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同事森峰因涉嫌盗窃公司财产被通报批评。事发后,部门炸了锅,谁也没想到森峰能干出这样的事。他是名牌大学的高才生,在公司担任高级技术顾问,月薪不低。而且,据小道消息说,他家境不错,看他每天上班开的A级豪车,我觉得消息应该不假。
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公司门口张贴的调查报告里写着,森峰偷窃的物品居然是些不太贵重的东西。我仔细看了一下,最贵的也不过是一个几百元的电子仪器,平时放在公司都没人用,真不知道他偷回去干什么?要我說,偷也偷点儿值钱的东西啊,为这些不起眼儿的小物件,背上小偷的骂名,真不值当!
陈凡
聂宏斌心理咨询师
看了你的来信,我不禁想起美国著名女演员薇诺娜?瑞德的故事,她因超凡脱俗的气质和精湛高超的演技,多次摘得奥斯卡金像奖和美国金球奖,在同时期的好莱坞女演员中可谓出类拔萃。然而,2001年12月,薇诺娜却因涉嫌盗窃商场衣物被警方拘捕。事后,她称自己的盗窃行为是为了饰演某部电影里的角色做准备,她是在体验偷窃的感觉。但经调查发现,她所说的电影并不存在。最终,陪审团认定其犯有偷盗和破坏罪。
事实上,类似事件经常发生。2016年,《北京晚报》报道了一则富家海归女偷窃成瘾,被鉴定为病理性盗窃的新闻。2019年1月,江苏镇江也发生一起公共浴室频繁失窃事件,盗窃者姜某交代,身家千万的他频繁行窃,仅仅是为了享受偷窃所带来的快感。
据美国精神卫生诊断手册第三版(DSM-3)制定的标准来看,上述三个人的行为均可被称之为“偷窃癖”,在心理学上,偷窃癖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据流行病学研究评估,每1000个人中,就大约会有6个偷窃癖患者。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家布鲁尔和波坦察研究发现,患有偷窃癖的人,从行为层面来看,与物质成瘾患者有相似之处。
首先,偷窃癖患者与物质成瘾患者的行为机制是类似的,均是行动——戒断——再次行动。通常在偷窃行为发生前,他们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精神紧张和躁动不安,一定要付诸偷窃行为而后快。随着偷窃行为的完成,他们又会感到主观上的刺激、快感,紧张感得到了解脱。然后,等到下一次精神紧张到来,冲动的偷窃行为又会重演。
在神经机制层面,偷窃癖患者与物质成瘾患者,均有类似的脑区功能和神经递质缺陷,表现为前额叶眶回区的冲动控制力减弱,进而当个体意识里出现行窃想法时,就不能很好的得到抑制,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
1991年,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戈尔德曼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偷窃癖的理论研究综述。他表示,偷窃癖患者大多早年经历过创伤事件,这些创伤事件是应激性的,并可能与偷窃行为有关。研究发现,当个体暴露于巨大的应激之下,内源性阿片肽和儿茶酚胺分泌会增多。据此,他推测,偷窃癖患者在偷窃情境、应激唤醒和内源性物质分泌增多之间建立了联系,偷窃变成了一种调节情感状态的方式,用来应对危险、创伤性的情境。这提示我们,必须从情感调节和心理创伤两个角度来看待偷窃癖行为。
从临床医学上看,冲动控制障碍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因此,不少心理学家认为,替代要比阻断更有效。帮助患者找到其他能让他们感到内心快乐、充实的方式,改变他们空虚、抑郁的内心现实,也许他们就不需要借助偷窃等行为来获得快感了。正如现在国外流行的“匿名戒酒者协会”“匿名戒毒者协会”等同伴互助组织,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建立的,我认为这种办法也同样适用于偷窃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