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021-10-09 17:16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书房浪费共同体

热点新闻

面包做大了,扔掉;面包做小了,扔掉;面包做扁了,也扔掉。2021年5月4日,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南京雨花客厅商场的一家面包店,发现面包制作间的厨余垃圾桶内有大量被丢弃的面包,其中多个“摩奇包”因为尺寸偏小,不符合成品要求而被丢弃。就在执法人员检查期间,工作人员又因为形状不太好看,扔掉了好几个名为“初樱朵朵”的粉红色面包。工作人员称这些都属于生产报废。除了这些生产报废,每天卖不完的面包也会进行同样处理,平均下来每天要丢弃几十个面包。

这家面包店的行为违反了2021年4月29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相关规定,执法人员向商家发出了《责令改正通知书》。据悉,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費法》实施后,南京向浪费食物商家发出的第一份《责令改正通知书》。

多维解读

1.反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题大做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乎社会稳定、民心稳固的大事,杜绝食物浪费绝非小题大做。我们应该居安思危,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珍惜食物,拒绝浪费。

2.反对浪费食物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勤俭节约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每个人从儿时起就记在心间的诗句。时至今日,国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但我们仍要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继续弘扬勤俭节约的美德。

3.反对浪费食物是对辛勤劳动的尊重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播种到收获,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劳动者的汗水。以实际行动反对铺张浪费,就是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尊重。尊重劳动,要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开始。

时评优选

报废面包扔掉太浪费,合理利用是正道

王桂霞

面包做大了、做小了、做扁了,甚至当天卖不完的面包统统都要扔掉,这看起来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却造成了严重的食品浪费。

目前,部分面包店、糕点房出于竞争需要,走高品质路线,采取当天现做现卖、产品不过夜的销售模式,以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对于品相不好、不新鲜的产品,一般是通过限时打折或者免费试吃、赠送等方式来处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消化掉这些产品,物尽其用;另一方面避免了无谓的食物浪费,符合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社会倡议。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正式实施,浪费食物不仅是社会道德问题,而且是违法行为。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出现浪费食物的行为又拒不改正的话,将被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因此,企业要主动遵守法律,适时修改管理流程、规章制度,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地方及早加以调整,引导员工和消费者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部分城市为减少食物浪费现象,尝试推出了“食物银行”:将临期食物放在冰柜里,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低收入群体,从而让食物得到妥善利用。这就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模式。可见,政府、商家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把好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关口。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思维链接

多管齐下,有力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向秋

加强餐饮节约宣传教育。加强相关宣传教育,使公众充分认识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压力大的现状,增强粮食安全危机意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餐饮节约宣传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引导人们践行绿色生活、抵制餐饮浪费。

加强餐饮法规制度约束。餐饮行业协会要健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餐饮浪费”的标准,提升餐饮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引导餐饮企业主动学习、适应、引领绿色发展理念和服务方式。加强立法约束,以法规形式规范餐饮消费行为,禁止餐饮经营者设置最低消费,建立节俭消费提醒、提示制度,在醒目位置张贴节约标识,贯彻节约用餐、文明用餐标准,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最大限度减少餐饮浪费。

加强餐饮消费督促检查。运用各种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对那些依旧讲排场、比阔气,造成餐饮浪费严重的单位和个人,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批评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言为心声

观察右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热点新闻

2021年4月22日,《巴黎协定》签署五周年之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了领导人气候峰会,同与会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那么,如何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多维解读

1.中国体现出了大国担当

当下,全球环境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呼唤着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决心,体现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2.应对环境风险挑战应通力合作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增强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础。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携手合作方为正道。为此,各国人民必须齐心协力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迈进。

3.打造良好生态需要久久为功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全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世界各国多方合力、久久为功,努力走好低碳转型之路,建设山青水绿的美丽地球。

时评优选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邵发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生命共同体是一种和谐共同体。人类归根到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在几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一度忽视了这种和谐共生的基础性关系,一味地劫掠自然与破坏自然。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性思想。

其二,生命共同体是一种正义共同体。面对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界及其规律,人类之间的正义必须扩展为集人、自然、社会于一体的关联性正义与结构性正义。这种正义把正义的社会性价值提升为一种关联人类生命与非人类生命的整体性正义与结构性正义,达至“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的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其三,生命共同体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置身事外而独善其身,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面前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人们在生态环境上权利与义务平等,在生态危机问题面前是一个利益相连、命运与共的责任共同体。任何国家在获取自身利益时,必须对基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危机做出负责任的回答及行动。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新的标注,更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绿色生态宣言,成为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时代律动的理论指针。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思维链接

