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难以短时间内全面铺开,迫切需要选取部分条件相对具备的地区先行先试。鉴于浙江省富裕程度较高、均衡性较好,党中央选择在浙江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出台《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导文件,为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围绕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等方面,党中央提出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创新的路径,探索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片区联动发展等务实举措。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围绕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党中央提出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加快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价值的实现形式,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完善有利于慈善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政策举措。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围绕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等方面,党中央提出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实现城乡交通、供水、电网、通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统一的城乡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机制,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等政策措施。
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方面,党中央提出支持培育文化品牌,深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营造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和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等任务举措。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围绕高水平建设美丽浙江、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党中央提出支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广新安江等跨流域共治共保共享经验,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 核算应用体系,高标准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等举措。
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共同富裕示范区正式落地浙江。浙江是红船起航地,是中国一百年来波澜壮阔走向富强的生动样本;今天这里是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上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浙江作为全国唯一所有设区市居民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连续20 年和36 年居全国各省区第1 位,城乡收入倍差为1.96,远低于全国。(图为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夜景)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会环境。围绕以数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完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机制,构建全覆盖的政府监管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体制机制。
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的探索和努力。通过在浙江开展示范区建设,可以及时形成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从而更好地为全国其他地区分梯次推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借鉴。
打破地区之间独立发展的界限,广泛开展区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路径。
少数民族地区护士职业倦怠、应对方式和总体幸福感调查与分析……付艳芬,董文英,高学燕,何尹来,杨红飞,王剑华(7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引领作用不断凸显,东中西部、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缩小。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面临一些新情况,主要是南北分化凸显,经济增速“南快北慢”、经济份额“南升北降”的态势持续,各板块内部也出现明显分化。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新要素快速集聚;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区域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农村居民收入绝对值仍然远低于城市,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比较突出。
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共同富裕,党中央提出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布局和战略支撑。
持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要区分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细化区域发展政策,促进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优势区域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东北地区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效整合资源,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培育资源枯竭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壮大优质农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地区作为未来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区域。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改革开放先行、综合创新能力强、现代制造业领先、服务业高端等优势,率先带动全国经济现代化,引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有序推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东中西、南北方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振兴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这些地区依托特色优势资源,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建立健全长效普惠性的扶持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差别化支持机制。支持革命老区利用好特色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加快边境重点城镇和口岸建设,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经济支撑,增强边疆地区发展能力。建设一批抵边新村,引导支持边民贴边生产和抵边居住,推动形成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边边境地区的守边固边富边强边新格局。优化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布局,创新跨境金融等合作机制,做大做强边境城市。
推动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实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同时,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大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力度,推进建设沿黄生态带;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为此,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依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用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三农”各项工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当然,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应尊重规律,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完善空间治理,对不同地区制定差异化政策,又要保障民生底线,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普遍性地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有了很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但与共同富裕远景目标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因而,需要从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普遍性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这就要求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个“合理增长”并非指所有行业、所有群体都有一个合理的增长比例,而是要根据行业、地域等变量,有针对性地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工资调节机制。比如,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对部分收入过高的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同时要优化收入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并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长,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 同步增长。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同时,完善累进税制度,降低劳动所得税税率,征收资本资产所得税;完善财产税制度,强化税收征管公平性,防止高收入者以各种看似合法的方式进行避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普通劳动者的税负。
完善的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供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优待弱势群体、防止福利倒挂、保障实质平等;提高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托幼、养老、家政、住房等影响生活品质的新问题;畅通社会流动、防止阶层固化,让人民享有更多公平感、幸福感和认同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同样包含精神维度。这就要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推进社会文明礼仪行动,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形成理性、友爱、务实、坚韧、正气的社会氛围,实现公民精神自足富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赢得世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