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名湖畔熠熠发光

2021-10-09 13:46石鱼
求学·文科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未名湖食堂校园

我想我是幸运的,今天在这里,我终于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是一名北大人!”我不是那种格外聪明的学生,为了能来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就读,我付出了无数汗水。北大是我一生的梦,我终于圆梦了。

还记得对北大的初印象,来自2014年北大招生宣传片里描绘的北大人群像,他们怀揣着不被世俗理解的梦想,在旁人的嬉笑声中仰望星空,在北大的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那些被笑过的名人,有旧学造诣深厚、提倡白话文写作被人笑为“乞丐莲花落”的胡适,有给自己取名“独秀”而被人嘲笑狂妄自大的陈独秀,有成立了由穿长袍的中国人组成的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

正是那支视频中北大历史上那些坚持梦想的人,让我在踏入校园之前就对北大校园、历史很感兴趣,也比一起入学的同学更早就爱上了美丽的燕园。

从“别人家的孩子”到“人群里看不见的那一个”

我从小就很乖巧,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一直是亲朋好友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成功考上北大后,更是一度成为街坊邻里小孩的榜样,连我父母都说“走出去会收获许多羡慕的目光”。

来到北大后,我却是这里最普通的一个学生,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人群里都看不见的那一个”。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北大强者如林,我能够做到“泯然众生”而不是掉队,就已经很不错。

在北大校园,你能看见智商、情商甚至“美商”都奇高的同学。他们拥有着姣好的面容和独特的气质,不是刻板印象中穿着朴素、戴着厚厚的近视眼镜的学霸模样。他们的存在,让我发现一个道理:能征服学习的人,大概率也能征服生活。

还记得刚入学的那天,班里同学轮流做自我介绍:有的同学是全省前几名,却谦虚地说后悔高三没有好好复习;有的同学正在自学金融,为修双学位提前做准备;有的同学爱好二次元,自学了日语,还在做业余的coser;有的同学热爱摄影,正在做短视频博主;有的同学中西乐器都会,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轮到我介绍时,我紧张地说我喜欢读书,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爱好。这是事实,我的前十八年全部奉献给了学习。虽然我也收获了掌声,但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强烈的挫败感。

那天晚上,我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没有关系,你有四年的时间可以追上他们。”而我将我的挫败经历倾诉给社团里一位大三的学姐时,学姐的话才真正点醒了我,她说:“在北大你可以尽情做你自己,无论你兴趣爱好多还是少,无论你平凡还是伟大,最重要的就是在大学期间成为最令你骄傲的自己。尽情享受在北大的四年吧!”

对我来说,读书是最大的兴趣爱好。因此,图书馆是我最常去的地方。我读完老师列的书单后,还会各种搜刮法学经典书籍来读,甚至会去读每门课本后的参考书籍。

对我来说,我想追上学霸们的脚步,他们到期末前一个月才开始复习,那我便一边学习一边复习。有时候,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觉得自己正在准备高考。

对我来说,我也想在这里收获一些不一样的体验,于是我开始学习古典舞,期待有一天能穿着汉服在未名湖畔跳一支舞。

如果你来到北大,请勿将别人当作攀比对象,只把昨天的自己当成要超越的对象,就很好。

自由的不只是学风,还有那帮“小家伙”

来北大之前,我倾心于苏州、杭州园林的小桥流水、荷香柳影。如今,我站在未名湖畔,凝望着燕园兼具北国之宏伟和南国之秀美的“面庞”,惊叹于它将厚重与精致搭配的相得益彰。穿梭于红墙灰瓦、山环水抱的校园内,北大学子们不必“心游尘世外”,就能“纵情山水间”。

北大的生态环境很好,一来这里自古就是皇家园林,生态环境之好自不必说,二来当初设计校园时就周全考虑了生态系统的维护,三来是我的猜想——或许是北大的自由氛围也感染了生活在这里的小动物们,让他们对这里流连忘返。

初到北大,就听学长学姐们说北大“四俗”——未名湖谈恋爱,双学位选经济,康博思吃鸡腿,西门外啃鸡翅。而我只完成了第一个,不是在未名湖恋爱,而是“与未名湖恋爱”。我爱这里毛茸茸的常驻民——绿头鸭和鸳鸯。春江水暖,它们三两成群,或嬉戏“鱼尾”间,或跃然“荷床”上,成为我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一处慰藉。未名湖中的翻尾石鱼其实是圆明园中的遗物,那见证百年风雨的石鱼犹如慈祥的老人一般,接纳着在它身上歇脚的小生灵。

