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雨佳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崛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以及中国消费者欲望的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产汽车自主设计品牌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于汽车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互相碰撞与融合,给人类未来汽车设计发展趋势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1、给中国汽车设计注入新活力。由于汽车的诞生、发展和汽车文化的形成都在西方,因此汽车造型深受西方文化和主流审美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中国也开始关注汽车设计。如果中国设计师渴望在汽车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取中国消费者的青睐,那么他们必将设计灵感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客观来说,中国汽车设计的开始阶段便在不断地模仿,之后又不断地随着客户的需求而改变。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设计师,若想肩挑民族重担,就得需要无限丰富的创意与灵感的源泉。而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宝库的出现,令设计师们求之不得、欣喜似渴。中国传统图案仅凭视觉元素,就可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更不用说其为中国本土化设计注入更深层次的内涵与底蕴。
2、适合中国消费者,刺激消费。随着各类前沿科技的应用使得汽车逐步从人们心中象征财富、地位的标志逐步转变为与人类交流的信息平台,出行的代步工具成长为富有自己情绪表达的陪伴伙伴。今后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已经不再是技术上的限制了,而是设计师的思维限制。作为本土设计师,中国设计师有着更加了解消费者喜好、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等优势,基于此进行的设计思考更容易符合中国消费者出行方式、引起消费者共鸣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譬如美国多元的文化使其概念车更加地新颖多样;而日本设计则恰恰相反,其务实大于想象,技术胜于艺术。由此观之对于中国消费者,植入了中国传统含蓄典雅的格调元素的汽车才更具有令他们熟悉的性格与特征,但切勿生搬硬套,否则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1、由表象仿生进化为想象仿生。中国汽车造型设计需从单纯的表象仿生行为进化到想象仿生。通过更加抽象、隐喻的设计手法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使其具有文化审美传承的能力。獨特的设计文化与理念,才能诞生与众不同的汽车造型,比如保时捷的溜背与蛙眼设计、宝马别具一格的进气格栅等。这些设计哲学与理念往往根植于本国的传统文化。
先前的中国设计,设计师希望通过典型的意象运用(飞龙、彩云、中轴线等)简单直白地引起消费者的文化共情,但此时汽车的造型与内涵并不匹配、物质与精神分离。因为我国传统的造物方式讲究以形写意、形神具备,通过整体的风格表达引导消费者追寻自己内心渴望的出行方式,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消费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依靠与营养。而表象仿生割裂了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纽带,失去了沃土的栽培,必定走不了长久。
真正的想象仿生是一种前瞻性和创想性文化仿生模式,它超越常规的文化仿生,对潜在文化的洞察,预想未来文化的发展。这就要求当代中国设计师提高自身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葆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此才能在汽车的外观设计中画龙点睛,将文化传承运用至炉火纯青之境地。
2、一体化。随着智联网汽车的发展,未来汽车将成为一种更加全面、智能、高效的移动代步工具,同时未来汽车将向着集成化、智能化、系统化、全员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设计师在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时,也应将传统文化巧妙地植入其中,把握新能源技术和互联网智能汽车等汽车变革时机,确立自己的设计理念,结合新技术进行原创设计,从而塑造具有中国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的汽车。
将民族个性融入汽车设计中,是让汽车设计在众多设计语言中脱颖而出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汽车设计进行良性循环的主要方式。譬如因为日本人有限的生存空间促使日本汽车最大化空间规划;浪漫与热情的天性赋予拉丁文化的车动感而富有活力;法国与意大利的车则引领潮流,永远走在造型设计的前端。
不同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的汽车造型各不相同,但是其彰显的文化自信和价值理念输出则给汽车造型设计注入灵魂——赋予其人格与内涵。虽然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汽车的消费和生产大国,但中国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汽车文化,汽车设计仍在借鉴和摸索的阶段,但相信通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适合本国独特的文化设计理念,在不远的未来能够看见中国传统文化成功植入汽车造型设计中。
参考文献:
[1]伍赛特.汽车先进设计技术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机电技术,2019(05):112-116.
[2]孙慧,迟瑞丰.浅谈中国传统符号元素在汽车造型中的体现[J].机电工程技术,2017,46(09):24-26+88.
[3]张安.基于文化仿生的汽车造型设计探究[J].工业设计,2017(12):51-52.
[4]冯秀云.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0):111-112.
[5]张巡,张家祺.探析汽车造型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8):145.
[6]卢嘉.未来汽车理念[J].黑龙江冶金,2010,30(04):60-62.(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