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的全国两会,备受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青海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代表委员们亲切交流、共商国是。殷殷期望催人奋进,谆谆嘱托语重心长,擘画蓝图,领航定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两会的高频词都有“民族团结”。他寄语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在3月5日和3月7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和青海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长期以来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牢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凝聚“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合力。——早在建党之初,我们党就十分关注民族问题。李大钊同志直接领导和参与在蒙古族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共产主义先进分子的工作。
1923年,内蒙古产生了包括乌兰夫在内的第一批共产党人。1947年5月,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成为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多为各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做好民族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到加强民族团结的各方面,才能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深刻阐述了进入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对所在代表团、所在省区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党全国提出的要求,为我们做好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全国各族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云南省代表团代表们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对高质量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补齐民生短板、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从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不折不扣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全面做好新时代强边固防工作,不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固安宁的良好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书写发展新篇章。
(本刊综合)
两会声音
阮成发: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阮成发在两会期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云南正抓紧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实现四个全覆盖,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正抓紧建立“一平台、三机制”,实现四个全覆盖,千方百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建立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全覆盖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帮扶工作重点从原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为农村低收入人口,目标是防止返贫致贫。我们按照高效、简便、精准的思路,开发“找政府”APP,构建政府救助平台,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二是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帮扶全覆盖。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关键靠产业。我们将在全省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和风险合理匹配的产业联合体,实现对农村低收入家庭产业帮扶有效覆盖。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每个村培育出1个以上由龙头企业带动的专业合作社,建成1个“一村一品”生产基地,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三是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
集体经济强弱是衡量乡村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将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加强政策支持,力争用2至3年时间,实现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空壳村”清零。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有效解决基层组织“无钱办事”问题。四是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
就业是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的直接渠道。就业培训优先满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确保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具备就业能力。转移就业、公益岗位、以工代赈等项目,优先满足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全覆盖,持续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拉玛·兴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战略性任务。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党组书记、主任拉玛·兴高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民族画报》《今日民族》记者联合采访时,深度解读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路径,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记者:
云南少数民族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特有世居民族多、民族自治地方多,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缩影,做好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云南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云南省民族工作在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中开展了哪些带有“云南经验”特色工作?拉玛·兴高: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实现如期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和2020年1月两次考察云南,明确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在示范区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6年来,云南认真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书记、省长亲自挂帅,全省上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坚守“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兑现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我们大力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全国率先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划,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
在前不久颁布的《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就云南省民族工作提出了哪些构想,为推动云南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进新时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描绘了什么宏伟蓝图?拉玛·兴高:
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发展战略大局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云南省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细化措施,加快突破,加大全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力度,早日实现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宏伟蓝图。在实现蓝图的“路线图”设计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着重加强:一是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精心谋划,将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结合起来,广泛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精心编制实施示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兴边富民工程“十四五”规划、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规划、云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部门规划、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建设规划等,明确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措施,统筹推进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是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突出示范,自觉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研究、谋划、推进示范区建设,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实现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方面作出示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作出示范,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作出示范,在建设各民族美丽家园方面作出示范,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作出示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作出示范,在各民族共创共享美好生活方面作出示范,在增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方面作出示范。
三是要以工程为支撑,重点突破,推动示范区建设实体化、工程化、项目化、大众化。要继续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支持民族自治地方、散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推动374个抵边行政村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治理效能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大力挖掘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创造创作有利于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文化产品和作品。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等,推动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开展宗教界和信教群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推进“五进”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是要提高“示范”标准,争创一流,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的各项指标。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阵地,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示范单位,实现全省16个州、市都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争取25个边境县(市)、29个民族自治县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形成云南省全域创建新格局。
