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在军队产生、传播的音乐,军旅音乐可谓担负着特殊的艺术使命。本文以军旅音乐在新世纪的发展为写作主线,总结与回顾军旅音乐在军歌、合唱、音乐剧、歌剧、交响乐等不同领域的作品呈现、阶段性特征,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军旅音乐 新世纪 阶段性特征 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新世纪的军旅音乐创作历程,颇有“以小见大”之感。“小的”是时间维度,从2000年至2019年,仅20年时间;“大”的是军旅音乐作品的精气神——短短20年间,军旅佳作以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与凝聚力,为新时代军事文化发展谱写出动人篇章。
一言以蔽之,军旅音乐作品在新世纪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传统的军歌写作有了新的创作理念与手法,在争鸣中焕发出蓬勃的艺术活力;而在以军歌为导向的军旅音乐主流趋势下,新的歌剧、音乐剧、舞剧、交响合唱、室内乐等不同种类的音乐体裁层出不穷,收获颇丰。这些数量丰富的作品,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条可供回溯、总结的路径。
一、军旅音乐作品在新世纪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伴随新世纪的历史演进,军旅音乐亦紧扣时代脉搏,在理论建设与作品内容两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者并非各自为营,而是形成了从理论发展到作品实践的闭环发展,为接下来军旅音乐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探讨军旅音乐,应从这一阶段的理论出发。
(一)军旅音乐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
站在新世纪的开端,军旅音乐的理论建设迎来了井喷势发展,其突出表现在理论专著、学科建设与相关唱片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及其前身解放军艺术学院,在新世纪初充分发挥了我军唯一一所多学科、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的办学优势,在基于军旅音乐的学科体系建设与理论专著积累两方面均表现突出。学科建设方面,在历经严苛的审核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军旅声乐课程于2008年被评选为“军队优质课程”“国家精品课程”②,为我军输送了大量艺术人才,也为建立军旅声乐学派打下厚实的根基。
解放军艺术学院在理论专著方面也频结硕果,分别于2004年、2011年出版发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与《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两部在军旅音乐发展中留下光辉印记的大著作。前者重历史爬梳,后者重音乐文献梳理,两者互为表里,可谓缺一不可。《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以113万字的庞大篇幅将起于土地革命、终至改革开放的军事音乐成就一一铺展详叙,②其间还收录了各历史阶段达2000位的军队音乐家的珍贵资料,使此书不啻为军旅音乐作品发展中的“百科全书”式著作。《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库》则是在2011年建军节前夕,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军旅音乐研究所编撰、出版,作为军旅音乐研究的又一重要的阶段性成果,②此书弥补了军旅特色教材的空白。
中国唱片总公司在2017年建军节90周年前夕,出版了大型音乐精品集《军歌飞扬90年》。其采用了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类似的编年体形式,用200余首军歌串联起建军90年的光辉历程。③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精品集的第二、三部分涉及的新世纪军旅音乐作品,尤其是第三部分,以突出强军目标、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地位为主旨,将新世纪的军旅音乐作品分成了“强军战歌”与“军威雄壯”两个篇章,对新世纪初军旅音乐作出了文献梳理。
(二)军旅音乐作品在新世纪的发展
从题材看,军旅音乐作品在新世纪的20年中进一步延续了以军歌为主体,合唱、歌剧、音乐剧、舞剧、交响乐、室内乐等不同体裁多点开花的局面,以下笔者将对涉及的各类体裁进行分述。
1.军歌类作品
军歌因其朗朗上口的旋律、与军队气质相契合的强烈节奏感,历来在军旅音乐创作范畴占据主势。总体观之,优秀的军歌作品于新世纪已积累了可观数量。
军旅音乐是指“在军队中产生和传播的音乐”④,或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一书所释,指的是“在军队中产生形成的、或在军队中广泛传播并与军队相适应的、或表现军事斗争和部队战斗生活的音乐”。综合以上的界定,军旅音乐的概念包括两个要点:其一是“在军队中广泛传播”,其二是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军事斗争”和“部队生活”。笔者认为,新世纪军歌在这两个要点上均有所突破。
首先,新世纪的军歌不仅在“军队中广泛传播”,还综合借助媒体传播,在人民群众间广为流传。其代表作品如屈塬、印青二人搭档完成的两首新世纪经典军旅歌曲,即创作于2001年的《西部放歌》,以及创作于2005年的《天路》。两首作品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方面是因其采用了朗朗上口的旋律、真情实感的歌词;另一方面是其充分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主题,分别描摹出新世纪初的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建设的壮丽图景。
