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基于百年党史的学理阐释

2021-10-10 05:39张守夫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张守夫,常 瑞,2

(1.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并从“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命运所系”[1]的全局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深度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救国、建国到改革富国、强国,无不充分彰显出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策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了无比充分的展现。

实践的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认识也不断深化。从近年研究成果看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上进行梳理研究。丁俊萍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条件、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孙伟的《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范式的百年历程与未来展望——兼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论断的定位》,归纳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范式变化,认为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从社会主义“客体”转变到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主体”上。赵光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深刻内涵——基于〈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考察》,回到《共产党宣言》这一经典著作,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在逻辑上剖析了中国共产党实践的‘原则高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历史中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逻辑必然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二是以鲜明的视角进行研究阐释。程恩富的《深刻认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把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公有制为主体、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并按照唯物史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原则,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几个本质特征中最本质的特征”[3]。洪向华的《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概括侧重于生产关系层面,“在生产关系的构成因素中,党的领导在人们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上层建筑中,党的意识形态是最核心的意识形态”[4]。三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宪法等角度进行阐释。康晓强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中认为,之所以把党的领导视为中国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中居于“统领地位”[5]125,对一切工作实现了有效的领导。周叶中的《论我国现行宪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条款》认为,在宪法正文中确认“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一政治原则,进一步强化了宪法的“结构耦合”功能,“表明我们更务实地立足中国国情和着眼于现阶段来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表明除坚持经济本质特征之外还必须突出政治本质特征,表明要以根本法的方式来保证这种政治本质特征不受侵犯”[6]。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和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作了深入阐释和解读,对继续深化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讲,要学深悟透这一重大论断,还是要从学理上廓清这个基本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样态,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其最根本的属性和最鲜明的标识,也就是最本质的特征。这就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一步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属性优势在哪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有哪些、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存在怎样的逻辑关联等一系列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的先进性政党

无产阶级政党随着近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而产生,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优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走过的百年征程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转化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伟大成就的强大政治保证,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显著属性优势。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优势

近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向,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革又促使上层建筑领域发生颠覆性变化。这一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成立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推翻封建统治、建立国家政权,使政党政治成为领导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主要载体。无产阶级也在这一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7]11的革命力量,更加需要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统一的先进政党组织。当年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十分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问题,明确《共产党宣言》的政治纲领地位,明确科学理论指导这个根本要求,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8],而绝不能混同于资产阶级及其他阶级政党。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也强调“科学理论不会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工人也不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形成社会主义觉悟,这种觉悟需要由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进行有效宣传、教育和外部灌输才能获得”[9]。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优势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近代世界政党发展史看,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先进性,根本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持续坚持和强化,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优势就无法保持。

(二)中国共产党的属性优势

任何科学理论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各国具体实践、同群众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国人民群众实际结合起来,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属性优势和特色所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最大创造就是坚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结合不同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在此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时代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引领社会变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构筑起了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时见到了来自福建、江西、四川、浙江、陕西、甘肃等不同地域的红军战士,尽管这些人几乎都遭遇过各自不同的人生疾苦和悲剧,但是却没有显示出任何悲观与悲伤。他在《西行漫记》中这样写道:“也许是我所见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11]之所以真正感到快活,就是因为他们在红军队伍中找到了真正科学的真理,获得了真正的人生意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挽救中国的伟大实践,就是科学真理彰显力量的伟大历程!”[12]历史和现实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无产阶级政党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才能不断焕发出强大感召力、凝聚力、战斗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