仲夏时节,校园里的参天古树为北大人遮阴,投下的斑驳光影令人思绪穿越千年。古树林更是小动物们的乐园,穿梭于树丛间的岩松鼠和金花鼠,是北大校园里最常见的小精灵。等到七月,湖边的小山上杏树成熟,它们会和刺猬、小鸟儿一起迎来短暂的果实盛宴。

到了冬天,未名湖结起厚厚的冰,冰厚15厘米以上的地方会被围起来作滑冰场,而厚度不够的地方则只有小鸭子们的足迹。不知为何,总有人以为冰面各处都能承受得起一个成年人的体重,于是每年冬天都会有“北大一学子穿未名湖冰面落水”的新闻。

有一次,我的高中同学来北大玩耍,我带着他从古朴的西门出发,路过法学院恢宏大气的凯原楼,至草木葱茏的未名湖畔。湖上白茫茫的雾气让不远处的博雅塔若隐若现,校园内十分安静,唯有飞鸟走兽经过时发出些许声音。冬季的北大俨然北方佳人,古都的静美毕现。

夜幕降临,我们在路边的草丛撞见了小刺猬的身影,走了不久又好似看到了“黄大仙”穿行。朋友笑着说:“北大的生态环境真好。”

在“吃”这件事上,我们绝不含糊

北京的物价很高,随便找一个馆子,吃碗普普通通的面就得20元以上。然而,北京大学食堂的物价却便宜得仿佛“不要钱”。北大学一食堂的饭菜价格非常低,一碗肉丝面5元,一份烤鸭3元,打个两荤一素才8元。学五食堂价格也不高,最有名的是7元一份的“康博思鸡腿饭”,表皮酥脆,鸡肉娇嫩多汁,吃完幸福感十足。

北大在吃这件事上一点不含糊,去年又新开放了一家极具竞争力的家园食堂,由于“過于豪华”瞬间成了网红食堂。家园食堂一共四层,超高挑高,座椅舒适,一进去宛如走进了星级餐厅。这里不仅能“撸串儿”,还有单人小火锅。不仅有闽南风味竹筒腊鱼饭、红豆抹茶麻薯,还有新疆风味红柳肉串、手抓饭,日韩风味烤五花肉拌饭、辛拉面,共计400多道菜式。如果一天尝试一道菜式,一年都可以不重样。瞧,我说着说着都饿了。

我的法学院,梦想起航的地方

从事法律行业是我的梦想,能够来到北大法学院,不仅是对我付出最好的回报,也给了我让梦想起航的机会。

北大法学院究竟强在哪里?

根据《中国法治建设特刊》的“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百位法学家”评选,北京大学共计培养了高达22名法界“掌门人”,其中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就有9位,占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近一半人数,在中国法学名校中一骑绝尘。

这份名单里,有唯一自始至终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制定的刑法学奠基人高铭暄,有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人陈光中,有中国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魏振瀛,有创立“国家协调论”“国际协调论”的学者杨紫烜……

北大培养了众多的法学名家,师资力量当然很强大,教师中包括法学界耳熟能详的陈兴良、朱苏力、陈瑞华等。

为了帮助法学生开拓视野,北大法学院还首创了“全球教席计划”,聘请20位全球知名法学教授和法律实务人士,培养国际化的法律学生。北大法学院还与顶尖律所美国众达、金杜达成合作培养项目,让学生们赢得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双丰收。

北大法学院那气派的凯原楼和陈明楼之间,有一处法柱广场,广场中央的法柱石取自昆仑山,由1980级校友李凯先生捐助。在落成典礼上,副院长汪建成朗诵了《法柱颂》,“法柱如鉴,辉映京师尘简,红楼雄文,燕园宏卷。法柱为笔,饱藏未名之浆,漫天疾书,洪范章宪。法柱蕴梅,俏览秀林风骨,明法厚德,正义方圆”。这字字句句,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法学院学子的内心写照。

北大教会我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

北大是诗意的,是博学的,是可爱的。

在这里,成绩不过是一个数字,在学术上的造诣和个人的成就才是北大老师们最看重的;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坚持着真实的自我;在这里,北大人就像北大的鸟兽虫鱼、草木风物,万类霜天竞自由。

北大没有一个官方确定的校训,北大精神在每一个人心中都不同。在我看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就是北大之魂。

猜你喜欢
未名湖食堂校园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游燕园(新韵)
秋天的未名湖
北大未名湖冰场对外开放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