不能是对笼统概念的阐述,否则会给人一种触摸不到的,虚无缥缈的感觉。
三、及时挖掘、充分使用生成资源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会抱怨课程资源的缺乏和寻找课程资源耗时耗力,但是对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却视而不见,或发现了却不知如何处理。笔者认为,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智慧。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能迅速、准确、灵敏地作出判断和处理。
在教学《小水滴的诉说》这课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情况,有这样一个活动环节是很多教师都会设计的,就是“切苹果”游戏实验。教师会带着学生将一个苹果先切去一大半,留下很小的一部分,相当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再接着切去三分之二,留下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往往到这一步,实验就完成了。学生感受到了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实在是太少了。不过,在最近的一次听课中,上课教师因为一位场下同学的小声嘀咕“这些就全都是我们现在可用的水吗?”教师发现了这个同学的质疑,立刻进行了追问,通过大家的探讨,发现苹果还需要继续切,切除被浪费、被污染的水,最后剩下的只有一点点了。此时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不能浪费水、污染水了!”“我们能用的水本来就少,再浪费太不应该了!”一个小小的生成,因为教师的细致捕捉、机智利用,不但达到了原有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呼吁要珍惜水源,深化了原有的教学目标。
那么,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要逐一解答的吗?笔者认为,还是得需要教师及时判断和合理处理学生生成的问题。教师要明确哪些问题是需要通过讲解进行强化的;哪些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合作探究的;哪些问题因涉及面广,不适合课内探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研究;哪些是无效的问题,不需要做处理的。这样对学生的生成问题进行分类处理,就不会影响学生对教材重点的挖掘和难点的突破,挤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而这些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敏锐果断地处理生成问题,给予学生相应的引导和教育。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把握教材,突出教材育人的关键要素,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关注、把握、利用生成资源,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具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雨林.“教教材”与“用教材教”[J].课程教育研究(下),2015,(03).
[2]普绍.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