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毅
文化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是人民幸福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概括的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最大限度激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肩负的政治责任。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输入文化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观点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坚持真理的首要前提是入脑入心。勇于坚持真理,手握真理、胸怀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者宝贵的品质。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头等大事。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全面理解“九个必须”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关键少数”作用,发挥各级党校“主力军”作用,持续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开展面向全社会的宣传教育,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宣讲,突出青少年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引导党员干部群众以高度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履行文化繁荣发展的新使命。
深化学习贯彻必须做好研究转化。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是理论引领实践的根本途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关键是要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把真理力量转化为服务大局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南和行动方案。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加强全局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省中特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作用,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含量、有理论分量、有较大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如何立足甘肃脱贫攻坚重大成果阐释好“四个伟大成就”,如何从甘肃方位、甘肃实践、甘肃奋斗中深化理解“九个必须”,如何紧扣甘肃革命、建设、改革凝练出的精神资源传承升华“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人民至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更加盼望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的提升,迫切需要我们做好文化工作。要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甘肃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陇人骄子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丰富群众文化阵地,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推进“五大创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人民主体,推出更多文艺精品。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艺工作的根本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就要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依托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加大对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支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和民间民俗文艺。繁荣发展网络文艺,加强管理、规范和引导,培育一批网络文艺工作骨干,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传播,格调健康的艺术佳作,使网络成为群众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的重要空间。
坚持不负人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崇高情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关系到文化成果的普惠共享和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基层文化服务阵地的管理使用,持续开展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乡村大舞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切实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推向前进,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立足服务基层,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水平。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覆盖城乡的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注重独创原创,努力推出更多思想性、藝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产品。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推进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增强甘肃媒体融合“一张网”发展合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高品位开发建设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立全链条的旅游服务体系,打造独具甘肃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注重传承创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文化,离不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深入挖掘甘肃文化资源,传承历史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和红色文化,加强革命文物、战斗遗址、历史文物、民俗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深度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进行重塑提炼,使丰富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泽润陇原大地。
把好方向导向,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创新性举措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国有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提升市场化运营能力。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場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治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新的起点上努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就要从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将文化建设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布局之中筹划思考、系统推进,为文化强省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突出特色,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挥甘肃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形成鲜明的文化建设特色。赓续红色血脉,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发扬和丰富在甘肃孕育、发展和形成的长征精神、南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激励甘肃人民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加强对本地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开发利用,科学规划、挖掘内涵、提升创意,注重传统元素与时代元素的结合,注重地方特色与大众需求的结合,努力打造富有魅力的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优势。
系统规划,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撑和新增长点。文化产业物质资源消耗比较低、环境污染小,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有其非常独特的优势。坚持系统思维,将文化建设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规划,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规划建设,实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积极效应,激发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潜力,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做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整合和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多维合作,推进文化交流合作开发。只有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才能促进文化成果共创共享。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加大各方面、各领域、多维度文化交流力度。精心组织重大外宣活动,充分发挥外宣集群效应,努力进入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继续做实做靓敦煌文博会、伏羲公祭仪式、兰洽会等活动宣传,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甘肃特征、国际知名的宣传品牌。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甘肃,不断提高甘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人文、旅游等全方位交流合作,夯实对外交流合作的民意基础,提升甘肃国际国内形象。●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责任编辑:王仁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