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婉婷 侯建 陈建成
摘 要: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转型期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双重压力,从研发视角构建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的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研究在其视角影响下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机制。研究发现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受到研发水平的影响;较低的研发水平不利于科技人力资本发挥其推动作用,而随着研发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了区域创新活力的激发。在区间分布上,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较高;但研发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现阶段仍需要不断提高各区域的研发水平以保持创新活力。
关 键 词:科技人力资本;创新活力;研发;异质门槛效应
DOI:10.16315/j.stm.2021.04.004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7133(2021)04-0027-08
Abstract:In response to the dual pressures of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unstable economic environ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panel threshold mod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capital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vit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mechanism between human capit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vital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ts perspectiv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timul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vitality by technological human capital is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low level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capital. As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creases and breaks the “critical value”, the stoc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human capital is increased to a certain extent, which in turn promotes the stimul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vitality. In addition, in terms of interval distribution,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most regions of my country is relatively high. However,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s a long-term process. At this stage,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 to maintain innovation vitality.
Keywords:technology human capital;innovation vitality;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heterogeneous threshold effect
創新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能够通过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方式激发创新活力以保障各类创新主体在技术变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占有优势。遗憾的是,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转型期经济环境不稳定的双重压力,难以协调各区域创新的成本以及风险,加之长期依靠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我国研发技术的市场空间[1],导致我国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方面面临较大压力。因此,激发创新活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寻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创新活力反映了各区域对于创新的积极程度,从整体看,是创新主体将其创新的理念以实践的形式表示出来,用以体现各区域创新产出的实际价值[2]。由此,激发创新活力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是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也是保障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激发创新活力不仅仅是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关系到国际创新博弈的必然要求。
重视科技人力资本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激励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目前我国在创新活力方面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情况下,通过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成为新的路径选择,把握好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从本质上来说,人力资本作为在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益的递增,被认为是激发一个区域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3]。而科技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地区、企业以及个人通过教育以及培训的方式,投资于专业技术人才、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的知识和技能[4],这也要求其能够拥有参与研发活动的能力与促进技术进步的效力,为有效促进区域增长和激发创新活力提供载体和媒介;因此,应在充分整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力资本存量,以更具发展眼光的科技人才资源来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进一步来说,研发门槛作用下科技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活力关系问题的探讨,对于目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研发意味着各个区域能有效发挥和利用自身研发资源和力量等优势进行创新生产以促进当地发展[5]。但是,在研发环境下,吸收能力如何将研发投入转化为创新的方式尚不清楚,Huang等[6]也证明了研发对创新具有负面调节作用。此外,侯建等[7]认为在不同区域已有技术水平的门槛效应影响下研发能有效提升各个区域的创新质量。同时,靳巧花等[8]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探索研发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并证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门限效应。在此基础上,刘炳帅[9]认为以研发经费为门限变量的前提下,低级人力资本、高级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存在门限效应,但中级人力资本存在一重门限效应,尤其当其存量跨越门限值后,中级人力资本可作为促进区域创新的主要资源,对区域创新的促进程度极其显著。综上,究竟科技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活力存在怎样的激励作用和内生差别?不同地区研发水平的变化对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产生了怎样异质性影响?如何在研发的作用下通过提升科技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来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区域长效发展?
