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认知理论下原创科普绘本的创作策略研究

2021-10-04 01:44于麟璎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于麟璎

摘要:科普绘本运用儿童易懂的文本语言和现代文学手法,为儿童探索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提供认知途径和情感体验。研究在分析科普绘本特征基础上,探析中国原创科普绘本创作过程存在的儿童本位思想缺失、呈现形式单一和科普内容同质化问题,进而提出“易读性”“互动性”和“实时性”的创作策略。

关键词:儿童认知理论;原创科普绘本;创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70-002

科普绘本作为儿童绘本的类型之一,对儿童乃至成人的科学知识普及与交流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优秀原创科普绘本出版数量自2015年开始呈现剧增之势,从事少儿科普图书创作的设计师团队也逐渐发展壮大[1]。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区分了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特别强调儿童的“自我中心性”[2]。儿童无法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进行有效区分,往往将周围的一切活动或变化看作是和自己有关的一部分[3]。儿童对科普绘本的态度、审美认知以及行为趋向与成年人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因此,针对儿童的认知心理进行绘本的定向化创作,才能够提高新生代儿童的科学素养。

目前出版的绘本大多倾向于改编人们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如成语故事、寓言以及神话传说等等,这类题材的绘本符合市场的主流审美。设计师通过强化画面张力来烘托故事氛围,潜移默化地道出人生哲理,满足了孩童时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源源不断的好奇心。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原创科普绘本成为图书市场上的后起之秀。科普绘本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文本讲述了不同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在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的同时激发儿童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但是科普绘本数量增多的同时,儿童本位思想缺失和科普内容同质低效等问题开始出现。因此,基于儿童认知理论探讨科普绘本的创作策略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命题。

一、科普题材绘本的特征

随着学龄前儿童对阅读类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我国科普事业部门近年来不断扩大团队力量,针对儿童的个性特点出版适读性科普图书。作为知识的图像式再现,科普绘本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1.科普绘本的故事性与知识叙述

绘本作为图文符号共生的再现系统[4],可以将模仿、表征与表现融入其中,使故事、人物、场景和知识得以再现[5]。设计师将绘本图画中的点、线、面和色彩进行有意识配合,形成符合儿童认知的视觉语言,通过文字内容来展现情节起伏和不同内涵,二者相互搭配,共同诠释绘本的故事性特征。科普绘本是儿童认知视角下的“百科全书”,可以使儿童在阅读文本故事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在2019年出版的《为什么爸爸有胡子,妈妈没胡子?》中,设计师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两只想养人类宝宝的小精灵。在它们变成人类的过程中,不断地观察男性和女性的区别,经历了一系列幽默滑稽的故事后,它们明白了男性和女性的外貌差异与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科普绘本的场景性与知识记忆

空间记忆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记忆方式。当个体集中注意力于某个画面时,会产生注意力增强效应,引起大脑对该处位置的刺激加工[6]。绘本画面能够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并加深记忆,儿童绘本的画面构图通常以水平视角来呈现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表达故事主线,帮助低龄儿童理解阅读。但科普绘本作为儿童认知理论下的叙事性图书,本身是一个充满了不同场景的纲要化结构,需要儿童在阅读完成后进行想象和记忆,因此多角度的场景描绘尤为重要[7]。以钱菲绘制的《小爱因斯坦科普绘本》系列图书为例,画面内容包罗万象,多角度地展示了不同时间、空间的科学世界,启发式地赞颂了生命之美,加深了读者印象。

3.科普绘本的经验性与知识勾连

科普绘本将知识以图像的形式再现,能够勾连起基于个人经验的过往记忆。这种记忆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再现,依托故事性和场景性的交叠作用进行唤醒。儿童在阅读绘本中的图画内容时,会根据现有的认知结构来挑选和理解绘本所传达的不同内涵,在对图画内容的解构和扩展中重塑自己过往的认知,获得不同领域知识的更新与串联。在徐继东先生编绘的《好忙好酷的交通工具》中,交通工具的切入题材根据读者的生活经验唤起了记忆认同。在此基础上,绘本还对古人的出行工具进行了知识扩展,保证儿童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推进对该领域知识的全面认知。

二、儿童科普题材绘本的创作困境

绘本一直以来被视为推进儿童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科普绘本更是因独特的科学魅力和教育意义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同[8]。但纵观中国图书销售市场,科普题材绘本的出版销量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优秀原创作品相对较少,其创作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位思想缺失

科普绘本是培养儿童心智、扩大专业知识的有效读物,优秀的原创科普绘本能够起到良好的启蒙作用,提供源源不断的阶梯式教育价值。我国原创科普绘本的编绘一直存在“先编写文本后绘制图画”的问题,这种创作模式容易使绘本背离本真价值,使图像成为文本的附属品[9]。优秀的科普绘本在图画的设计上注重体现图像的叙事功能,画面暗含主线故事的起承转合,使读者触景生情。此外,“兒童本位”思想的缺失也是目前科普绘本面临的重要问题。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以及认知特点是基于儿童本位思想进行创作的关键。但是创作者在抽离自己成人化见解和价值观的同时容易将内容进行低龄化和幼稚化的处理,使部分绘本呈现出缺乏思想内涵和低质量等问题。

