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精神:勇于攀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2021-09-30 00:49陈海波
科学大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航天员载人航天

□文 /陈海波 章 文

供图/视觉中国

“咱们明天见。”

这是2003年的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飞船舱门关闭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透着乐观与自信。

3个小时后,杨利伟叩响了太空的大门,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翌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平稳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杨利伟从太空平安归来。“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是他出舱时说的第一句话,透着豪迈与自豪。

2016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和传承载人航天精神,让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加豪迈、自信,在更多领域开辟新事业!

再艰苦的条件,也压不垮有信仰的人

“不看了,不看了!”

这是一位航天员的母亲在看到航天员训练场景后,含泪说出的话。此刻,她的骄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心疼——航天员训练太苦了。

为了适应航天环境,航天员必须接受超重耐力训练、低压缺氧训练、前庭功能训练、失重飞行训练等“魔鬼训练”。以超重耐力训练为例,航天员要在时速100千米旋转的离心机里,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度的考验。离心机里的他们,面部肌肉变形下垂,胸部极度压抑,呼吸非常困难。短短几十秒,就如同跑完1万米一样难受。

不过,没有人在训练中把手伸向旁边的红色按钮。只要按下它,就可以“解脱”。“对我来说,这个按钮就不存在,我就是晕在上面,也不会去按!”航天员王亚平话语坚定。

这种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还在试验场上得到体现。飞船返回舱试验需要借助飞机,在万米高空进行。“正好赶上三九寒天,飞机上非常冷,冻得手脚都麻木了,飞机舱门打开后,高空氧气不足,人都要戴上氧气罩,把返回舱从万米高空投向地面。”在“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的记忆里,许多试验要在露天做,“不管是阴天、雨天、三伏天、三九天,试验是不能停的。”

今天,我们的科研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过硬作风永远不会过时,而且更显珍贵。开辟新的科技事业,载人航天精神同样弥足珍贵。

2020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已经发现脉冲星超过240颗,基于观测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回头再看,一切都是值得的。”“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把当初创业之路的艰辛化作强大动力。

“中国天眼”建在贵州的深山里,选址要求很苛刻。当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原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带着团队翻山越岭,对1 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凼。山区很多地方只能靠步行,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他们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两个窝凼。但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没有挡住他们的脚步。选址定了后,施工条件同样很艰苦。他们经常需要爬山调查危岩、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平钢材……但是,再苦,大家也没有退缩。

再艰苦的条件,也压不垮有信仰的人。南仁东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让南仁东、戚发轫、王亚平等人坚持下去的动力,是航天梦,是科学梦,归根结底是中国梦,是科学报国的理想信念。这个理想信念,支撑着科技先辈们从“一穷二白”起步,创造了“两弹一星”的伟业,也支撑着后继者在艰苦奋斗中,继续开创新的辉煌。

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叩访太空的航天员

聂海胜在做离心机训练准备 供图/人民视觉

无惧挑战与挫折,在攀登高峰的路上勇往直前

488秒后,一枚火箭进入太空,无数人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我国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正式拉开。然而,人们未必知道,在此次任务前,也有过多次失利。

失利、挫败,对于航天人来说并不陌生,也并不可怕。2017年7月,“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因发动机故障未能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研发团队经过100余天的故障排查与180余天的试验验证,找到失利原因,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对发动机进行改进。2018年11月,改进后的发动机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研制团队再次进行改进。2019年4月,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发动机又出现异常,研制团队对发动机结构再次进行改进……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是航天领域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一点点”的背后,是一种顽强和坚韧,一种无惧挑战与困难、直面挫折与失败的战斗精神。

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比美、苏等国晚了30多年。“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大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

迎接挑战,航天人“跑”了起来

他们与时间搏斗:1个月完成3个月的工作,解决火箭整流罩超重问题;总装火箭发动机一般需要24天,他们只用18天就可出色完成;立项比大部队晚了两年,新型微波雷达却同时完成研制,在“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自动交会对接中大显身手……

他们与自己较劲:“神舟六号”飞船要用的导线上出现原因不明的压痕,即使用放大镜才能看出来,但他们仍将库存里30千米长的导线全部筛查一遍;为了把被称为“太空穿针”的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他们进行了3年、1 500次手控交会地面模拟训练……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在进行手控交会对接训练 供图/人民视觉

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能看到。为了研发疫苗和药物,广大科技工作者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他们沉浸在实验室里,每一次试验不一定都有想要的结果,但一定都有战斗的汗水。如果失败,那就抓紧时间再来一次。

“过去我们是‘串联’的工作方式,比如一个试验结束,看看结果后再进行第二个试验。现在我们变成‘并联’的方式,很多试验在同步推进,争取疫苗早日上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在疫情期间曾向媒体介绍,团队拿到新冠病毒的基因后,马上开始疫苗研发。此后,工作时间“不是以天来计算,而是以小时在往前推”。

无惧挑战和挫折,在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勇往直前,这就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品质。这种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使他们更坚韧,迈出的步伐更沉稳、更踏实。

不重复别人的老路,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

攻关、攻关、再攻关。

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但不懈攻关、创新不止的科技工作者们并不满足。“‘北斗三号’虽然有些性能指标是全球最佳,但要看到国外导航系统也即将更新到下一代,随时会实现反超。科技竞争时不我待,科技报国尚须加倍努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说。

“实践一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迟军的这番话,自信又硬气。正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北斗”系统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并跑到领跑。

从“北斗”团队身上,我们看到了特别能攻关的载人航天精神。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是难度大、规模大、系统复杂、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极强的工程。崇高使命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精神,这是中国航天人探索创新的写照。

“我们不想重复国外的老路。”戚发轫说。当时,尽管我国已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等基础技术,但对于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最高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了设计、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飞船设想。

叶培建和张熇握手的照片

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的论证设计,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这样的发展模式被国外评价为“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每次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

飞天的征程中,充满了不断突破创新的魄力,充满了勇气和智慧。这种特别能攻关的精神,在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身上得到传承和弘扬。

燃烧青春,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研究

“我们有幸成了人们的踩路石,不管春露秋霜,无论冬来夏往,石子铺就的小道或大道,任由人们踩踏。因为石子的承受,才有了人走的路,相伴着人生辉煌……”一位航天人如此深情地写道。

2019年,“嫦娥四号”探测器在世界上实现首登月背。我们的“玉兔”一步又一步地迈着努力的步伐,带着我们的“眼睛”探索月球。

“嫦娥四号”落月后,一张照片在网上广为流传:48岁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因激动而难以自已,74岁的“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紧紧握住她的手。这次握手,是使命的传递,是青春的接力。还有更年轻的一代,也正在燃烧他们的青春。

特别的精神,照亮了特别的青春。接过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新一代的年轻人快速奔跑。如今,在许多科技领域,“80后”“90后”已经挑起大梁。

今天,中国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着比过去更加艰巨的任务。“我们是解决了‘人家有我们也要有’的问题,现在你们要解决的是‘人家没有我们有’‘人家有我们要做得更好’的问题。”戚发轫说。

使命艰巨,但也光荣,载人航天精神将激励年轻人奋勇前行。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青春因梦想而美丽,梦想就像一朵朵浪花,汇成了中国梦这条奔涌的长河,愿年轻的朋友们敢于追梦、勤于圆梦,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航天员刘洋的这番感悟和希冀,送给每一个正青春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航天员载人航天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是小小航天员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我的航天员手记
来吧,少年航天员
逐梦航天日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