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松动对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倒逼机制研究

2021-09-29 16:43:41龚月红钟雨
国际商业技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公共服务

龚月红 钟雨

摘要: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越来越多流动人口选择永久性迁入城市,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陡然上升,使得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本研究基于当前户籍制度彻底改革后城市落户人口数量上升对城市公共服务带来的需求增加这一背景,从公共服务的不同维度构建评价指标,研究户籍松动对城市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倒逼问题,探讨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户籍制度;人口迁移;公共服务

一、引言

2019年 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到 2022 年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到2035年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自此,户籍制度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关键期。事实上,放开落户条件只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手段,改变过去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挂钩的状况,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市常住人口平等地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福利。但伴随着落户条件的放开,永久性迁入人口增多,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剧增,面临着巨大压力。

因此,在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了解新迁入城市的市民在公共服务的现状与需求,有利于帮助城市管理者做出科学的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这无论在社会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希望能通过了解户籍制度改革这一政策给城市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冲击,从居民对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出发,探讨户籍制度改革后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方向。

二、研究现状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学者关注到城市公共服务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和均等化,才能促进劳动力要素的双向流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任远(2016)指出,户籍改革向来步履维艰,原因在于在户籍基础上嵌套了各种社会福利和公共供给。近些年,户籍制度改革一直致力于解决户籍与社会福利挂钩的问题。随着《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发布,全国各地落户政策不断放开,使得大量迁移人口决定永久性落户城市,城市公共服务压力陡然增大,如何平衡好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突出任务。

针对城市公共服务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首先在公共服务分类方面,党秀云(2009)根据定义将公共服务分为维护性、经济性、社会性三类。针对公共服务的测量,姜岩 (2006)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从基础设施、 公共安全、 环境、 科技、 信息、 公共教育、 公共文化、 公共卫生、 社会保障、 公共就业十个方面来构建乡镇公共服务体系综合评价模型。韩万渠(2015),提出了“公民在场、媒体监督和行政问责”作为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而在公共服务模式探索方面,张楠(2018)等讨论了各地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的多个案例,正在形成行政供给、行政主导、社会供给“三驾马车”并存的模式。武萍(2018)等从旅游、养老、文化三个角度研究了多元公共服供给模式。

但上述研究均没有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迁入人口急剧增加使得供需平衡的公共服务受到重压的问题进行研究。因此,了解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探讨户籍松动对城市公共服务倒逼这一影响,从城市居民的需求出发,探讨未来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发展的方向,可以为相关部门处理好人口迁移工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之间的关系提供方向。

三、指标体系构建

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行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以及后续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通过总结现有的文献和政策资料进行指标选取。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评价体系构建。例如。杨婉莹(2018)根据 “十三五” 政策规划从医疗卫生、 教育、 公共文化、 基础设施、 交通五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对现有指标进行分类整理,并且基于戶籍松动带来的城市公共服务压力这一现实背景,从迁入人员的需求出发,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迁入人口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重要程度,主要将其分为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构建以8个指标为主的评价体系。其中,基础性服务包括基础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就业。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公共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整合现有研究的内容,本文针对户籍松动对城市公共服务倒逼这一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城市迁入人口增加,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迅速扩大,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有限,无法快速跟上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只依靠行政主导的公共服务供给会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无法形成持续性的公共服务发展。因此,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形成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模式,有利于缓解供给,满足迁入人口增加带来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2)加强社区公共服务治理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将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从源头上及时了解和解决户籍松动下迁入人口的基本需求,保持良好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让迁入人员发挥其自身作用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从而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

(3)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面对公共服务需求大增,除了要了解需求、增加供给以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完善城市公共服务监管体系和财力分配机制,建立明确的标准。同时,政府要发挥改革动力优势,依靠新技术,打造智能云服务平台,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智能化。

参考文献

[1]任远.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02):63-70.

[2]郭东杰.新中国70年:户籍制度变迁、人口流动与城乡一体化[J].浙江社会科学, 2019(10):75-84+158-159.

[3]姜岩,陈通,田翠杰.农村乡镇公共服务体系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06(06):51-52.

[4]韩万渠.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机制及其路径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5):54-59.

[5]武萍,周卉.社会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改革与借鉴——以辽宁省为例[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6(01):69-78.

[6]杨婉莹,呼慧敏,陈天奇,姚沐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13):233-234.

作者简介:

龚月红(1996-),女,汉族,四川眉山人,江苏大学硕士在读,管理科学与工程方向

猜你喜欢
人口迁移户籍制度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新农业(2016年22期)2016-08-16 03:34:35
从“刘易斯拐点”谈“人口迁移与产业发展”专题复习策略
地理教学(2015年17期)2016-01-06 12:00:30
集聚效应、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
商学研究(2015年3期)2016-01-04 09:04:19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大众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8:00:00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