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王湘君,王俊杰,李乐
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大内科1、儿科2,上海 20169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常见的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传染性疾病,可通过亲密接触、飞沫等形式传播,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咽峡炎是其特异性临床表现,除累及呼吸系统外,少数患儿会有泌尿、消化系统损伤表现,对患儿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1-2]。IM的救治原则以对症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为临床常用的抗病毒嘌呤核苷类似物,但长期临床实践表明,其应用于IM患儿的不良反应率较高。有研究指出,IM患儿体内存在有免疫调节紊乱,rhIFN-α1b在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功能[3]。目前两者联合应用治疗IM的临床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rhIFN-α1b辅助治疗IM的有效性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9 月至2020 年9 月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50 例IM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9版《儿科学》中IM 诊断标准[4];②年龄低于14 岁;③近1 个月未进行免疫调节治疗;④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巨细胞、肝炎病毒等感染性疾病或嗜血细胞综合征者;②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③药物过敏者;④免疫功能缺陷者。按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 例。观察组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龄2~13 岁,平均(5.34±1.14)岁;病程1~4 d,平均(2.18±0.56) d。对照组中男性13 例,女性12例;年龄1~13岁,平均(5.51±1.22)岁;病程1~5 d,平均(2.21±0.48) d。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保肝、卧床休息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国药准字H20053363;规格0.25 g;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静脉滴注,剂量为5 mg/(kg·次),12 h/次,每次滴注时间不低于1 h,连续给药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hIFN-α1b (国药准字S20040039;规格:10 μg:0.5 mL;北京三元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肌肉注射,每次1 μg/kg,2次/d,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1)治疗效果:参照文献[5]制定以下标准,显效:1 d后体温下降,3 d后恢复正常,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显著缩小;有效:3 d 后体温下降,5 d 后恢复正常,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明显缩小;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免疫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入组次日与治疗结束后清晨空腹抽取两组患儿肘中静脉血,常温保存送往医学检验中心,免疫因子CD4+、CD8+、CD19+、CD4+/CD8+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 (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3)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的恶心、腹泻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0,P=0.034<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相关免疫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CD4+、CD19+及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CD8+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5 25治疗前24.65±5.67 25.13±5.79 0.592 0.554治疗后31.26±7.54a 27.56±5.89a 4.912 0.001治疗前37.82±8.15 38.25±8.46 0.366 0.715治疗后28.75±6.13a 32.17±7.28a 3.594 0.001治疗前5.64±1.65 6.03±1.77 1.612 0.109治疗后18.56±4.78a 13.56±3.25a 8.650 0.001治疗前0.65±0.11 0.66±0.13 0.587 0.558治疗后1.09±0.24a 0.83±0.19a 8.494 0.001 CD4+ (%) CD8+ (%) CD19+ (%) CD4+/CD8+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5 25治疗前18.89±4.97 19.15±5.11 0.371 0.711治疗后10.34±2.67a 15.56±3.79a 11.260 0.001治疗前2.54±0.54 2.63±0.57 1.146 0.253治疗后1.17±0.21a 1.79±0.49a 11.630 0.001 IL-6 (ng/L) TNF-α (ng/L)
2.4 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比较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予干预均自行缓解。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P=0.441>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比较(例)
IM 作为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部分患儿病情仍会不断进展,直至出现多脏器衰竭、神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6-7]。临床针对IM 的救治,主要以控制病情和防治并发症为主[8]。NFα1b作为基因工程合成的干扰素类似物,在临床抗病毒治疗总具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将rhIFN-α1b辅助更昔洛韦治疗IM,有效改善了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关研究指出,病毒感染会造成免疫功能紊乱,降低人体免疫力[9]。CD4+T淋巴细胞是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细胞,CD8+T淋巴细胞是体内重要的杀伤/抑制细胞[10]。IM 病因复杂,但超过90%的患儿因EB 病毒感染所致。IM患儿体内免疫细胞由于受到EB病毒的侵犯,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消耗,CD8+T淋巴细胞大量增殖,进而导致免疫抑制。孙丹等[11]发现,CD19+的表达水平在健康儿童体内要高于IM 患儿,且恢复期IM患儿要高于急性期,亦表明IM 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
更昔洛韦可通过阻断脱氧鸟苷三价磷酸盐与DAN聚合酶的结合而干扰病毒DNA 的复制,rhIFN-α1b 一方面可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与表明受体结合,激活JAS-STAT 等信号通路,增加具有抗病毒功能的2',5'-寡腺苷酸合成酶、磷酸二酯酶、蛋白激活酶等的表达,起到抑制病毒增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增加细胞免疫,通过激活自然杀伤细胞杀伤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而起到清除病毒的效果,减轻病毒对机体的免疫损伤。但昔洛韦对病毒DNA聚合酶和宿主对DNA聚合酶有一定的影响,治疗IM效果不理想[12-13]。
干扰素是人体感染病毒后分泌的免疫因子,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效,包括Ⅰ型、Ⅱ型和Ⅲ型。Ⅰ型干扰素是临床常用的干扰素,又分为INF-α、INF-β等,其中INF-α主要是INF-α1b亚型,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抗增殖、抗肿瘤和诱导分化等多种功效。rhIFN-α1b通过诱导细胞产生具有酶活性的抗病毒蛋白(AVP),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还能增强T 和NK 细胞的活性,进一步清除病毒,实现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双重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治疗患儿的CD4+、CD19+及CD4+/CD8+均增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均减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经过抗病毒治疗后,患儿的免疫调节紊乱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免疫功能恢复更好。
有研究认为,CD8+水平升高会诱导并促进炎性因子的产生,损害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14]。本研究中,经过治疗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表明在rhIFN-α1b 辅助下,IM 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更好,因此观察组TNF-α、IL-6 水平下降更明显。程立波等[15]指出,rhIFN-α1b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可迅速改善IM 患儿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结果显示,两组患儿的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rhIFN-α1b药物安全性较好,不会出现明显毒副反应。
综上所述,rhIFN-α1b辅助治疗IM患儿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不仅可以改善免疫功能、减轻炎症反应,而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