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青一代

2021-10-08 13:54雨馨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15期
关键词:前浪北京日报后浪

雨馨

“躺平”很“丧”,然而,“躺平”真的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风气了吗?看一看夜晚的校园,图书馆自习室灯火明亮,多少学子埋头苦读;早晚高峰的地铁,多少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抓紧碎片时间看着在线课程;写字楼的格子间、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多少年轻人独当一面,意气风发在拼在干;抗疫一线,多少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和志愿者成为中坚?“躺平”一词虽然火了,但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努力奋斗更是事实。行胜于言,某种程度上,“躺平”多是年轻人自嘲与解压的打趣方式,却从来没有成为现实的主流选择。读不懂这种吐槽,反倒随时随地都想给谁上一课,实在幽默感太少,对奋斗着的年轻人也是一种不公。

拉长视线可以发现,似乎所有“过来人”,都习惯从自身经历出发,品评褒贬“后浪”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80后”“90后”“00后”,几乎每一代都曾被担心要“垮掉”。但事实证明,哪一代中国人都没有“垮掉”,都扛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相较于父辈,当代青年有着更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更外向的表达。他们在奋斗和奔忙的同时,更喜欢以吐槽、解构等方式来自我排遣。

快速前进的中国,压力无处不在,机会同样无处不在,新技术搅动一池春水,新产业时时更迭洗牌,新职业打开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全球争向东看,“海归”屡创新高,都是因为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国家层面不断给出改革实招,为“无形之手”松绑,给“有形之手”加力,为的都是不断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夯实“奋斗改变命运”的公平基石。“誰的青春不宝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舞台和机遇依然存在,又有多少年轻人甘于“躺平”呢?

“躺平说”背后,当然也有当代青年的现实困惑,也反映了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但不能因为年轻人有困惑、有诉求,就一概以“躺平”误读之、否定之。应当看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也包括对职业前景、兴趣爱好、工作效能、劳动尊严、权益保障等多重维度的考量,这种关注,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前浪”既然关心“后浪”,就应当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不断优化奋斗的大环境,让年轻人更能轻装前行。

(摘自《北京日报》)

【适用话题】前浪与后浪;拒绝标签化;重视奋斗者权益;优化竞争环境

猜你喜欢
前浪北京日报后浪
画与理
中国“后浪”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与前浪
后浪一浪浪大了
2020年7亿人每周至少锻炼1次
夜是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