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徐向东

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面对全球性风险与挑战时独善其身,世界各国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上层出不穷的难题挑战,解决之道在于各国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厉行国际法治,致力于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有赖于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各国尤其是世界大国,要树立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发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同舟共濟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各国人民只要携起手来,齐心协力,把准航向,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巨轮必将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名言用来形容当下的世界格局是再恰当不过了。中非之间携起手来,为的是打造经济共同体;中国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给世界,为的是打造健康命运共同体。近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首次提出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形势下,明哲保身、各自为战都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呢?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

———《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发布

热点新闻

2021年4月22日,易观联合当当网发布《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对中国居民家庭书房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调查显示,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65㎡,不足马桶大。一线城市近九成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仅0.26㎡。

被调查者中,63.6%的人在通勤路上看书,39.5%的人在马桶上看书,35.4%的人在睡前看书。通勤、马桶、睡前三大场景正在成为“书房担当”。调查还显示,中国家庭平均存书量为 264本,其中三、四线城市家庭存书量比较高,分别为308本、298本。

书房的功能和价值也越发多样化,除了阅读,也被人们用于加班、独处、看影视、会客聊天儿、健身锻炼等。

多维解读

1.阅读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阅读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人们对阅读的态度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就像是中国民众阅读的“晴雨表”,传递出中国民众对阅读的态度。

2.阅读习惯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迁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与观念也在不断变迁。《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就让人们了解了国人在阅读习惯上的一些变化。通勤、马桶、睡前等场景正在成为人们的“第二书房”,可以说,这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3.真正的阅读与场所、形式无关

阅读与形式无关。在书房里阅读固然仪式感很强,但书房并不是能够阅读的唯一场所。只要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

时评优选

“书房自由”虽远,“读书自由”很近

针未尖

拥有一间雅致的书房,供自己看书、写字、做文章,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人生乐事。然而,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一线城市近九成家庭没有书房。原来,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实现“书房自由”。

我们从“城市越大,书房面积越小”反思到的,不该只有高房价让书房的诗意难以抵达现实;更应该反思的是,城市越大,阅读人群是否越少。实际上,大城市绝大多数人离“书房自由”很远,但离“读书自由”很近。城市越大,实体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越多,图书资源和阅读活动也就越丰富。

所以,我们应该常常扪心自问:我们今天读书了吗?我们热爱读书吗?读书和书房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居住条件简陋,普遍没有书房,许多读书爱好者仍然读了许多书,因为他们的求知欲旺盛。然而如今,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些人反而没有了读书的热情,即使有多余房间,宁做麻将房也不当书房。

对于喜爱阅读的人来说,只要心中有书,哪里都是书房。希望“书房难求”不要成为我们不愿意读书的借口。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思维链接

读书的妙处让人痴迷

刘奂明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我虽然家贫如洗,但从不自卑和气馁。我深知,这是读书给我带来的勇气和自信,父亲则是让我痴迷读书的榜样。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从来不强迫我好好上学、刻苦读书,却以言传身教让我对读书产生了兴趣。他讲究科学种田,注重向书本请教,打的粮食通常比左邻右舍又多又好。农闲的時候,有的乡亲不分昼夜打扑克、打麻将消磨时光,但是父亲只要一有空就猫在家里,随手找一本书捧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看。如今,年逾古稀的父亲收废品之余仍旧酷爱读书。

一般而言,人们想读书就得先买书,或者到图书馆借阅。父亲选购书籍自有妙法,他不用专门投资,更不用专程跑到书店,而是利用收废品的“工作”之便,从自己收的废品里“淘宝”,挑选一些品相较好的旧书带回家看,经济又实惠。他时常陶醉在书的世界里,让我们这个本来不是书香门第的农家充满书香,更鼓舞了我与书相伴、保持内心清净、培植浩然正气。

都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对此感触颇深。读书,让我从我们乡的初中考上石家庄的一个省属中专,并且在毕业后跻身公务员队伍。对读书的痴迷还让我迷上了写作,日复一日在爬格子之路上甘之如饴。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言为心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北京三里屯街头,一间“厕所”引发路人驻足打卡。这间透明的“厕所”内部装有马桶,还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外部挂满印着作家金句和趣味书单的卷纸,过往行人可以自行取拿。这其实是当当网设计的创意装置,希望唤起公众对于阅读现状的关注。据悉,当当书房装置的内容,来源于其与易观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把书房作为阅读外在环境的象征,透视不同城市的书房与阅读差异以及社会阅读场景的变迁。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张娜供稿)

猜你喜欢
书房浪费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把自己关进书房
我的书房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书房
大师们的书房
爆笑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