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2021-10-04 02:12王天歌陈绍龙林少华李昊涓陈欣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王天歌 陈绍龙 林少华 李昊涓 陈欣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正面对严重的雨洪管理危机。合理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利于生态、功能、景观全方位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本文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植物选择、植物种植场景进行了归纳。植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抗逆性、耐淹性、抗污染性和观赏性;植物种植场景主要包括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态停车场。进一步论述了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区、工业区、江河滩涂区的植物配置。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植物;种植场景;搭配方案

中图分类号:X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06-002

城镇化快速发展使城市不透水下垫面积急剧增加,强降雨及干季节时的城市抵御能力变弱。面对严重的雨洪管理危机及水资源匮乏问题,海绵城市理念就此诞生。成功的植物选择与搭配既可净化城市环境,又可拓宽下渗面积、达到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美学的突破。为此,急需研究海绵化建设的植物筛选机制,设计出高效合理的植物景观。本文就海绵城市建设中植物选择、种植场景、植物搭配方案等进行了阐释,为实现生态、功能、景观全方位一体化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1.植物选择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选择时,一般来说要综合考虑抗逆性、耐淹性、抗污染性和观赏性[1]。

1.1抗逆性

抗逆性是指植物抵抗不利环境,有强大适应能力的性状。抗逆性通常包括耐干旱胁迫、耐盐胁迫、耐低温及抵御自然虫害的性能。增加抗逆性强植物的数量,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保证大部分景观正常存活。这类植物通常价格低,有利于节约成本。

1.2耐淹性

植物根系在水淹作用下会降低氧气供应,叶片上的气孔也随之关闭;水体中的CO2浓度和气体交换速率的降低使得光合作用受限,会影响到水淹条件下植物的存活。因此南方雨水丰沛地区对植物耐淹性要求较高,适合多种吸水性好、可为水淹结束后的修复提供充足能量储备的植物,选择植物类型时应确保其根系发达、耐淹性好[2]。

1.3抗污染性

人工沼泽和湿地需要对雨水径流容蓄、调节、净化[3]。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湿地储蓄污染物的存储量较大,对植物抗污染性能要求较高。在水域中,植物的根系需要吸水性能好且耐污染能力强。根部发达的水生植物耐冲刷,还对氮和磷等营养物净化效果极佳。部分根系不够发达的植物对水中污染物如鉛、镉、汞等重金属也具备吸收作用。一般来说,吸收积累能力:沉水植物>飘浮植物>挺水植物[4]。

1.4观赏性

除基本生态功能外,园林植物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其观赏性不可缺失。尽管海绵城市强调城市绿地景观的生态属性,但是城市绿地景观的本质不应被忽视,应充分考虑选择多种形态的景观植物[5]。

此外,还应尽可能保有地方特色,扩大种植当地特色的乡土植物。这些植物除可更好匹配气候条件,生长情况好外,其所营造出的独特景观,更有利于形成地方文化名片。

2.植物种植场景

2.1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一种净化作用强大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一般指汇集地表径流的绿地,能起到雨水净化的作用,并逐渐渗入土壤,以涵养地下水[6]。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须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并以控制雨洪与降低径流污染作为基本要求。对调配蓄水区、缓冲区、边缘区等不同区域,须考虑不同植物的耐淹、耐旱性。

2.2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原指覆有绿色植物的屋顶,但任何不与地面直接接触承重载体的空间绿化均在此范畴。绿色屋顶在净化空气、延长建材寿命、保温隔热等方面颇有成效。绿色屋顶植物提倡乔、灌、草结合,并满足抗倒伏、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要求,还应考虑植物根系大小和土层厚度合理性。一般可选择矮生紫薇、小叶扶芳藤等矮生灌木,石竹属、百里香属,蔓长春花、油麻常春藤等藤本地被植物进行综合配置。