基于此,在考虑区域异质性的基础上,将研发引入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力的非线性模型中,进一步探讨在不同研发门槛水平下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为决策者提供重新审视地区增长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积累科技人力资本存量,为实施差异化、最优化的创新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 文献综述
科技人力资本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促进区域长效稳定发展[10-12]。Delgado等[13]认为科技人力资本与根本性创新之间的关系是线性且积极的。从公司集权程度来看,Ma等[14]认为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的影响很大且很显著。同时,王建民等[15]认为人力资本,尤其是科技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然而,王旭辉[16]认为科技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科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创新活力,但总有其局限性,科技人力资本错配将会对创新活力的激发产生影响。如Barba等[17]认为人力资本对根本创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尚未确定。特别地,马宏[18]认为受收入差距不均的影响,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不利影响也在增加。值得探讨的是,学者们在进一步研究人力资本与创新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现其影响并不确定,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影响甚至可能是非线性相关性。首先,聚焦于企业层面,汪海霞等[19]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在产业升级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Fonseca等[20]认为人力资本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关系。张栀等[21]认为教育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通过创新传导路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发现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创新中介效應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间接效应的差异。其次,着眼于区域层面,梁少波等[22]发现产学研合作和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受人力资本门槛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汪芳等[23]认为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效率之间受劳动力市场化的调节作用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不稳定带来的创新成本以及风险的挑战,必须重视创新活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力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的方面:
第一,深入挖掘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影响可能会丰富对科技人力资本作用的认识,并且文章也将弥补关于创新活力探索企业层面的不足,将其聚焦于区域层面来对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力的关系做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虽然很多学者已经关注了人力资本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而科技作为创新活力的强大助推力量,其对创新活力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少将科技人力资本作为影响区域创新活力的动力来源之一,对其作用理解不充分。相比之下,本文基于研发视角研究了科技人力资本的影响过程,探索激发创新活力的驱动力,拓展了激发创新活力的路径和依据。
第三,由于现有研究中忽略了经济变量中包含的大量非线性关系。本文重点将研发异质门槛特征纳入科技人力资本发创新活力研究框架中,基于异质性,考察不同地区研发门槛下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的非线性门槛差异,对进一步探索科技人力资本从而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面板门槛模型构建
2.1 门槛模型设计
为了解决交叉项模型法以及分组检验法存在的门槛值验证以及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静态面板回归建模思路,自动识别样本数量来反映其中产生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利用具体门槛值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间,进一步对变量之间产生的门槛效应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引入基本变量的基础上,将控制变量纳入其中进行深入探讨,控制区域创新活力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索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路径选择。
本文以区域创新活力(INO)为被解释变量,以科技人力资本(THC)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研发(IRD)作为门槛变量,并加入地区发展水平(GDP)、外商直接投资(FDI)、政府支持(GOV)、行业出口导向度(IEX)等一系列控制因素,考察区域间不同研发门槛水平下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力的影响作用。基于此,设定面板门槛模型(以单一门槛为例):
I
2.2 变量设置
被解释变量:创新活力(INO)。创新活力是区域利用自身创新资源的优势实现创新成果产出的过程,更加侧重于其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为区域发展提供技术基础,而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是复杂的投入及产出的过程,整个过程能够反映区域的创新活力扩散效应[24]。基于此,本文利用各地区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来表示创新活力。
核心解释变量:科技人力资本(THC)。高质量发展要求工业化发展由粗放向集约转化,摆脱过去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不合理现象,在此过程中,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增长方式背景下,国家对科技人力资本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本文选用各地区的R&D人员全时当量来衡量。
门槛变量:研发(IRD)。研发强调区域利用本身所拥有的研发资源和能力,不借助其他外部的知识、技能、机构以及人员,创新生产的过程更加强调独立性、自主性,以便保持各区域创新活力[25]。故本文采用各地区R&D内部经费支出来表示研发。
在此基础上,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26-28],引入了一系列影响创新活力的控制变量。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选用各地区行业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工业资产额占本行业工业总资产的比重来表示。由于创新活力的激发依赖于一定的地区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创新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故纳入地区发展水平这一控制变量并通过各地区人均GDP来衡量。同时,创新主体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给予的资金方面的支持,本文利用各地区R&D经费支出占政府资金比重来说明政府支持。最后,行业出口导向度选取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由于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测算当中的工业总产值选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
本文数据主要选取了2009—2017年间30个省份(西藏地区部分数据缺失)的面板数据。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3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研发的三重门槛没有通过检验,而单重门槛和双重门槛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存在显著的研发双门槛效应,如表2所示。因此,对科技人力资本的驱动作用,本文采用研发双重门槛模型进行估计。
根据门槛理论,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作用中存在显著的研发双重门槛效应,门槛值为13.343和15.109,其估计值分别位于95%置信区间[12.493,13.553]和[12.493,15.233]中,如表3所示。本文根据以上门槛值计算将研发划分为低研发水平(IRD≤13.343)、中研发水平(13.343
接着,本文通过门槛值将其划分为不同区间,分别考虑在不同研发门槛水平下的科技人力资本对激发创新活力的门槛作用以及差异。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在不同水平的研发门槛下,科技人力资本和区域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路径。在研发水平较低的情况下(IRD≤13.343),科技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创新活力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当研发处于中等水平时(13.343