记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未来的5年里,云南省民族工作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拉玛·兴高:
这次大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审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大家都认为,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考量,充分体现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新境界,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云南省委书记阮成发要求我们要认清新使命,进一步深化对2035年远景目标的认识。要把握规划蕴含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数字化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实施更高水平开放等新机遇,抓住、用好,使之转化为推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个具体项目。要努力新作为,主动与国家规划对标对表,推进重大改革,落实重大政策,谋划重大项目,打造重大平台,使规划更好引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核心是: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以“在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等方面作出示范”为目标,编制实施好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专项规划,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四五”路径是: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云南省委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已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将示范区建设“十四五”规划列为省级重点专项规划。在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云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快速发展,但受过去“发展滞后”和“素质落后”的双重制约,云南边境地区、散杂居民族地区、高寒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还很艰巨。在这次大会上,我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恳请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云南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帮助云南实现“到2035年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远景目标。二是恳请国家继续对云南民族地区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有关部门在制定计划、预算和规划纲要时,对云南民族地区给予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帮助和倾斜。
(李睿劼 何杨波)
● 苗族花山节
陆永耀:贫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云南将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民族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陆永耀,畅谈云南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与辉煌成就,共同感受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问:
经过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您所在的地方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陆永耀: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多方面原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4个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全省129个县中,有88个贫困县,其中27个为深度贫困县。按照国家统计标准,2012年底云南贫困人口超过88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46.4%。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我们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总任务,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与扶贫开发“双融合、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今,云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各族群众的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问:
在脱贫攻坚的接续奋斗中,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陆永耀:
我们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人民战争,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云南发展的高度重视,对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地处横断山区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98%以上的土地是高山峡谷,2013年开展建档立卡贫困识别时,贫困发生率高达56.24%,可谓全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怒江的父老乡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切接见怒江州干部群众代表,两次给独龙族群众回信。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为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怒江州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怒江历史上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出山通途美丽公路建成通车,近10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转变为产业工人……贫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许多搬迁安置点的墙体上,都写着“幸福感恩总书记,幸福不忘共产党”字样,这是云南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真实写照。
问: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在您所在地方有怎样的表现?您认为应当如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陆永耀: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云南各民族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生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中央支持、全国支援。8年来,中央部委倾力支持,中央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中央定点扶贫云南的53家单位选派924名精兵强将赴滇“作战”。兄弟省市真情帮扶,上海市、广东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投入大量帮扶资金,援建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完善劳务协作机制,还跨山海、聚真情,选派了837名干部、3680名专业技术人才支援云南建设。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等企业集团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推动“一个民族聚居区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助力“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
云南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比如,普洱市地处边境,少数民族人口占61%,自古就有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当地各族群众结成了没有血缘关系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傣语称作“宾弄赛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普洱市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实行“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走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抓党建促脱贫的新路子,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您所在地方或单位将如何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您认为应当如何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陆永耀: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统领,突出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特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好生态美、村民富的问题。为实现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而凝聚共识,贡献力量。范永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同心共筑中国梦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前,全国人大代表、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范永贞走进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亮相“代表通道”,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媒体采访,分享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参加工作11年来,见证了丽江市文化馆从一个无馆舍、无业务工作经费的文化馆,如今发展成为有1万平方米馆舍、投资规模达1亿元、每年有400万元工作经费的国家一级馆。”
范永贞用一组数据对比,展示了基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大提升。她介绍,丽江市文化馆实现了全年365天免费开放,办起了艺术门类齐全的老年大学,每年都能举办100多场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数字文化馆已经建成,所有的活动都可以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活动受益面和参与度都大大提高了。此外,通过连续8年举办百名画家画丽江、百名摄影家拍丽江,让边远山区的家庭有了第一张最美全家福,老人们有了第一张标准照,家里还挂上了画家们画的画。馆里还通过举办公益性少儿艺术培训班,让山区留守儿童在寒暑假也能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在家门口就上起了免费的艺术培训班。
范永贞还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2012年春节前夕,她前往丽江古城内一个安置孤寡老人的院落开展文化惠民慰问演出,结束离开时,一位老奶奶拿出一本珍藏了近40年的书交给范永贞,是1972年出版的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摄影艺术作品选集。她说:“小范啊,你们每年都这么关心我们这些老人,既表演节目,还关心吃的、穿的,我们心里特别温暖。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这本书是老伴在世时最喜欢的书,现在交给你。你们是做文化工作的,交给你们我放心。”
“我知道我接过的不单是一本书,更是一种爱和希望。我想,这种爱和希望的传递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吗?它可以化人、育人、培元,它可以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暖心灵,这种爱和希望融合在我们各民族同胞的血脉中。”范永贞动情地说,作为一名边疆少数民族代表,一定不负重托,和家乡的各族同胞一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征程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黄丽云:拓宽民族地区就业渠道