2.3植草沟

植草沟是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汇集、贮留、运送、排放和净化径流雨水。可栽乔木有小果冬青、榉树、紫薇、国槐等,灌木有紫穗槐、醉鱼草、小叶女贞、红叶石楠等,地被植物有鸢尾、狼尾草、细叶芒等,水生植物中金鱼藻、睡莲、黄菖蒲、花叶芦竹等较受青睐。植草沟常受城市地形影响,适用范围受限。

2.4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指采用透气、透水铺装材料铺设地面,并因乔木等绿化植物的间隔栽种,而构成的高绿荫覆盖率的泊车空间。绿化植物须考虑耐踏、耐压、抗粉尘、抗油污特性,花菱草、虞美人、百日菊、孔雀草、矮牵牛等都是较常见的配置花草。

2.5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是利用空旷空间汇集并贮留雨水,以减少径流外排。空旷的下沉绿地能够发挥其垂直的空间分布,汇集更多雨水,其内部植物以本土耐淹草本植物为多数。下沉式绿地大多由桑、杜梨、枫杨、构树等乔木,金银花、金银木、沙枣、接骨木等灌木,以及以千屈菜、东方香蒲、黑麦草为代表的地被植物构成。

3.植物搭配方案

3.1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区

居民生活区主路两侧可选择冠大荫浓的落叶乔木树种,如悬铃木、白蜡等,既能贮水,也能降尘土、减少噪音及有害气体。在乔木下空间较为宽敞的区域,可适当种植景观植物色带的灌木,以形成错落有致的组合。宅第绿地需考虑通风、采光等问题,可综合考虑采用银叶金银花、三叶树、乌桕、龙爪槐等适合大面积硬质地的植物,以保证足够的绿化与雨水收集。垂直绿化可配置地锦、紫藤等攀缘性植物以增加立面的绿色层次。

商业区可视区域狭窄,应配以高大阔叶乔木群,形成林荫街道,既区别于公园的纷繁错落,又能留给行人与景观植物接触的空间。商业区多位于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地带,植物配置既应满足美观需求,还应考虑维护管理成本。

3.2工业区

工业区的特殊性在于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气体、粉尘可能对植物有害,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应注意筛选具有抗害特性的物种。对于排放SO2等有害气体的工厂,可种植刺槐、臭椿、连翘、紫藤等抗有害气体的植物。对于空气质量要求较高的厂区,应避免种植悬铃木、柳树等带有绒毛飞絮的树木,可替换为女贞、珊瑚树、水杉等。工业区植物配置应根据各厂区的规划结构合理协调,因地制宜,做到景为人用。

3.3江河滩涂区

城市江河滩涂易受河流泥沙淤积的影响,生态环境脆弱,一方面是滩涂土质的高盐高碱性不适宜大部分植物生存,另一方面是长久以来存在大范围的人为干扰,如过度开垦。因此植物配置时,须着重考虑耐盐、耐碱、耐潮、抗倒伏等[7]。滩涂地区种植植物应偏向有利于淤泥拦截与湿地自我修复,如芦苇、芒草,植物配置应以禾本科、菊科、伞形科为主。

4.结语

通过介绍海绵城市景观建造的背景,选择植物的筛选标准,详细描述了植物必备特点,各种海绵化区域的场景特点以及各场景适宜的搭配方案,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希望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可以帮助实现城市与生态完美结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美好梦想。

本研究受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20NFUSPITP0367)资助

参考文献:

[1]张艳,梁尧钦,黄希为,等.浅谈既有住区海绵化改造中的植物选择与应用[J]南方建筑,2020(05):50-56

[2]毕舒贻,黄晖,温暖玲,等.海绵城市建设中22种园林植物耐淹性比较[J]亚热带植物科学,2020,49(01):15-20

[3]黄婉梅.基于LID技术设施的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

[4]吴建强,阮晓红,王雪.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作用和选择[J]水资源保护,2005(01):1-6

[5]林天喜.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的城市景观植物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8(23):55-57

[6]朱松梅.海绵城市取代传统的快排治涝[J]科学大观园,2020(15):16-19

[7]胡建成,古岐川,王瑜,等.金马河流域滩涂湿地植物多样性特征[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36(04):450-456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