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蓉
摘要:随着小学科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标准已全面展开和实施,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评价期望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注重双基的基础上,新课标更重视学生精神状态和品质的培养。而学生精神状态和品质培养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对智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与学生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精神状态和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是二十一世纪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非智力;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39-002
一、现实教学中遇到的教学问题
在平常的教学总结过程中,谈到学生成绩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质疑和抱怨:“你们班平常纪律很好,学习气氛还不错,怎么就是看不到进步呢”“为什么我们班的那几个学生就是那么笨,连这么简单的考试都不会,再怎么教也没用。”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从这些质疑和抱怨中,发现教师只是在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师资、纪律等客观因素,没有从本身的原因和具体的实际情况,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生理、心理学分析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水平和后天的环境的不同,确实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平差异。但究其原因,制约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还应包括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很多时候,如果一个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学习态度就会很消极,甚至可能对教师教学方式产生抵触情绪,那么就不能学到知识。
二、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是小学生现实发展的需要
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对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甚至可以对智力的某些不足之处有着补偿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勤能补拙”。很多成功的人,他们并非很聪明,他们在智力上并不占优势,而相反的是,正是由于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因素,才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不良的非智力因素抑制智力的开发。有些人尽管智力因素较好,但由于非智力因素不佳,到头来仍一事无成。非智力因素对认知形成的影响机制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容易受到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身、社会环境氛围等。在整个作用关系中,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综合作用效果,从而影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所以,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及其产生原因,对非智力影响因素在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激发策略展开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激发的重要性
(一)改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
融入非智力因素,教学模式更多地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尊重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内化教学智慧,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的激励和反馈,实现创造性和参与性的课堂。评价方式从传统的过分强调学生智力、师资配备、学风纪律等客观因素,扩展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非智力因素,实现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更有针对性的推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人档案,进而完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实现智慧课堂和互动课堂。
(二)培养学生精神状态和品质
学生精神状态和品质培养的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对智力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还与学生意志、情绪、自信心等精神状态和品质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和教学评价过程,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和认知需求引导,积极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力等性格。
(三)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应用的策略
通过小学科学教学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应用,将影响机制和规律与具体的教学案例结合在一起,基于改善的评价方式,不断优化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方式,从而确定其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应用策略。
四、非智力因素激发的过程
(一)非智力因素影响机制和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当认知刺激通过始动作用引发学生学习需求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态度和目标期望对学习需求进行提炼,确定具体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认知行为,当认知行为成功时,整个需求会被进一步的深化或者进行巩固记忆,而如果出现失败,学生则可能根据自身,会选择放弃需求或者需求重新定义,这会直接对后期的需求产生消极反馈;同时,在分析行为认知归因的时候,积极和消极的态度均会控制和调节学习的动机,相应的,不同程度的目标期望也会对动机产生一定的促进或者定向调节的作用。
(二)构建非智力因素激发策略
1.兴趣+互动型教学
融合非智力影响因素,兴趣+互动型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尊重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内化教学智慧,关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完善激励和反馈体系,采用主题建构和寓情于境的教学思路,扩展四十分钟的小课堂,把课内、课外融为一体,课内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应用,课外学生参与到科学设计中,并及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档案進行针对性的反馈,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和热情。
2.集“章”兑“奖品”教学设计
以微信集赞送好礼的活动为原型,我们开发了集“章”规范书写的教学活动。作业全对、字迹端正的同学得到作业章,每个单元的作业能得到7个章,满7个章,学生可以换取小奖品和表扬信。每个单元的小奖品与该单元教学内容相对应,比如放大镜。昆虫盒、指南针等。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有很大的提升,奖品和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同化学生经验,集“章”规范书写则是通过评价激励和反馈的方式,进一步地鼓励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3.四位一体评级体系
建立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和反馈体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式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仅仅考虑学生自身的智商、学习态度等,还应将教师的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家长教育能力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建立质量体系评价和权重评价方法。
(1)社会环境层面。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文化环境对非智力因素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社会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和培养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很多因素(尤其是校园周边)的干扰,甚至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社会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环境还有监督和自查职责。所以,推出“家长帮帮团”“社区助教”“我与小朋友一本书的时间”和主题讲座等社会活动,鼓励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学生教育的人士参与进来,帮助他们通过这些活动,认识到自身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所做的努力,主动将我们的学生带进社会,帮助他们区分善恶美丑。
(2)家庭教育层面。家庭教育是学生学校教育的一个延续和补充,其水平的高低由家长教育素养直接决定。现在家庭教育的推广和应用还没有广泛普及,甚至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作用,这严重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所以,推出“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助教、陪读”“亲子共读”等学习和互动活动,既帮助家长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又让家长认识到非智力因素对孩子的作用以及一些影响因素。
(3)教师层面。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动机。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该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足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才能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4)学生层面。尽管社会、家庭和教师因素很重要,但它不能决定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这些因素只有被内化,才能起作用。因此,学生主观能动性对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没有很好的自由约束力,所以鉴于此,推出学生学习过程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帮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通过针对性的评价和反馈,不断地优化自身,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
4.学生学习过程档案
学生学习过程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为学习效果的四位一体评价提供参考,同时,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激發。
(三)学生精神状态和品质的培养
1.品质层面。非智力因素的五大品质: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从这五个层面出发,对其综合考虑,纳入到教学设计思路和学生学习过程档案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和评价反馈中,并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提升部分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合作分析和创造。
2.动机层面。动机对认知行为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不固定,内在性日益复杂,与学生个人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培养动机的方法主要是一个反馈评价和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在教学和评价中,应做到目标与反馈、表扬与批评、竞赛与合作、期望与评价。
3.兴趣层面。兴趣是学生态度的直接表现。但小学生往往兴趣泛化而无选择,不固定不深刻,更不够自觉,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发展情感,培养乐趣,培养理想,形成志趣。通过同化生活经验,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结合起来,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4.情感的培养。以境育情、寓情于境,教学上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以知育情,在生活中,动之以情,评价时多注重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5.意志的培养。意志主要包括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性。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互相自我激励和自我监督,从今天做起,通过学生学习过程档案的约束,规范学生的行为。
6.性格的培养。小学生的性格处在一个统一性不断巩固、坚强性日益加强和独立性不断提高的阶段。所以,应加强实践动手的集体活动、优化心理因素等。
五、结论
新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培训和评价也要求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同时要让非智力因素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综合能力培养和评价中。因此,关注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应当不仅是新课程理念要求,更应该是学生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培养、教学效果评估、家庭教育成效的反馈评价、自我反思、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精神状态和品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于“非智力因素”这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正确选择适宜的非智力因素激发策略和应用方法是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知识经济.2010(07)
[2]高争荣.整合资源,提升素养——小学生科学课外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07)
[3]沈上游.《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成为科学的发现者[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