其次,在和平年代,军旅音乐中的“军事斗争”,或者说“战斗性”主要体现在“国防建设、抢险救灾、军事训练和演习生活中广大官兵的精神风貌”。⑤由曲目可知,此类和平年代的“战斗性”题材在新世纪军歌中仍占据主体地位,符合我军在新世纪发展的现实需求。国防建设方面,如王磊作词、栾凯作曲,描绘保家卫国的战士形象的《他在那里站岗》(2006年)。抢险救灾方面,如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期间,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主持人唐剑、刘可创作的《我们要冲锋》,以及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乔林与二炮文工团作曲家胡旭东创作的《英雄遍地》等。军事训练与演习生活方面,如胡宏伟作词、杜鸣作曲的队列歌曲《当祖国召唤的时候》(2006年),以及刘建国作词、黄金钢作曲,反映官兵飒爽英姿的《练为战》(2010年)等。同时,由王晓岭作词、印青作曲的《强军战歌》(2015年),在创作阶段即邀请战士在队列、跑步、原地踏步等不同训练中演唱,并旗帜鲜明地以强军主题响应了新时期的强军目标。
除了上述“战斗性”军歌外,一些反映官兵精神气质,乃至情感生活的作品也在新世纪频频出现,浓郁的“人情味”得以凸显。如樊孝斌作词、平远作曲的《倾海之恋》等,以描绘新时代官兵的爱情观为主旨,抒发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
2.合唱类作品
军旅合唱类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巨大的音乐感召力,历来是我军取之不竭的体裁宝库,在新世纪以来也颇有斩获,在作品的体量、塑造的音乐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其代表作是创作于2014年,集合了张千一、赵大鸣、印青、刘青、贺东久、屈塬、张宏光、任毅、赵思恩、赵麟等当代著名军旅词曲作家的“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列兵》。此作采用了序曲、12首合唱、两个插部以及尾声在内的庞大曲体结构;⑥在音乐表现手段上,集合了男声与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室内合唱、重唱等;在舞台呈现上注重将声光舞美与人物对话、歌舞巧妙融合,堪称是我军群策群力、于新世纪在合唱与交响乐领域推出的一部突破之作。除《列兵》外,亦有一些反映新时代官兵精神风貌的合唱佳作,如由予子作词、黄金钢作曲,创作于2006年的大型合唱歌曲《我们是英雄的火箭军团》,此作的合唱写作手法简约明快,利用大调式稳健地勾勒出清晰的织体结构,于2006年一经问世,便成为近年“第二炮兵代表性歌曲”。
3.歌剧与音乐剧、舞剧类作品
进入新世纪后,军旅题材歌剧、音乐剧、舞剧呈明显增多迹象。按作品内容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还原史实为主的作品,特别是长征题材,如三宝作曲,创作于2014年的《王二的长征》,此作打破了“长征题材作品不涉及音乐剧”的现状。除此之外,由印青谱曲、邹静之编剧的史实歌剧《长征》则于2016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引发了强烈反响。除《长征》外,还有取材自抗日战争时期的剧作,比如由张卓娅与王祖皆谱曲的现代民族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类是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于当下军事生活的剧作。其代表作是由海政文工团与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打造,由刘彤、付林谱曲的原创音乐剧《赤道雨》。第三类是反映官兵与少数民族军民鱼水情深的作品,尤以西藏题材为主。如总政歌剧团于2010年打造、由张千一谱曲的歌剧《太阳雪》,该剧聚焦新中国诞生之初女兵牦牛运输队在雪域高原的传奇绝唱;再如由国家大剧院打造,根据歌曲《天路》改编的同名大型舞剧,该剧于2018年上演,生动描绘了援藏官兵与藏民间的深厚情谊,以及用心血与汗水建设青藏铁路的动人故事。
4.交响乐与室内乐作品
与上述三类相比,军旅音乐创作在严肃音乐领域的发展步幅相对较慢,在深耕交响乐、室内乐方面仍亟待加强,但在新世纪中还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力作。在交响乐领域,如2016年,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张千一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征》,此曲共分9个乐章,以庞大的曲体结构、取材自“十送红军”“血战湘江”等真实的历史时间,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征画卷。除此之外,还出现了由印青创作的军旅同名歌曲改编的弦乐四重奏《<边关军魂>主题变奏》等室内乐作品。
二、军旅音乐作品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
结合以上所重点阐述的军旅音乐作品,我们可以就其在军歌、合唱等不同体裁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接下来的总体发展趋势。笔者认为,这种趋势的把握主要包括四个层面:周年纪念作品的创作深度,军旅音乐家之间承前启后的创作关系,军旅艺术家之间的搭档合作,以及女性视角、女性题材类作品。
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为周年纪念创作的军旅音乐作品的深度有所增强。适逢建军节或大型节庆日,军旅音乐往往会有集中创作、涌现佳作的迹象,而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军旅艺术家往往能在时间周期上准确抓取创作契机,作品的质量更有所提升,其直观表现在内容的可挖掘性与获奖肯定上。
