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艳/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部教授
图片来源:北京景山学校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某个国家、某个个体的某方面的发展,而是培养一种全球通用、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它将促进整个人类的不断发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等都关注培养适应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983年国庆节,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邓小平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设计出发,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这是邓小平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
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关键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主要靠教育”。这就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质量、数量、层次、结构都适合四个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党中央要求在203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比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早五年。教育现代化是其他方面现代化的基础,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技术和设备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其中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各行各业的人才资源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倡导者。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展现出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是他在洞察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教育面向世界,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对外开放、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形势、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开放型”“全球通用”型人才,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人才(详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培养一大批能参与或主导国际规则制定的全球通用人才。
同时,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将导致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及人才规格的全球趋近,这必然要求教育本身的国际化。例如: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科学问题的范围、规模、成本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一个国家的能力。当前大科学时代需要全球科学家共同合作,借助大科学设施共同开展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大科学工程,共同探索国际科学前沿问题。全球科技合作也是提高本国基础研究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
教育面向未来的实质在于教育要为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从教育本身来说,就要加强教育的预测规划,站在未来的角度不断改进教育的体制、目标、课程和方法,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以促进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持续、快速的学习能力是适应未来VUCA社会【宝洁公司(P&G)首席运营官罗伯特·麦克唐纳描述新的商业世界格局为VUCA时代,是指易变(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和模糊(ambiguity)的世界。】特征的核心能力。
1.教育与经济协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从我国当时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实际出发,认为教育必须与经济相协调,要使我国“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经济规划相结合,切实考虑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要。
2.教育与科技结合。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从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这一关系上,提出教育要与科研相协调。首先,要深入研究科学试验和科学研究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其次,教育与科研相协调,要处理好教育与科研人员合理流动的问题,人员不经常流动,思想就会僵化,要逐步实行科研人员流动、更新的制度。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期间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指导思路。明确了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求扩大下放(地方)办学自主权,加强以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大对地方和中小学校的放权力度,以激发地方和学校办教育的活力和创新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仍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956年,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在1958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时指出,教育部在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指导协作的同时,要加强其指导服务的职能。“教材,教育制度,教育部要出主意,提方案,还要注意抓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加以推广。”只有坚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方向,国家管理教育的职能才能由统得过死的监督管理型向指导服务为主、监督管理为辅的新型职能转化,才能使我国教育事业有活力地、主动协调地发展。
坚持普及和提高“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合理规划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1958年,邓小平提出,办教育一要普及二要提高。他认为两者不能偏废,只普及不提高,科学文化不能很快进步;只提高不普及,也不能适应国家各方面的需要。如他所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做到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
要普及,就要注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邓小平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职业中学的教学质量问题。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他认为,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有助于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通过;2021年6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首次“大修”。草案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围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作出多项规定,包括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内容。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出“职业高等学校”的说法,职业高等学校对应于普通高等学校,包括专科、本科层次。有专家指出,这意味着职业高等教育将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未来高等职业教育也将培养自己的本科生。要提高,要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注意调整高校的专业设置,使其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
图片来源:北京景山学校
教师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教育的核心问题。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提高教师地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教师创造好的条件,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所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能否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关键在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只有提高教师地位,才能真正从精神上、从心理上调动起教师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办好师范大学,搞好教育监督。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训师资。要重视教师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积极地在优秀教师中发展党员。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尤其强调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上述思想。
教育督导和评价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活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集中体现了上级对下级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威性。邓小平针对教育督导工作易脱离实际的弱点,强调教育部要多干实事、解决问题,主要不是抓指标,而是抓措施,并提倡教育部专设一组督导人员下学校实地调查情况。“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找一些四十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等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得快。可以首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学、小学。”教育督导要深入实际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只有深入基层,参加实践,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的典型体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更加强调坚持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他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他提出的衡量社会主义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是基于当前教育问题、基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
