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义容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对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大量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品格修养,促进学生提高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目前,很多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足够重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阅读量不够多,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充分认识课内外阅读整合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整合,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更加系统、完整、全面,通过制定科学的计划,能够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在教育中通过整合课内外阅读资源,还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建立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循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投入阅读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进行整合,首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持续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当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就会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实现思维与阅读的互动。
通常,小学生很难自我培养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投入阅读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可以举行阅读比赛,依据学生的阅读量、阅读情感、阅读速度进行评分,通过比赛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更加自觉地投入阅读中来。小学生大多有互相竞争、勇争第一的心态,教师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态,通过开展阅读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阅读姿势。正确的阅读姿势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只有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坐姿,才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实现更高质量的阅读。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丰富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如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教育标准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去选择。在阅读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做好阅读反馈。例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思想,并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加强阅读技能的训练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外,还需要加强锻炼学生的阅读技能,促使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材料中,与作者进行有效互动。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同种阅读材料有着不同的理解,思考深度也会不同。阅读质量受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和自身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统一固定的教育方式,而应该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在阅读技能的教育上,针对阅读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重复阅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不断地重复阅读,学生就会增加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应该建立在理解层面之上。当学生能够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教师再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思考意识的提高。例如,在阅读课文《鸟的天堂》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重复阅读,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让学生了解作者是按照时间发展来安排情节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掌握课文的线索,从而在阅读的时候,脉络更加清晰。同时,这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注重课内外资料的衔接
要实现高质量的课内外阅读教育,教师需要重视课内外资料的衔接。课外资料的阅读是对课内教材的一种补充。通过扩展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由于学生的思维容易受到限制,在阅读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扩展阅读材料,进行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有效衔接,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情的真相和前因后果,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例如在讲授《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在完成了课内教育任务的基础上,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青少版的《三国演义》。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的知识更加全面、系统,对课内知识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在小学教学中,教材是精编的,缺少完整性和丰富性。加强课外资料的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思想,从而更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育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整合,通过课内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使学生情感更加完善,思想更加丰富,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育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