军歌与合唱方面,笔者以总政歌舞团在建团60周年系列展演中的两个“拳头作品”加以说明,其一是军歌《强军战歌》,该曲以其鲜明的进行曲风格与慷慨激昂的歌词受到了军民的一致欢迎,并获得2014年原总政治部宣传部推荐的“20首战斗精神歌曲”;其二是交响合唱《列兵》,该作在交响乐思维中注入“强国梦”“强军梦”的时代主题,成为近年中国创作中不容忽视的力作。⑥歌剧方面,由国家大剧院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作的原创歌剧《长征》,以其风格突出的中国特色与民间元素,在海内外巡演中屡次掀起观演热潮。音乐剧方面,如创作于2003年的音乐剧《赤道雨》,该剧是作为庆祝建国55周年的优秀现代戏展演剧目,因其“首次在中国军旅音乐中展现中国海军舰艇编队环球出访”而具有题材优势,同时因其生动唯美的故事情节、宋祖英首演音乐剧、良好的市场化运作,而“创造了中国音乐剧史‘五个第一的艺术工程”。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这种内容深度的创作基本涵盖了新世纪创作的大部分经典军旅音乐体裁。
第二,作为军旅音乐创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诸多军旅搭档在新世纪创作了兼具时代风采与内容深度的佳作,形成了以军歌为主,兼及其他题材的繁荣局面。笔者认为,可进一步分为老一辈与中青年的“黄金搭档”。老一辈的黄金搭档,如石祥、生茂,印青与王晓岭、屈塬等,他们在历往岁月中已经创作出久經锤炼的军旅佳作,而新世纪仍在创作上发光光热、锻造经典。如石祥、生茂于2006年创作的表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人人须知》;印青与屈塬于2000年联袂创作的《西部放歌》;印青与王晓岭于2015年创作的《强军战歌》等。同时,中青年的词曲作者亦在新世纪结出累累硕果。如上文提及的,词曲作者王磊与栾凯创作的《他在那里站岗》,及二人创作于2017年的《如果你曾经爱过一名军人》等;再如词曲作者刘国建、黄金钢创作于2005年、2010年的《火箭兵豪情》《练为战》等。此外,老一辈与中青年军旅艺术家在新世纪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王晓岭与栾凯在2015年创作的《我们从古田出发》,就以展示强军力量、弘扬军队信仰而荣获2017年第14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第三,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的军旅音乐家承前启后的关系更为明显,在新世纪频频出现致敬经典军旅音乐作品的情况。笔者以军歌与舞剧举例加以说明。创作于2006年的军歌《月亮照着沉睡的海》一经推出便在海军官兵中广为流传,并被认为是“《军港之夜》的姊妹篇”。其一方面是因为作词人王磊从小听《军港之夜》长大,立志于打造出新时期的海军佳作;另一方面是全曲唯美的海军夜晚图景,也与《军港之夜》遥相呼应。但这种致敬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新意,全曲的音乐走向与氛围都并非照搬《军港之夜》,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性的现实主义之路。舞剧方面,笔者以创作于2018年的舞剧《天路》为例。其灵感源自韩红在2005年演唱的同名歌曲,在此基础之上塑以现实主义基调,完成了从军歌到舞剧创作的体裁转变。由以上两例可知,新世纪军旅音乐的致敬并不受限于时间长短,如从《军港之夜》到《月亮照着沉睡的海》相隔了近30年,而从歌曲《天路》到同名舞剧只相隔13年。换句话说,只要是好的军旅作品,在接下来仍有继续被致敬、被重塑的可能。
第四,女性题材或女性视角的军旅音乐作品开始增多,尤其体现在军歌与音乐剧中。这些女性题材作品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战士与女友离别或相送的作品,如王磊作词、马来西作曲的《蝴蝶飞飞飞》(2007年),此曲中的“蝴蝶”即有牵动战士目光的女孩之意;王磊与作曲家雷雨在同年合作的军歌《女孩,不哭》,则展现了新兵与女友相送的生动场面。第二个层面是展现昂扬向上的女兵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我军就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展现女兵形象的音乐作品,如印青与贺东久合作的、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潇洒女兵》。进入新世纪后,张千一谱曲的歌剧《太阳雪》,以及江奇涛于2016年创作的音乐剧《雁叫长空》,均采用了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在音乐剧《雁叫长空》中通过塑造五位长征女战士,而与以往的音乐剧产生了较大的叙事反差,收到了良好的反馈。
三、结语
综上可知,军旅音乐在新世纪有成果、有突破,更有展望。成果在于,军旅音乐在新世纪初已积累了数量可观的优质作品;突破在于,军旅音乐在军歌、合唱等领域精益求精、锻造经典;展望在于,从现阶段的趋势看,军旅音乐必将迎来更璀璨的创作之春。
注释:
①李诗原:《新中国军旅音乐述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14页。
②郭青剑:《为军旅声乐学派的建立奠定基础——李双江谈<解放军音乐经典文献>》,中国艺术报,2011年8月1日,第2版。
③侯钧:《如何编辑出高水准的军歌唱片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9月18日,第6版。
④柴志英:《曲高和众 军旅国风——总政歌舞团的声乐作品奉献》,《人民音乐》,2013年增刊,第23页。
⑤李双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⑥李诗原:《在“情景”中感受交响合唱<列兵>》,《人民音乐》,2013年增刊,第85页。
(作者简介:张娅,女,硕士研究生,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创演系军旅音乐表演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及军旅音乐理论)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