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10-04 02:33靳晶晶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靳晶晶

摘要:传统的中国教育史教学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二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不足;三是作业形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四是评价方式不合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中国教育史教学中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三是改革作业形式,四是改革评价方式。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教育史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也可以促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还可以促使师生关系重构。

关键词:对分课堂;中国教育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91-002

一、引言

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较少,学生被动接受,主动性低,学生思考的少,探索的少。讨论式教学较之教授法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又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因此,传统的讲授法和讨论式教学法都各有利弊。结合传统的讲授法与讨论式教学法各自的优势,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跟传统讲授法相似的是,对分课堂也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跟讨论式教学法相似的是,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中国教育史理论性比较强,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性较差,通过对分课堂可以对此现状进行改变。

二、中国教育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中国教育史选用的是由孙培青教授编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材是按照编年体编写,从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共十五章,内容完备。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不喜欢历史的学生来说,内容过于繁多,看到厚厚的课本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先入为主,影响后续的学习和效果。

(二)侧重教师讲授,学生参与不足

中国教育史教学内容多,一直以来又是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一周3课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所以要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会出现一节课老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刚开始注意力还能集中,课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部分学生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越学学生越觉得枯燥无味。所以,中国教育史教学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

(三)作业形式单一,不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以往在布置中国教育史作业的时候,布置最多的是搬家题,就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然后写下来上交。学生照着书抄写一遍,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任何意义。这样的作业可以说是无效的作业。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布置作业必须进行改革,作业要经过设计,要能够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和自学能力。

(四)评价方式不合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依据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做法不利于全面地、动态地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中国教育史课程本来就缺乏趣味性,加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学习一门自己不感兴趣且对自己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课程,他们平时不看书,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靠突击背诵形成的记忆在头脑中只能保持一周左右。单纯地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既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体现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三、将对分课堂模式引入中国教育史教学

针对中国教育史在教学过程中和评价方式中的不足,笔者在借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教育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形式、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

由于课时的限制,中国教育史从原来的一周4课时,变成了现在的一周3课时。但是中国教育史这门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琐碎,在课时缩减的情况下,如果还按照课本的体系讲解很难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听其他高校老师的课,经过反复摸索,最终打破了课本的框架,把授课内容整理成以下八个模块:

对比之前按朝代顺序讲解,按模块讲解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对繁杂的教学内容形成整体的框架和概念。课下让学生用框架图的形式来整理每一模块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教育史的整个发展脉络,方便学生进行信息提取。学生对这一改革反馈也比较好。

(二)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教育史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教师利用第一周的第一节课向学生介绍对分课堂的理念及具体的操作步骤。课程的第一阶段从第一周的第二节课开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课下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并查阅资料,完成作业,第一阶段结束。课程的第二阶段是第二周的第一节课,在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作业,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讨论一些存在的共性问题。隔堂对分的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有助于使他们巩固知识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仅仅是靠死记硬背。

(三)改革作业形式

在中国教育史的作业中引入了对分课堂的“亮考帮”作业框架。其中,“亮”,是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对教师讲授环节及课后自主学习后自己的最大收获或最深感受,并在课堂讨论中表达出来;“考”即学生把自己通过第一、二环节的学习后弄明白的知识点,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来考考其他组员;“帮”,即学生需要把自己通过第一、二环节的学习后仍然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在小组讨论时求助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每个同学的“亮考帮”作业不能只记在心里,都必须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亮考帮”作业模式不仅让学生准备课堂讨论的工作简化了,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降低了,提高了自主学习效率,同时,依据“亮考帮”的模式开展课堂讨论,由于学生准备充分,讨论程序明确、简单,在小组讨论时,不管成绩优劣、善言与否,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师既不需要深入小组中启发、诱导讨论,更不用担心讨论冷场。因此,“亮考帮”以其简单有效的模式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潜能慢慢地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既形成了学生个人学习的良性循环,又大大提升了师生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四)改革评价方式

改变单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以及课下对学习的投入情况(如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也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有助于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最终确定学生最终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其中平时成绩满分100分,期末考试成绩满分100分。平时成绩的考核过程中,体现了多元化考核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出勤及课堂综合表现(10%)、布置作业(40%)、小组讨论(10%)、案例分析(10%)、读书笔记(10%)、试讲(20%)。期末试卷中有80分的必答题和20分的选做题。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从而减少为了应付考试而突击复习的现象。同时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区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对分课堂教学法融合了讲授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优点,既有利于教师系统地讲授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中国教育史这样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项目名称: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在《中国教育史》教学中的应用,项目编号:HTXYJY19014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石梦希,马婧.“对分课堂”:师生角色多元化的探讨[J]学园,2016(8):1-2

[3]邵培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外教育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74-76

[4]田正平,潘文鸯.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教育史研究[J]教育研究2019(1):42-54

[5]刘绍乾,钱频,王曼娟,王一凡,盧红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教育教学论坛,2019(13):46-4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