一方面,当研发处于较低水平时,和技术引进之间形成一定的互补关系,此时为了寻求区域发展则会一味地去模仿和引进国外的技术来减少本国自身的技术创新,这就挤压了我国的自主创新市场空间,那么在经济增长取得短暂发展之后可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技术依赖陷阱,加之研发本身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无节制的模仿和引进容易被技术较发达的地区低端锁定,这也不利于保持和激发区域的创新活力[29]。一般来说,研发水平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联,在研发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受限于区域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会较弱,而吸收和消化技术需要一定的科技人力资本存量,若无法达到一个较低的门槛水平,则会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来承接和消化国外技术[30],无法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资源的整合,导致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另一方面,随着研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如果增加本地的研发投入会带来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资本的产生,引导区域引进新工艺和新设备,不断增加科技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形成规模效应,激发区域创新活力[31]。同时随着内部研发支出的不断增加,对于技术以及研发人员的培训投入也会相应提高,各区域依据较先进的人才优势以及经济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区域吸收和消化国外核心技术的能力,在充分利用和学习外部创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总之,如果现阶段研发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则明显有利于吸引人才,增加科技人力资本存量从而激发区域创新活力。随着研发水平的提高,倒逼着各区域加大对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培训以及沟通方面的投入,通过良好的人才优势和市场基础来减少对外部核心技术的路径依赖,从而保持区域创新活力的水平。
对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其他驱动力,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发展水平对于创新活力的激发都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能够通过吸引技术、管理以及科技人力资本等要素对本地的创新活力激发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技术外溢效应为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供保障。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状况也是激发创新活力的物质条件之一,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能借助于自身的基础优势吸收各方面的要素资本,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另外,政府支持不利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创新活动支持的层次较多偏向于从长远利益考虑,更加偏好于对“远期”创新活动的投资,加之在政府资金支持方面缺乏有效监管也会影响其发挥积极作用。最后,行业出口导向度对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呈现正相关关系,但结果不太显著,出口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国内外知识迁移、交流的进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创新能力,扬长避短。
空间上,研发门槛等级空间分布,如表5所示。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较高,尤其在2009—2013年的时候,绝大多数地区位于中等研发水平。从2014年开始,研发水平跨过门槛值的区域范围明显扩大且逐渐超过处于中等研发水平的区域数量。主要是由于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更加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以全球化、多样化视角来激发创新活力,在自身要素优势基础上吸收和消化外来先进技术,进而刺激内部的研发水平来提升和保持区域创新活力,但是从政策理念的提出到执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其政策效果的呈现具有滞后性以及延续性,所以我国研发水平从2012年开始逐年上升,并在2014年之后效果更加明显,其跨过门槛值的区域超过中等研发水平的区域。总而言之,目前全国大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已跨过门槛值达到高研发水平,科技人力资本受到研发的影响能有效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同时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应该给予重视。
4 主要研究结论及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2009—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不同区域下科技人力资本对创新活力的影响机制,并以研发异质门槛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入分析科技人力资本、研发与创新活力之间的协同效应。得出以下结论:
1)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受到研发水平的影响。较低的研发水平不利于科技人力资本发挥其推动作用,而随着研发水平的提高并突破“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技人力资本存量,进而促进了区域创新活力的激发。
2)对于激发创新活力的其他推动力,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发展水平对于创新活力的激发都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出口导向度对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有证据证明政府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区域创新活力。
3)区间分布上,从整体来看,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研发水平较高,尤其在2009—2013年的时候,绝大多数地区位于中等研发水平;从2014年开始,研发水平跨过门槛值的区域范围明显扩大且逐渐超过处于中等研发水平的区域数量。然而,研发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现阶段仍需要不断提高各区域研发的水平以保持创新活力。
4.2 政策建议
本文更加关注科技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创新活力的影响机制,上述结论有助于更好地从创新活力的视角来研究科技人力资本的驱动问题,并结合研发异质门槛特征为区域发展吸引多样化、有特点的科技人力资本提供基础。因此,提出如下实践启示与建议:
1)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过程中,要明确科技人力资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利用本地的制度文化、地理位置、要素资本等优势,进一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有效提高各区域的创新绩效水平,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水平,把更加优质的科技人力资本配置到创新领域,真正发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以税收政策为主的传统激励方式和具体实际结合,创建新兴扶持和激励体系,通过不断提升各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为研发环境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障,吸引更优秀、更前沿的科技人才在吸收和消化外来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产生创新新模式和新体系,进一步激发区域的创新活力。
2)发挥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作用对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为引进技术、人才提供平台支持,促进技术要素、资本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提升地区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在此基础上完善和提升本地的研发能力。另外,应进一步完善政府的激励政策,适当增加对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在激发创新活力中的重要作用。
3)各区域需要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创新活力激发的过程中研发的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特征,并将其保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科技人力资本激发创新活力的路径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研发的门槛异质效应,针对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区域研发水平差异分布情况来激发创新活力,对于低研发水平的区域应加大对研发投入,包括对更多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进而形成一定规模的研发团队,进一步吸收和消化外来先进技术以激发创新活力。而研发水平较高的区域要学会把握和平衡好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关系,将其激励作用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之内,尽可能保障科技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之间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霞,杨笑君,张路蓬.技术距离的门槛效应:研发与协同创新[J].科学学研究,2020,38(3):536.
