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怡
午后,阳光耀眼,北岳恒山脚下,阳光从山巅倾泻深谷。悬崖之上,一座浮雕镶刻在万仞的峭壁之间。这就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建在悬崖绝壁上的木结构建筑群,曾被外媒评为世界最危险十大建筑之一的悬空寺。
悬空寺上载危崖下临深谷,以如临深渊的险境著称,历经1500年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除却其巧夺天工的建筑构造外,更源于几代人的不断加固与修缮,最近一次的修缮工作便是由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一队施工完成的。
说起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一队,是一支有着近70年历史的功勋地质队,曾为国家先后探明河北寿王坟铜矿、抚顺红透山铜矿、桓仁铅锌矿等工业矿床80余处,累计探明各类矿产金属量达1.75亿吨。近几年,随着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一〇一队根据市场需求转型发展,开始深度涉足文物保护领域。
“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跨界,事实上,我们从1989年就已经开始接触文物保护工作了,只不过在地质勘探上,干出的成绩更为人熟知一些。”一〇一队负责人齐彦明介绍说,如今,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文物保护领域,一〇一队也拥有了一支专家技术型团队,形成了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专业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完成了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保护工程300多项,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份。
据齐彦明回忆,2015年,因受连续降水影响,恒山悬空寺遭遇了严重的山顶落石侵害,为确保文物安全,当地与一〇一队取得联系,立即启动了文物修缮和排险工程。
岩体加固本不难,但悬空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构造,让修缮工程成了烫手的山芋。一根根木料雕筑成的空中阁楼,距地最高达到90米,相当于30层楼高,当地甚至流传着“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除高度外,施工时还要尽可能地保护悬崖原貌,防止高空坠物对下方文物建筑的损伤,这些无不令修复难度几度升级。
经过勘查、设计,一〇一队开启了“天沟工程”——在悬崖峭壁间人工搭建起脚手架。脚手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从地面到悬崖130米高度,主要用于天沟下方的危岩排险;从130米到170米,用于天沟的修缮扩建。同时,还在悬空寺上方搭建了完整的木棚防护,在木棚上又加了一层防坠网,以实现双层防护。
这座耗时3个月搭建而成的巨型脚手架,配有2.3万平方米的整修台,3.6万余根架管,总长度加起来超过20万米,师傅每天顺着架子徒手攀爬,熟练后最快也要20多分钟,堪称文物保护界的一次壮举。
壮举的背后绝非简单人力堆积,从设计到实施,无不体现着一〇一队的修缮技艺,精湛技艺的背后更是难以想象的付出——队员每年至少有6个月以上的时间出差在外,与家人聚少离多。文物抢修更是时间紧、任务急、责任重,队员经常要在极端天气下玩命地干,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体的承受极限。
“虽然艰苦,但乐在其中。”齐彦明说,80后的他本是“半路出家”,怎料每经历一个项目,他都会在收集资料时无法自拔地沉浸历史之海,“我们不断扩宽专业知识去挖掘古人的智慧,然后用行动来实现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从历史长河来看,文物是有生命的,終究也会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来解读和记录它的生命历程,通过保护来延长它的生命长度,这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职业!”齐彦明话语间透着一〇一人特有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