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优势转化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党的领导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并在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等方面展现了显著优势。一是政治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时代、国情和人民意志,确定党的政治纲领,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展现了坚强的政治领导力。党的一大明确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形成同盟军,提出以社会革命为主要目的,彻底断绝同资产阶级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彰显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彻底革命的坚定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实际出发,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伟大创新上,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覆盖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完整链条,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了“过程民主和结果民主、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统一”[13],彰显了中国式民主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质。二是组织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领导开展了脱贫攻坚战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和世界减贫运动的社会革命,8 年时间前后囊括“25.5 万个驻村工作队、近200 万名乡镇干部、数百万村干部”,“实现了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成功解决了消除绝对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三是思想领导优势。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作为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强大精神武器,动员、组织和鼓舞人民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党的百年历史真切诠释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治意义——推动中国共产党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高政治力量,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而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按照“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对资本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进行了研究、批判和斗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构想。中国共产党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化、具体化,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总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构成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以及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市场扩大,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日益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使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他们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从破坏工厂、捣毁机器到工人运动蓬勃开展,目的就是要用一种合理的、能够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就满足了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个新制度的期待。但是,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利益需求不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各式各样,那时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就有300 多种,譬如19 世纪30、40 年代流行的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些思潮或是不满意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是企图退回到小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或是在头脑中幻想一个未来的美好社会以取代现存社会。针对这些形形色色的思潮,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深入批判和斗争,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以此为指导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无产阶级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的过渡,等等。这些基本原则终结了各种对“社会主义”虚幻、空想的认识,真正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了科学的思想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从揭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到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再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提出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系列构想,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为首要特征。《共产党宣言》强调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二是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集中论述了“消灭了私有制,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社会有计划地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在对社会总产品作各项扣除之后,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成为无阶级的社会,国家也随之消亡等”。三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巴黎公社举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伟大尝试,但因为它本身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其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是蒲鲁东主义者和布朗基主义者,因而失败不可避免。“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资本的统治,实现自身政治和经济上的解放,必须彻底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15]143,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遭到反动阶级的反抗,这就要求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进行阶级斗争。否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会失去保证甚至偏离方向,这是一个根本条件。四是思想、道德、教育等领域具有鲜明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最彻底决裂”的论断,“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说明了这一点。五是社会方面强调实现工业、农业结合,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六是生态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等特征。这些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概括尽管是抽象的,但仍然可以从整体上勾勒出社会主义的基本架构和要素特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实践基础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 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16]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逻辑结果。回顾新中国历史,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记载,“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 元”[17]。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老百姓粮食紧缺,市场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产生在如此脆弱、薄弱的根基上,只能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基础之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连续实施四个半“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到1978 年,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工业和农业总产值,都取得了重大成果。1981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即1956 年至1966 年)总结道:“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18]正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形成的各方面良好条件,特别是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相应的一整套方针政策,通过一系列思想理论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改革开放40 多年历程中不断拓展和巩固,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全方位的解放和发展。从1978 年到2017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8%上升到15.2%,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中国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迎来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尽管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两个历史时期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领导的核心力量都是中国共产党,居于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的宗旨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人民服务和实现共产主义,两者是内在统一的、继承发展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这样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同时又是对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理论和实践总结,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和规律把握,从统筹“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从加强制度建设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日益成熟完善。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并作出战略部署,逐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要的是生产力标准,改革开放强调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的就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对于当前来看,就是强调把握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方位,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经济基础方面,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厘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在上层建筑领域,政治上旗帜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基本原则,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同时强调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法治道路,无论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理论等,都是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生态文明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些基本特征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一般特征与中国实践的具体特色,无论丢掉哪一方面,都不成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表1 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对照表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从上述二者的基本特征看,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条根本标准。从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来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要求,通过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在这个基础上再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由中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者形成了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同过渡时期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这个过渡时期就是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转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20]314。由于社会主义脱胎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在各方面都还带着旧社会的传统和痕迹。所以,无产阶级专政就是要持续进行改造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社会革命,然后过渡到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但是,这个专政不能靠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目的,必须由整个无产阶级中最先进、最坚决的积极分子组成完全属于自己的、代表自身利益的独立政党组织,以统一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行动,真正在同资产阶级斗争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能够领导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各地的经验都证明,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在社会主义阶段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在这个专政体系中的领导地位[21],这是社会主义运动能否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前提。从历史来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正是经历了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开创、推动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22]这个历史时代仍处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时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中国化、具体化,彰显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浩瀚璀璨的著作中,苏联学者曾将其归纳为三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23]以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这一条正蕴含其中。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将自己锻造为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开创、推动和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贯穿全过程、覆盖各方面,从而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根本的政治保证。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逻辑呈现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特征既发端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又成熟完善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也就是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这个逻辑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属性和最鲜明标识,也就是最本质的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15]158。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要实现这种可能,需要“革命在适当的时刻发生”[20]773,从而把自己一切力量集中起来,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运用起来,创造出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遭遇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但“全盘西化”“文化虚无”“体用之争”等问题也不断滋生。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在前进征途上,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但最终在一次次碰壁中觉醒,在一次次实践中突破,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采取的政策表明,从欠发达经济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破除思想和体制障碍,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创造的积极成果,开创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结果,这是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实际,吸收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济制度经验和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对外开放中促进了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实现了对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跨越”发展。这一历史时期,执政党能够持续推进社会革命、保持“走自己的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开创独立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性意义。古巴外交部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亚太部主任卢维斯雷·冈萨雷斯·赛斯博士的一段话最能说明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些世界大国通过军事扩张、领土冲突或大规模战争等方式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在外敌入侵和备受凌辱的情况下,通过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强盛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特例。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不懈努力使这一切成为可能”[24]。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推动、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性特性的形成和发展,使我国成功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经济基础归根到底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但也不否认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甚至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发挥决定性反作用。毛泽东指出:“生产力、实践、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不是唯物论者。然而,生产关系、理论、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这也是必须承认的。”[25]这一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闹革命、打天下,搞改革、求发展,都是为了担负起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使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变革对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作为变革上层建筑领域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协调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形成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制度性特征,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了强大动力。这一历史时期,执政党能够以坚强意志推动上层建筑领域改革,持续完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对引领民族国家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40多年的实践检验,显示了持久的生命力,展现了充分的优越性。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此,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提琴。”[26]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可以超越社会存在,并发挥观念上层建筑的强大反作用,使先进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在原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加需要有以先进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执政党引领国家实现超前发展。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坚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指导的政党,而这种先进思想的超前性首先表现在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方面。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我革命,“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27]。我们党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来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以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来实现党对国家强有力的领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先进思想的超前性最终要反映到经济基础方面,具体表现为党在经济领域实施的重大战略及取得的显著成就。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持续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从而创造出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性特征。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发展“奇迹”是在中国共产党先进思想指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结果,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是解开中国发展“奇迹”的钥匙。实践也表明,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才使先进的思想理论持续引领我国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在党的百年坐标中,纵向审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这一重大论题,就是要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特征的灵魂所在,并贯穿于这些特征的各领域、各方面,这是“最本质的特征”的集中体现。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上而下地发挥好各级党组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领导作用,全面系统地落实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从而为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