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优秀的家风融化在每一天的衣食住行中。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不仅是家庭健康生活的基础,也是家风维系并传承的条件和要素。
俗语“人睡三觉,命比纸薄”,体现的就是这种健康睡眠观。字面意思是:睡懒觉、餐后觉和颠倒觉这“三觉”的人,生命比纸还脆弱。这里的“命薄”不是说命不好、福分少,而是指身体不好、寿命短。相反,正确的睡眠习惯应该是:不睡懒觉(贪睡),餐后不睡觉,按昼夜节律睡觉(早睡早起)。
“懒觉”,关系到心理健康状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学生宰予白天睡懒觉,被孔夫子严厉批评,形容他是不可雕琢的朽木、不堪修饰的坏土墙。
近年,“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中颇为流行。日上三竿犹在眠,看似神仙实走偏。让身体保持足够的兴奋和活力,可促使大脑产生多巴胺等引起快感的神经递质,人更容易感受到开心与幸福。睡懒觉则会让多巴胺分泌减少,心理能量匮乏,感觉越来越“丧”。
习惯早起的家庭,一家人可以从容地共进早餐,分享一天的计划,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发挥家庭对接下来的学习、工作等社会生活的支持、保护作用。相反,如果家人都习惯赖床,早上仓促出门各奔东西;下班回家,身心疲惫,各玩手机,家人缺乏情感沟通的时间,久而久之,各种家庭问题就容易出现。
“餐后觉”,影响着身体健康机能。进餐后,因胃肠道消化食物对血液需要量增加,血液流向消化道血管,造成脑相对缺血,人容易昏昏欲睡。吃饱就睡容易导致全身气血阻滞,机能压抑。在这种状态下,消化系统接收中枢信号会发生混乱:该工作还是该休息?这样睡也睡不好,消化也消化不好,很难维持健康的生理机能。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肥胖、缺氧、心血管和代谢等慢性疾病。
吃完饭,家人可以一起收拾餐桌、洗涤餐具,也可以交流厨艺,感恩烹饪者的辛劳。言传不如身教,做家务是重要的动手能力,父母应该抓住饭后这个手把手训练孩子的机会。茶余饭后,全家可以坐下来聊聊天、听听音乐、看看新闻。沟通与开放为家人的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条件,每个人的不适感都会在这种环境中被关注到并及时处理。
“颠倒觉”,反映出社会功能水平。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基本生活节奏。同时,人也因进化成为社会性动物,社会的运行基础是群体的作息规律。以家庭为单位的白天活动、夜晚睡眠便成了基本常态。
昼伏夜出既违反人的生物性,也不符合其社会性。因为“时差”,“白天蒙头大睡,夜晚游戏人间”的人渐渐与家人缺少沟通,其他社会功能也逐渐丧失。因此,我们要警惕“娱乐至死”的侵扰,适当放弃碎片化、廉价的娱乐,在家庭沟通中寻找幸福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获得感,在生活和娱乐之间找到平衡感。另外,适当的娱乐可放松身心,但不能突破界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明确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和责任。
从语义上看,“睡觉”是“睡(眠)”和“觉(醒)”的结合,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同样,生活离不开睡眠,家庭教育离不开睡眠教育。睡觉时,一家人是同一屋檐下的命运共同体。同呼吸,共命运,互相支持,互相陪伴。在这个意义上,睡好觉的家庭,是充满幸福和爱的家庭。无处不在的家风,在睡眠中也等着我們去发现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