1977年,邓小平提出恢复高考的思想成为现实,考试成为学校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之后,邓小平对片面强调考试重要性的不良倾向进行了科学分析, 他指出,“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并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完善起来”。他还关心地指出,“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本着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他要求要尽可能把全班学生教好。一次考得不好,还可以补考,要注意防止或纠正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这也是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破五唯”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充满新的生机活力”。
第一,领导班子要有重视教育的观念。领导者的观念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他的战略规划、战略远见。领导者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其管理工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行政领导者,对于发展和改革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对此,邓小平指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作为教育行政领导,更应该重视这种观念的转移。
第二,领导班子要抓好三个关键人物。教育工作能不能搞起来,直接关系到政策的执行是否得力。邓小平认为,调整教育部门,具体问题中第一位的是配备好领导班子。关键是三个人要选好。党委统一领导,书记很重要;领导科研或教学的人,要内行,至少是接近内行或者比较接近内行的外行;管后勤的,应当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甘当无名英雄的人。邓小平很强调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本人就曾表示甘当教育部门的后勤部长。他多次强调:“要为研究工作创造条件,保护和管理好资料、材料、仪器、机器,不是忠心耿耿的人,不懂科学知识的人,是搞不起来的。要让党性好、组织能力强的人搞后勤。”教育战线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使教学和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业务工作。
第三,少说多做的服务型领导风格。做好“领导”的自我角色转换。“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传统的领导是权威的象征。邓小平倡导的新型领导者则是以服务为主导意识,是工作的推动者,而不是发号施令者,要善于把权力赋予他人并有能力推动人们参与作岀决定的过程。邓小平多次提出,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并对如何具体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改革的决定,在你那个地区,那个部门,怎样贯彻落实?校舍和教学设备不够,怎样解决?学校经费不足,怎样筹集?师生的伙食,怎样办得好一点?师资培训,怎样组织?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怎样改进等”。这充分体现了一代领导人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
第四,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邓小平提出尊重教师,尊重人才,强调人才是改革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的关键,认为“领导者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他要求广大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大胆地起用人才,放手地用人,广开进贤之路。邓小平用人艺术反映了他任人唯贤的管理原则。
第五,重在奖励的激励制度。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惩罚、奖励和不奖不惩三种方式中,奖励是促进人、调动人积极性的最有效方法。邓小平提倡激励法,主张调动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从精神上,强调尊重教师;从物质上,主张改善教师待遇;从具体方法上,要求建立奖惩制度,强调重在奖励,奖励有成就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要打破平均主义,按劳分配。
邓小平同志强调,普及和提高之间的关系,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普及也要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面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促进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师资和硬件是关键,其中人的问题是关键的关键。在师资上,优质教师是永远稀缺的资源,尤其是农村的优秀师资短缺,更是关键中的关键。建议:1.引导优秀师资投身农村中小学教育。用编制和有吸引力的薪酬吸引高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引导他们在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个人价值。2.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拓宽优质师资课程的受益面,充分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弥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短板、加大师资培训的受益面。但也要关注线上教育的局限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事求是、辩证认识客观事物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思维特点。应运用这一思维,辩证认识教育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既要认清其优势,也要深刻洞察教育技术在育人过程中的局限性。一方面,运用VR/AR等先进技术提高教育情境的情境再现性,教育资料的沉浸式呈现的生动性、趣味性,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思考的深度,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领导者也要有风险防控意识,要警惕在线教育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比如,1.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基础设施和设备短缺、家庭辅导支持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反而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2.警惕青少年的电子产品沉迷问题。大规模、长时间进行线上教育,使中小学生习惯于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然而,在学习之余,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中大量的电子游戏、网络小说、动漫、影视剧、社交平台等的易接触性导致青少年极容易沉迷其中,事实上各种界面的“青少年模式”也形同虚设,不能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其中。建议通过合理形式的政府立法,对网络提供商进行规范,同时加大在学校、家庭中的宣传力度,共同保护青少年并抵御网络沉迷的侵蚀。3.过早、过多的在线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过早过度使用各类电子产品,从而导致青少年近视率发病的低龄化、人数扩大化。4.长时间以电子产品呈现的碎片化知识学习为主的青少年,容易导致思维浅层化,难以集中注意力专注于一本书的系统阅读,难以进行深层次的专注思考,可能影响其深层次的高阶思维,如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法国已经立法中小学生禁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美国很多在互联网、计算机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孩子12岁之前都不让其接触、使用电子产品。前不久,教育部也发文禁止中小学生把手机等任何电子产品带入学校。建议未来应思考如何既有效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又能有效防止青少年儿童沉迷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在线教育的规章制度。
“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
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通用人才?一方面要注重其共同的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21世纪核心素养中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必备素质。世界各国也非常注重在教育中培养面向未来、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由于智能时代,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胜任人工智能机器不能胜任的岗位。因此,未来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而不仅是面向少数有天赋的人。另一方面要注重我国独特的核心素养——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从小开展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思想情操的养成教育。从培养适应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角度来看,这既是我国教育的优势,也是我国教育中的难点,如何引领青少年成为积极向上、为社会、国家和全人类做贡献的优秀人才,其教育路径的深入研究和突破将为世界各国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正如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同样,也可以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教育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比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50%,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我们党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未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要继续坚持“三个面向”的思想指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断向前,促进教育全面实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