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晓明
1926年4月11日,蒋介石邀请段锡朋到黄埔军校为师生演讲。段锡朋这个名字在今天已鲜为人知,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段锡朋却是一位“名噪一时”又颇具争议的人物,和黄埔军校也曾有过某种交集。现试将段锡朋的主要事迹归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段锡朋,字书诒(一说字书贻),江西永新人。他生于1896年(一说1897年)。1916年,段锡朋从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毕业。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商科。后来蔡元培把商科改为法科,他就隶属了法科。在校期间,段锡朋生性外向,极富鼓动性,崇拜“像汉、宋太学生陈蕃、李膺、陈东这班人的风骨”,热衷于组织和发起学生运动,在学生中间颇有影响,不久就成为学生运动的一名领袖。
1918年5月,留日学生近千人反对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秘密签订投日卖国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集体退学回国,并组织了总部设在上海的“留日学生救国团”,派代表北上联络北京各校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组织游行赴中华门请愿。段锡朋由于在学生运动中的影响力,被推举为13名学生代表之一,直接代表学生面见当时的总统冯国璋,要求政府废除军事密约。这次运动虽以失败告终,但段锡朋因为组织和参与学生救国会的行动出色,声名日重,和几个“政治兴趣较浓而略带国家主义彩色的同学”发起了“国民杂志社”,出版进步期刊《国民》月刊,任该杂志社的评论部部长。《国 民》这份杂志以宣传反帝爱国为主要内容,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号召国民奋起,挽救国家危亡。除段锡朋外,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等也是该进步杂志社的主要成员。《国民》这份进步月刊在北京的各个学校颇受爱国学子们的欢迎,段锡朋在学生中的名气更大了。
/ 段锡朋。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兴起,段锡朋被推举为“北大学生干事会”的总务股主任。5月2日晚,北洋政府国务总理钱能训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准备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5月3日凌晨,汪大燮前往北大校长蔡元培家告知此消息,“告以此时形势,说学生不可不有点表示”。汪大燮所称的“学生不可不有点表示”,显然是指通过学生游行,施压北洋政府,推翻已做出的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决定。蔡元培不仅认同,而且马上行动,随即到北大,转告傅斯年、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许德珩等人。随即,北大等高校学生在北大三院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决定于第二天举行大游行。5月4日,北京高校3000多名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段锡朋担任“游行总指挥”。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在北大正式成立,段锡朋为会长,其间组织全市学生进行反对巴黎和会、抵制日货等活动,并派出代表到南方各地进行爱国宣传,把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向全国。1919年6月16日,京、津、宁、沪、吉、皖等省市及留日学生代表在上海集会,组织成立了中华民国全国学生联合会。段锡朋作为北京代表,因此前在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和影响力被选为联合会会长。随着学生运动的勃兴,段锡朋叱咤一时,为对抗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段祺瑞,时人称段锡朋为学生界的“段总理”。
1919年6月,段锡朋从北大毕业,留校任教。1920年10月,在著名实业家穆藕初等的资助下,由校长蔡元培主持选派,他与罗家伦等赴美留学。段锡朋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虽“饱览群书”,但没有著述,也“不从事考学位”,只是“对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诸问题”,发表“特殊的看法”。华盛顿会议召开期间,段锡朋组织同学建立“留美中国学生华盛顿会议后援会”,还带领100多名学生和华侨到华盛顿中国代表团下榻处示威游行,并大声疾呼:“这是五四运动未完的工作,我们做事要彻底。”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段锡朋并没有立即回国,而是由美赴欧继续游学。他先后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待了3年多时间。
1925年秋,段锡朋抱着“要多教几年书才从事政治社会工作”的愿望回国,先在武昌大学教德语,后转赴广东大学(后改名为中山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其间又前往北京、天津等地,一面执教,一面积极投身中国国民党的各项活动中。
据说段锡朋在天津从事革命活动时,正值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失败,“讨赤联盟”的奉系军阀部队进占天津。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期间,因此奉系军阀对国共两党成员均大肆搜捕。由于段锡朋正在天津从事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的联络工作,也被奉系逮捕。段锡朋的夫人是曾任北洋总理的张绍曾的侄女,立即托张绍曾帮助营救。适值张绍曾出席奉系大将张宗昌的宴会,便在席上请求释放“被错抓的嫡亲”段锡朋。张宗昌不知段锡朋是谁,就当即批准释放。段锡朋一出监狱,便立即回到广东,到了广州,直奔国民党中央党部,遇见王法勤,把王法勤吓得半死。原来,广州盛传段锡朋已经被奉系军阀处决,特意为他召开了追悼会。