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少数民族界别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推动民族地区多渠道就业”开展专题协商讨论。全国政协常委、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政协主席黄丽云就“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有效拓宽民族地区就业渠道的重要举措”进行发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支持民族地方加快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多贫困少数民族在党的政策的关心、关怀下,自强不息,通过走出家门到发达地区就业、在家门口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有了稳定的工作,使一家人走上了脱贫之路。”黄丽云说,据云南省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云南省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00余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280余万人,很多贫困家庭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美好愿望。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虽然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发展产业、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努力拓宽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积极发挥就业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但民族地区就业渠道窄、就业不稳定、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黄丽云建议,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企业面向民族地区开展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培训,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紧贴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市场用工需求和民族地区劳动力实际,科学地把劳动力市场‘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对接起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增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大力开展技能培训,使民族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得到广泛提高,有效拓展劳动力选择就业岗位的质和量。”黄丽云还从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加大实施东西部提高劳动力素质协作帮扶的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得到了与会委员的一致认可。
● 寻甸县曾经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飞 摄)
魏金龙: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
全国人大代表,西盟佤族自治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金龙于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在西盟县,体会过昔日西盟的贫困。他曾多年奋斗在西盟扶贫一线,亲历和见证了西盟各族人民的生活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
“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脱贫攻坚进程大大加快。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西盟人民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安居工程便是其中一件。”魏金龙说,千百年来,佤山群众住的都是茅草房、杈杈房,冬不避风、夏不遮雨,世代盼望能住上好房子。
“解决特殊问题,需要超常的办法。2015年,西盟县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资金用在刀刃上,干部群众一起干,经过两年多的苦干,到2018年共有9230户31460人的贫困群众告别茅草房、杈杈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阿佤人民终圆千年安居梦。”魏金龙介绍,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不断凝心聚力的过程。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一些贫困户思想封闭落后,认识不到位,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为破解这个难题,西盟在全县所有村民小组中成立“脱贫工作委员会”,在100户以下的村民小组设委员5名,100户以上的村民小组设委员7名。每个委员直接负责和督促所联系农户的脱贫工作,贫困户的参与度提高了,积极性逐渐被激发出来。经过摸索实践,当地党委和政府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促民族团结进步和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双摘帽”的新路子。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2018年,西盟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几年,我将各族群众的心声及所思所盼带到北京,提出了‘加快推进云南省边境地区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指导性意见’等建议,建议得到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及答复。”魏金龙说,就“出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指导性意见”的建议,国务院扶贫办领导还和他进行了面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会继续努力,朝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奋力奔跑。‘共产党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西盟各族人民坚信,坚定不移跟党走,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宗庸卓玛: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滇全国政协委员宗庸卓玛带来了关于巩固教育扶贫成果和加大讲述扶贫故事的云南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扶持力度等两个方面的提案。
“家乡人民养育了我,我要回报给家乡的就是我的歌声。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要用好作品增强团结,用好声音凝聚力量,做一名德艺双馨、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宗庸卓玛十分关心文化事业的发展。她说,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一句“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表达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情感。2018年,西盟县率先在全国“直过民族”地区实现整体脱贫摘帽,创造了从“阿佤人民唱新歌”到“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一步跨千年”的奇迹。
“用我们的文艺作品去不断地凝聚力量,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回馈伟大的人民,一直是云南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和歌唱的原则。”宗庸卓玛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如何巩固好脱贫成果,这是很重要的工作。为讲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精彩故事,唱响阿佤人民新时代的幸福之歌,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和普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盟县委、县政府创作了反映佤族“千年跨越”艰辛历程的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该剧讲述了精准脱贫中众多扶贫干部通过艰苦努力,帮扶佤族群众摆脱了困扰千年的贫困,再次唱响《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故事。
“这是云南文化艺术真正的继承和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薪火相传。”宗庸卓玛希望加大对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扶持力度,给予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将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打造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标志性艺术精品,向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直过民族”的脱贫之路,着力讲好减贫的中国故事,传递好减贫的中国声音。
资艳萍: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基诺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基层医疗发展”“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作为基诺族唯一一名全国政协委员,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妇联主席资艳萍的每一件提案都带着泥土气息。今年,她关注的是边境疫情防控和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传承。
“现在边境线上的疫情防控到了关键时期,怎样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怎样为每个卡点的一线防控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让他们安心驻守就显得尤为重要。”资艳萍说,西双版纳州与缅甸、老挝接壤,从去年疫情开始以来,西双版纳州全体党员干部主动请缨,牢牢守住境外疫情输入第一道防线,绝不给境外疫情和偷渡走私行为任何可乘之机、可钻之缝。
在牛年新春走访防控卡点调研时,资艳萍对一副张贴在简易寝室门廊上的对联印象深刻。“上联是‘甘舍小家倾大爱’,下联是‘齐将众志筑长城’,横批是‘大爱无疆’。”资艳萍说,“我的职责就是要以一名委员的身份多走出去调研,观察和关注周边的社情民意,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就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出我们政协委员的声音。”
如今的基诺山乡每个村寨都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4G网络,家家住上了安居房,发展了橡胶和普洱茶特色产业,学生就学、民众看病、百姓出行都有了保障。曾经贫穷落后的偏远山乡,如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谈到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资艳萍特别高兴,也对未来满怀信心,她说:“我们脱贫之后,还要推进乡村振兴。”
针对基诺族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走向市场等问题,资艳萍认为,应当通过学习基诺族歌曲、舞蹈等来传承基诺族的文化,把保护、抢救、传承民族文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充分挖掘和利用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业,让旅游和文化传承保护相互促进。
“我希望传承基诺文化跟旅游发展结合在一起,既能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又能推动旅游发展,带动基诺山乡富裕。”资艳萍说,“现在党和国家政策好,基诺山的资源条件也好,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基诺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本刊综合)
历时12天的全国两会落下帷幕,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有很多。回望过去的一年,从疫情防控到抗击洪水,从补齐民生短板到决战脱贫攻坚,面对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交出了一份令人民满意,让世界瞩目的答卷。
今年两会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任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小康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事业背后是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进一步增强。
今天的全国两会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会议,更是每年一度全社会广泛关注和普遍参与的盛事,让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强劲的脉搏与砰然的心动,也让我们相信56个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定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共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