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芸芸,闫凤武,刘琳慧,吴洁,马三雅
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丽水 323000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且更为复杂,这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出更高需求[1-2]。目前大学心理咨询人员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治疗主要包含两种,即个别心理治疗及团体心理治疗[3]。何种治疗方法对哪种症状效果更好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比较团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旨在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经验。
1.1 研究对象 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选取丽水某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中报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新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选取150名被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个别组与团体组,每组75例。所有被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期间被试者未接受任何其他心理干预措施。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至少1项为阳性或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量中属于一、二类学生。经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访谈后排除以下学生:既往具有精神疾病或接受精神药物治疗者;近期接受过心理治疗者;具有自杀或伤人倾向者;无法按时完成该项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持续治疗8周后评估疗效。
1.3.1 团体组 采取团体心理治疗: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老师担任治疗师,采用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团体游戏及行为训练等方式予以治疗,各个活动时长为1.5~2.0 h,每星期1次。学生在每个活动环节中均需发言,主要为自身对治疗的感受,治疗师予以点评,最后布置作业,学生在作业中学习团体新理念、练习新行为。该研究中涉及8个单元活动,包括了解自我、合理情绪表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及自信心;治疗内容主要为:说说我是谁、沟通需从倾听开始、我的人际认知、解开人际千千结、我行你也行、人缘来自好性格、永远是朋友。
1.3.2 个别组 由同1位心理治疗师采用心理分析、心理支持、认知疗法、行为疗法予以心理干预,同样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能挖掘自身潜能或练习新行为,根据学生情况治疗2~8次。
1.4 评估工具及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交往焦虑量表(IAS)、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评估。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对象均来源于某高校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团体组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18~22岁,年龄(19.1±0.3)岁。个别组中男性38例,女性37例;年龄范围18~21岁,年龄(19.1±0.2)岁。两组新生间性别与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2 SDS与IAS评分比较 治疗后团体组与个别组抑郁症状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抑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团体组与个别组社交焦虑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社交焦虑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SDS与IAS比较分)
2.3 SCL-90结果比较 经比较并结合主要数据分析:人际关系、社交焦虑敏感因子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但团体组改善程度显著高于个体组(P<0.05);团体组新生恐怖因子改善更为明显(P<0.05),而个体组强迫因子、躯体化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偏执因子、敌对因子改善情况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SCL-90评分比较分)
本研究中团体疗法与个别疗法对抑郁新生均有显著改善效果,但两者比较区别不大,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通过一般个别咨询可改变抑郁患者认知模式,同时与同龄人群的交流及互动,可受到同龄人启发而改变其认知行为,加上游戏过程中宣泄情绪也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对于焦虑新生而言,不管是团体治疗或个别治疗均有较好效果,其与既往研究相一致[4]。因此学校心理治疗师可根据新生条件及意愿选取合适治疗方案。
对于人际关系与社交焦虑症状敏感的新生,虽然团体与个别疗法均有效,但前者效果更为显著[5]。一般情况下,社交焦虑包括外在行为表现与主观焦虑。在个别疗法中,开始需疏导患者主观焦虑,随后在引导及鼓励患者暴露于社交场合中。而后者往往需取决于治疗者勇气与决心,若其无法配合将难以达到治疗目的[6]。团体自身在团体疗法中属于一个社交场合,接受治疗者直接参与到人际交往中,经团体行为训练后能有效改善其认知及行为,因此治疗效果更为理想。
恐怖症状中个别疗法疗效不如团体疗法,这可能是来访者能直接置身于伙伴中,其信心感与安全感均得到显著升高[7]。强迫症与躯体化团体疗法改善效果显著高于个别疗法,提示两种症状与来访者认知偏差有关。若单纯采取行为训练可能难以发挥治疗效果。精神病症状、偏执与敌对在团体与个别治疗后疗效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与部分报道有差异,分析可能原因与治疗时长偏短及上述症状表现更复杂有关。
综上所述,对焦虑与抑郁症状新生可选用团体与个别心理治疗,对于人际关系敏感、社交焦虑及恐惧症状可采用团体心理治疗,对于强迫症、躯体化可采用心理治疗,对偏执、敌对及精神病性症状两种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