1926年2月,由于陈果夫的赏识,段锡朋被调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从事国民党党务工作。其间,段锡朋曾利用其影响,在上海等地发起组织“孙文主义学会”,与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遥相呼应,还介绍过几名江西籍的黄埔军校学生加入“孙文主义学会”。
北伐军占领江西后,陈果夫秉承蒋介石的意愿,派段锡朋以中央党部江西特派员的身份到江西视察党务。1926年11月,段锡朋被升为国民党江西省党务指导委员,认为共产党人“以党团运用”,而国民党“散漫无归”,于是积极投身“从事于反赤工作”。段锡朋在江西纠集其他国民党新右派分子和几名江西籍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成立了一个秘密的反共组织——AB团。AB是Anti-Bolshevik(反布尔什维克)一词的缩写,旨在排斥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篡夺江西省党政大权。段锡朋将AB团成员以省特派员身份派往江西各地乃至全国,夺取各地党部和群众团体的领导权,策划捣毁省农协、工会、妇女会等组织,并采取卑鄙的暗杀手段杀害工农运动领袖。
AB团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江西人民的强烈不满。3月17日,方志敏等江西革命领导人到武汉向国民党中央和武汉国民政府汇报情况。国民党中央、武汉国民政府做出决定:停止非法的江西省党部执监委职权,开除段锡朋国民党党籍,并通缉拿办。同时,委派方志敏等8人为中央特派员,代行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职权。
4月2日,南昌市各界举行群众大会,控诉AB团的罪行,抓获了AB团分子30余人,而此时,作为首领的段锡朋却早已逃跑了。后来,段锡朋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解释”说:“AB团在四二暴动后,一般忠实的同志,纷纷逃避京沪,此时适逢中央开始清党,AB反赤团之目的已达,非但按诸党纪,党内不得再有组织,即环境之变迁,人事之移易,亦万无可以存在之形势。”
从江西逃到上海的段锡朋,立即投身于蒋介石发动的“清党”运动。1927年5月7日,成为“中央清党委员会”委员,忠实执行蒋介石的“清党”命令。
同年,段锡朋进入蒋介石为校长、陈果夫为教育长的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后来演变为中央政校)任教。当年夏天,蒋介石面临宁、汉、沪合流之后派系纷争矛盾重重的压力,不得不宣布下野。10月,段锡朋联合同样在中央党务学校任教的谷正纲等人,发动了一个拥护蒋介石、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救党运动”。蒋介石复职以后,对这个运动颇为满意,这对以后段锡朋能顺利进入中执委奠定了基础。
1928—1929年间,蒋介石的嫡系派别之一CC系开始形成,段锡朋也迅速成为CC系的一分子。1929年3月,国民党“三全”大会在南京召开。段锡朋因其“忠心拥护”蒋介石,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还被陈立夫委任为导淮委员会委员。
1931年,国民党“四全”大会召开。当时国民党内部分裂,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宁方、汪精卫为首的汉方、胡汉民为首的粤方三派。在“四全”大会上,段锡朋觉得自己论资历应该当得上中执委,但是由于宁方选定的中执委数量太多,在汉、粤压力之下,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这样,段锡朋就被“选”为中执委候补委员,这使得段锡朋内心颇觉失望,开始淡出CC系。
1932年1月,段锡朋接替陈布雷任教育部政务次长。6月,段锡朋暂行代理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上任伊始,他对该校因学生要求出兵抗日以及学校经费不足导致的学潮处理无方,曾被中央大学学生们群殴,很快辞去职务。
1933年,发生了福建事变——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联合国民党内部反蒋势力在福建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据说段锡朋也悄悄支持了这一事变。随着福建事变失败,段锡朋又急忙“为保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谨小慎微,一扫当年的英雄壮志”,留在蒋介石阵营之中讨个一官半职“糊口”。1935年国民党“五全”大会上,段锡朋当选国民党中执委。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1938年1月,段锡朋辞去教育部政务次长一职,经人推荐,被委任为中央训练委员会主任秘书,后升任主任委员。段锡朋认为,“教育和训练,还是整饬革命部队的基本”。因此在其任职期间,完善了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人士安排的问题,为国民政府的干部训练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据回忆,在委员会工作期间,段锡朋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差不多都花费在教育计划的拟定和如何实施方面:除了各种讨论会由他直接策划指导外,并没有担任别的功课。他在大礼堂中所讲的,也就是关于训练的目的、要领、内容、以及受训应注意之点这些事项而已”。他还激励避免训练工作的表面化、衙门化,虽然“训练的细则,都已很清楚地印在那本训练实施计划的册子里面,预先散发给初进团的学员官长们了”,但他每期开学典礼后,总是“恐怕里面或者还有什么没有说到,或者文句有简略错漏的地方,所以,他仍要花费一个钟头的时间,来详细地解说”。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全”大会在重庆举行,段锡朋再次当选为中常委。
抗战结束后,原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改称国立政治大学,段锡朋被任命为教育长。1948年春,段锡朋因旧病复发而辞去教育长一职。
1948年12月26日,段锡朋病逝于上海中央医院,终年5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