[2]WU N,LIU Z K.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9,162:120400.
[3]KHAN Z,MAKIK M Y,LATIF K,et al.Heterogeneous effect of eco-innovation and human capital on renewable & non-renewable energy consumption:Disaggregate analysis for G-7 countries[J].Energy,2020,209:118405.
[4]李波.科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存在性及门槛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8,34(1):109.
[5]洪俊杰,石丽静.研发、地区制度差异与企业创新绩效:来自371家创新型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7,35(2):310.
[6]HUANG C,ZHANG X,LIU K.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structural evolu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ntensity in China:A dual perspective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nonlinear linkage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0,135:110258.
[7]侯建,陳恒.研发、技术转移方式与区域创新质量[J].中国科技论坛,2016(11):89.
[8]靳巧花,严太华.研发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门限效应[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2):148.
[9]刘炳帅.人力资本异质性对区域创新的影响[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20:1.
[10]KIURU J,INKINEN T.Predicting innovative growth and demand with proximate human capital:A case study of the Helsinki metropolitan area[J].Cities,2017,64:9.
[11]LENIHAN H,MCGUIRK H,MURPHY K R.Driving innovation: Public policy and human capital[J].Research Policy,2019,48(9):103791.
[12]DOPPELT R.Skill flows:A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2019,31:84.
[13]DELGADO V M,MARTIN D C G,AMORES S J.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Exploring the quadratic effects in technology-based manufacturing firms[J].Technovation,2016,54:35.
[14]MA L,ZHAI X,ZHONG W,et al.Deploying human capital for innovation:A study of multi-country manufacturing fir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9,208:241.
[15]王建民,楊力.长三角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绩效[J].上海经济研究,2020(1):75.
[16]王旭辉.福建省科技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40(1):55.
[17]BARBA A M I,JIMENEZ J D.HRM and radical innovation:A dual approach with exploration as a mediator[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20.
[18]马宏.人力资本分布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兼论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21,60(1):34.
[19]汪海霞,王新.产业升级、人力资本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103.
[20]FONSECA T,DE F P,LIMA F.Human capital and innovation:the importance of the optimal organizational task structure[J].Research policy,2019,48(3):616.
[21]张桅,胡艳.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创新中介效应检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1):124.
[22]梁少波,宋燕.产学研合作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和金融支持的门槛效应[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23.
[23]汪芳,高悦娴.人力资本与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基于劳动力市场化的调节作用[J].经济研究参考,2021(1):100.
[24]王辉,陈敏.基于两阶段DEA模型的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创新绩效影响[J].经济地理,2020,40(8):27.
[25]陈恒,侯建.研发创新、知识积累与科技绩效:基于高技术产业数据的动态门槛机理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34(9):1301.
[26]侯建,常青山,陈建成,等.环境规制视角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0,40(9):4155.
[27]DHRIFI A,JAZRIR R,ALNAHDI S.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matter for poverty?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20,52:13.
[28]侯建,陈建成,陈恒.处理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的创新驱动发展绩效时空异质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系统管理学报,2019,28(6):1143.
[29]VENDRELL H F,BUSTINZA O F,OPAZO B M.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product-service innovation:The moderating role of service R&D team structur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20.
[30]ANZOLA R P,BAYONA S C,GARIA M T.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internal R&D and externally sourced innovation practices:Effects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utcom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8,91:233.
[31]AUDRETSCH D B,BELITSKI M.The role of R&D and knowledge spillovers i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20,123:103391.
[编辑:厉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