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提到国际环境时,不少人都在说:“感谢”特朗普!他用最直接的方式测试出了我们最真实的“体能”,从华为的“芯”战,到接连而来的经贸摩擦……虽然被人抵住咽喉不可能是什么美妙的感觉,但这当头一棒,直接打在了我们的硬伤上。疼是自然的,但我们也用这样的方式找到了“病灶”,乐观点看,将其视为一种塞翁失马未尝不可。我们在“疼”里找到了症结,逐步补齐短板。
纺机企业的这种感受似乎来得更早些,ITMA2019对纺机业的“余震”仍在,这几年只要人们说到技术创新,十有八九都会提及这次展会。不少纺机企业、纺机人都坦言被当年的这一“棒”狠狠地敲痛了、敲醒了。于是,最近两年我们眼见着业界企业开始更大力度地谋新,更加深入地思考、规划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找到自强之法。
前不久,笔者到广东出差,走访了几家纺机企业,大家交流的重心无一例外地都放在了技术上,都在努力寻找、塑造着属于自己的技术特质。
比如智创无水染坊,围绕企业崇尚的环保印染方式,不斷将印染过程中的水耗进行缩减。在企业门厅,专利技术的陈列占了大部分空间,而这不过是技术成果的冰山一角。该公司总经理李智是原创技术的忠实布道者,他希望用自主创新的技术来推动印染业的可持续发展,他相信这些原创技术不仅能让企业设备保值,更能为用户带来升值。
高勋集团在小浴比染色方面也将有新的亮点技术推出,据说会颠覆人们对小浴比染色技术的已有认知。
作为国内激光切割产品技术的重要企业,大族粤铭当前也开启了“芯”的研发,能够从企业层面去推进基础性研究实属不易。在该公司总经理卓劲松看来,这是件很难但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企业摆脱“卡脖子”困境的出路。
说到技术创新的底气,欧洲纺机制造商委员会主席ERNESTO MAURER的感受可能更深。在他看来,欧洲纺机企业始终能够站在先进技术的前沿,拥有不可复制的优势,这将帮助欧洲纺机企业在中国纺织业的转型升级中获取更多机会。
中国市场的活力,以前很大,如今更大。因疫情影响,中国成为全球仅有的保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有人就乐观地认为,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巨大的市场自然就是本土企业的天下了,无需担心“会念经的外来和尚”。
不过,这样的解读似乎过于盲目乐观了些,要知道,我们的“双循环”不是要回归闭关锁国的状态,而是要进入大国、强国所必须的发展阶段,从内循环寻找经济的持续增量,在外循环实现质的成长。所以,未来我们所面对的是高水平的开放,会有更多高端资源参与其中。如此,对于中国纺机企业而言,未来的市场竞争,同样不会容易,要以参加巅峰对决的姿态上场,没有真本事,在“家门口”同样很难找到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