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像山东、河北现在都不太敢评特级教师,评一个就被北京的学校挖走了。山东、河北的特级教师屡屡出走,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特级教师制度推行40多年,对教师队伍稳定和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下,一个学校好不好,除了升学率以外,名师特别是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多不多也往往成为衡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省份的特级教师选择离开原有平台,“转会”到文化教育更发达地区的现象并不罕见。近几年,一些培训机构更是开出体制内教师难以想象的薪资待遇,招聘网课教师。2020年5月25日,某互联网公司就发布中小学网课教师招聘启事,称将为优秀教师提供“年薪两百万,上不封顶”的薪资待遇,引发舆论哗然。
某种角度而言,所谓优质教育资源,实际上就是优秀教师以及优秀教师数量多的学校。因此,对流出地而言,特级教师出走,使得原本在教育上优势欠缺的地区进一步丧失优质教育资源,人为拉大了地区差异;对流入地而言,虽然新加入的特级教师充实了该地教师队伍,却进一步加剧了本地校际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总之,这与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经年累月的一线教学实践,由此形成其在教学方法上的过人之处。当然,我们把特级教师出走的现象放到具体的个体身上,都能找到一些其出走的合理理由。教师也是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子女需要养育,也有老人需要关照,同样会面对各种经济压力、社会压力,因而工作出色的特级教师追求更好的待遇无可厚非,不容指责。
不仅如此,一些教育发达省份给予了特级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特级教师们有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和土壤,懂得更好利用特级教师的资源。一些地方,甚至以特级教师个人的名义成立工作室,利用特级教师的“金字招牌”打响知名度,还通过特级教师完成老带新,实现教师的阶梯式发展。这样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工作氛围与成就感,往往是教育欠发达地区所难以想象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味号召特级教师牺牲奉献,反哺本土教育發展,其道德感召力及其有效性和可行性都值得怀疑。实际上,从根本上讲,只要一个地区教师发展的机制是良性的,梯队建设是合理的,一个特级教师被挖走以后,优秀的年轻教师也会成长起来,由此对于个别特级教师的离开也没必要过分焦虑。
除此之外,义务教育平衡发展,也内含着教育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平衡问题。在义务教育均衡化方面,需要做的是建高地,平洼地,而不是使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努力创造条件,让特级教师在教育欠发达地区也有用武之处,产生归属感和成就感,同时加大对特级教师的津贴、奖励力度,让特级教师有更多选择余地与空间,这或许才是解决特级教师频繁出走之道。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