2.形式僵化单一

随着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VR与科普绘本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童书出版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比其他类型的儿童绘本,科普题材绘本无疑是新技术进步的直接映射和最佳载体。但我国VR技术与绘本的融合经验不足五年,已出版的绘本大多将侧重点聚焦在VR技术的实现和应用方面,创作方式较为单一且呈现形式固化。“VR+科普绘本”的出版涉及相关技术开发公司和出版行业的多方面配合,不仅需要成熟的合作机制和运营平台,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实时互动体验装置。此外,高昂的生产成本带来的售价偏高和维修不便等问题也削弱了投资者热情和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内容同质低效

目前中國的科普绘本出版市场呈现出两种趋向。一方面,大量科普绘本以本土元素作为卖点,将经典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进行改编汇总,以此来体现中国韵味和民族文化自觉意识[10]。此类绘本的出现使童书出版市场掀起了一股“国潮风”,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多家出版社将此类题材作为新商机,纷纷仿效出版类似主题,造成了货品积压和严重同质化。另一方面,我国的科普绘本大多借鉴了国外的创作思路,在社会道德、日常习惯和科普常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编绘和出版,顺应市场趋势进行批量化“复制”,使科普绘本内容质量普遍偏低,影响了销量和关注度。

三、儿童科普题材绘本的创作策略

科普绘本以严肃活泼的图画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文字内容获得了许多读者的青睐,科普绘本知识的认同主要依靠图像的叙事功能和内容的易读性。优秀的科普绘本不仅能够满足读者深层次获取知识的需求,还能为儿童与绘本之间的良好互动提供更多可能性。综合来看,儿童科普绘本的创作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本位与科普绘本的易读性

科普绘本作为一种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传播媒介,明确内容特征和受众定位尤为重要。科学知识与儿童绘本相结合,需要以“儿童本位”思想作为创作出发点。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会根据图像内容进行自我演绎和反馈,实现不同主体的个性表达。因此,文本信息的易读性与画面暗含的故事性起着引导儿童阅读的重要作用。设计者在编绘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儿童科普绘本的创作理念,将以往俯视教化的姿态转变为尊重视角,设计出具有“儿童性”的科普绘本。事实证明,遵循儿童本位思想的科普绘本更容易脱颖而出。在《万物由来》科学绘本中,作者抓住了儿童喜欢问为什么的阶段性特点,运用通俗易懂的文本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万物的来路和归途,搭配高饱和度的色彩营造温暖欢乐氛围,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2.寻求创新与科普绘本的互动性

科普绘本可以通过融入创新元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与绘本之间的交流互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常见的是绘本游戏元素设计,儿童能够通过游戏给予自身的奖励反馈来锻炼观察力、逻辑性和探索力。对于认知结构不完善的儿童群体来说,游戏元素的介入更有助于知识和观念的传达。此外,为书籍附加材质等方式也可以为科普绘本的设计增添更多的真实感,满足儿童的阶段性认知需求。由呦呦童编绘的《动物的家》立体书绘本便充满了游戏性的设计感,全书设置多处探秘线索和互动机关,以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画面引导读者寻找重重线索,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大脑的不断思考来锻炼逻辑推理能力和探索能力。

3.紧跟热点与科普绘本的实时性

紧跟热点的科普绘本具备极强的时效性和范围性影响力,可以引导之后的应急绘本出版。以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的科普绘本为例,与之相关的传染病知识、公共场合个人卫生习惯等诸多题材的绘本都得到了重视和宣传,面向低幼儿童进行“软”教育,推动了科普绘本市场的回暖。在《写给孩子的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绘本》中,讲述了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贴近儿童生活场景的插图和简洁的文字为读者揭开了新冠病毒神秘面纱,使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此类科普绘本的主题紧跟热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一种“短、平、快”的方式提高科普绘本的销量。

随着国家对绘本出版产业的大力扶持,绘本设计师为童书出版编绘了许多高质量的儿童科普绘本。虽然目前科普绘本的出版占比数量仍相对较低,但科普绘本的宣推力度呈现出与日俱增的良好趋势。研究从现实角度探讨了当下科普绘本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基于内容定位、创新形态和热点追踪等角度提出有效的创作策略,以带领儿童读者回归真实有趣的阅读体验,促使其科学认知结构进一步发展,突破目前面临的儿童科学知识传播困境。

参考文献:

[1]芮东莉.创新驱动下原创青少年儿童科普书出版新趋势[J]中国出版,2017(16):30-33

[2]戴海波,杨惠.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视角下的儿童产品广告创意[J]新闻界,2011(05):50-52+59

[3]林菁.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 2001(01):23-25

[4]胡晓.记忆与认同:中国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功能[J]中国编辑, 2020(09):64-68

[5]周子渊.再现与象征:少儿绘本图像叙事的意义表达[J]编辑之友,2019(06):28-32

[6]IvanC.Griffin,AnnaC.Nobre.Orienting AttentiontoLocationsinInternalRepresentations.[J]. JournalofCognitiveNeuroscience,2003,15(8):1176-1194

[7]石曼,孙琦.成人绘本的设计手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43-46

[8]张敬一.论原创绘本策划出版实践及IP塑造[J]出版广角,2018(24):34-36

[9]陈莉.中国原创儿童绘本创作与出版的困境、成因与突围策略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0(10):78-84

[10]刘爱华.明清蒙学教材对我国原创儿童绘本内容创新的启示[J]出版广角,2020(2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