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志 王素娟 关维国 武志刚 翟宝峰 戴永彬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对国内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目前开展的三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体系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进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必需的条件。
关键词:软件工程 地方高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1.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产业在我国乃至世界各地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培养软件产业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更是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无法与目前软件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相匹配的,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这一点更为突出。要改变这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更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模式就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模式。
2.国内地方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国内很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包括“2+1+1”“企业嵌入式”“2+0.5+0.5+1”等模式,下面针对这三种模式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做分析。
2.1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
延安大学在明确软件工程专业的定位后,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实施了“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保障机制的完善、培养效果的监测等几个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
(1)建立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修订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核心,建立了知识培养、能力培养、素质培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在知识培养方面,建立了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选修课、校企置换课五部分课程模块的知识培养体系;在能力培养方面,建立了包含课程实验、专业见习、实训、课程群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体系;在素质培养方面,形成了以数学素质、专业素质和工程素质三个层次为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
(2)搭建“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平台
学校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平台建设两大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进行培训、交流,选择部分课程由企业有着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级专家到学校担任主讲教师,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环节和建立校企定期研讨机制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则从对专业实验室进行针对性的升级改造,与合作企业密切沟通,充分利用了企业的实践环境,与企业在校内共建实训实验室和校企共建案例库和项目库,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上述平台的搭建,使专业人才培养有了更好的师资配备和实践环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完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学校在校企合作方案、毕业设计导师职责、学分置换等方面建立了配套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保障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交流方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4)监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应用效果,形成闭环
通过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应用效果进行监测;通过各种资格考试合格率和开发软件的使用程度来监测培养效果;引入社會评价模式,跟踪评价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根据监测及反馈结果,对该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做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为下一步的改进服务,形成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闭环。
2.2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保障
宿迁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经过校企双方几轮论证,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确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多种模式的尝试和改变才呈现出如今的“企业嵌入式”模式。
(1)企业嵌入式课程体系
专业的课程体系的构建经历了“3+1”人才培养方案、嵌入式人才培养、企业嵌入式联合培养学生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做法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内部生产技术,但企业没有人员和时间去为学生指导,效果不好;第二阶段采用了由培训机构派教师带着项目来学校上专业课,采取边讲解边做项目的模式。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真实项目,能够学习做项目需要的软件技术,学习的技术很实用,但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第三阶段采用的企业嵌入式课程体系由行业工程师和专业专家共同研讨商定,这种模式兼顾了项目的实战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2)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
从师资队伍的的引进和培养两方面着手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引进教师时,从教师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综合考虑,着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学习平台,通过派遣教师到更好的大学去访学,让教师去当地相关企业实践等方式,把现有的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打造,让已有的师资发挥最大的作用。
(3)打造互助式学习平台
将学生和老师组合在一起形成小微学习组织,教师作为组织的负责人,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和技术及学术研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做项目的能力并开拓学生的视野。
(4)质量控制方法
① 从合同上保障。在校企合作协议方面进行了完善,充分考虑为学生的利益,结合企业培养学生的质和量的情况分期支付培养费用,达到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防范风险的效果。
②用制度提供保障。学校通过制定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健全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质量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学习,规范教学过程,加强和重视对日常教学过程的监控,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
③严格过程中的管理。企业与学校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了全过程管理。学生入学之初即为学生建立档案,派项目组成员参与迎新,在培养过程中开设各类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类的讲座和课程并不断推进项目化教学进程,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有效管理。
④通过反馈意见改进。在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中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人员的互动、交流、监督、提意见,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而及时整改,周而复始,走“改进—实施—反馈—改进”的道路。
2.3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2+0.5+0.5+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成效
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把就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人才培养与就业直接对接,构建了“2+0.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过程分成基础课程阶段(2年)、分方向软件开发课程阶段(0.5年)、分方向校内实战开发训练阶段(0.5年)和企业实训阶段(1年)4个部分。
(1)人才培养具体实施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生由校内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前两学年,进行公共通识课程、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这个阶段的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导师由“双师型”教师承担。经过这个阶段,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初步具备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初步掌握软件设计、开发、测试和维护等内容的基本方法。大三上半年,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分方向进行软件开发课程教育。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对软件工程的人才需求来设置,由校外导师即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经过这一阶段,学生已基本具备软件工程知识及软件开发技能。大三下半年,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细分方向的不同,校内导师安排其参加对应的项目综合实训,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固化。实训题目由校企双方导师共同确定。这个阶段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将所学专业知识真正转变为自己的知识、技能,进而用到真实项目中。大四学年,主要由企业导师指导,企业将实际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企业导师负责论文的核心内容即开发过程指导,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格式等修改指导及答辩环节工作,在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和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及拼搏意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才培养效果在就业和考研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武昌理工学院软件专业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学校和企业的密切合作,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密切配合,这样进一步强化了校企双方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教学和生产的进一步融合。
3.总结
通过对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校企合作中,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定位不清则容易造成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后,无论哪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需要建立合适、可行的课程体系。有了课程体系之后还要建设一支可以执行该体系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各种制度保障及有效落实以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运行和质量监控。这些方面都做到很好的实施才能达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效果。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被不断的推广。
基金项目:辽宁工业大学教改项目(201877,202072)
参考文献:
[1]王文发,武忠远,侯业智..软件工程专业“2+1+1”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25-28.
[2]欧阳宏基,葛萌,唐云凯.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2):19-21.
[3]付雄..软件工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20.10中:74-76.
[4]陆敬科..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2-143.
[5]肖辉辉,段艳明..深度校企合作环境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轻工科技,2020,36(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