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继亮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中的一类,以焦虑症状为主要特征。又可以分为慢性焦虑和急性焦虑两种。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焦虑症的发病机制
认知心理学派观点认知心理学派认为,焦虑症的出现是一个认知过程以及自我评定的过程。当人受到不良的环境刺激时,会出现紧张情绪。但这不是导致焦虑的唯一因素。在面对不良刺激时人还会不断地对不良刺激进行评估,导致不良刺激的程度在人的意识中被扩大。并且执着地依赖逃离来处理他们面对的危险情况,是导致焦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观点关于焦虑症的传统行为理论认为,焦虑症是通过防范学习产生的。当一个中性刺激和危险刺激同时产生时,人会自动认为这个中性刺激是产生危险刺激的前提或预兆。并自动地躲避这个中性刺激,以缓解心理产生的焦虑情绪。
神经科学观点神经科学观点认为,焦虑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疾病因素影响,而外部刺激仅仅是诱发因素。目前对于焦虑症的生理病变存在两种假说,一种为神经递质假说,一种为神经内分泌紊乱假说。
诱发焦虑症的原因
疾病因素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发生焦虑症的概率较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使情况轻微也可能会引起焦虑症。同时,焦虑症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前兆,比如胰腺癌、帕金森症、脑瘤等。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焦虑症与遗传因素相关。实验显示,在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患病,那么另一个人患病概率为50%。如果父母中存在一人患有焦虑症,那么子女患焦虑症的概率为25%。如果双亲都是焦虑症患者,子女患焦虑症的概率为50%~75%。
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饮食不规律也会成为诱发焦虑症的因素。比如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可能引起焦虑症狀。抽烟、饮酒与滥用药物,过去研究人员认为患者会借助烟酒来度过焦虑症时期。但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烟酒会增加患焦虑症的风险。约有30%的严重焦虑症患者酗酒、抽烟。此外,焦虑症患者对尼古丁上瘾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倍。
环境诱因是诱发焦虑症的最大的因素。令人感到压力的生活琐事及失落感,均可能诱发焦虑症。如丧偶、离异、丢掉工作、经济不好、健康问题等。药物因素也不容忽视。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长期服用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药物,可能会患焦虑症。
生物因素研究发现,焦虑症可能与羟色胺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神经递质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帮助神经细胞传递信息。如果神经递质失衡,就会导致大脑接收信息出现紊乱,因而紧张、害怕,导致焦虑。
如何打败焦虑症
1.心理疗法。是指专业医生通过与焦虑症患者进行沟通,利用心理学、医学专业知识对患者的焦虑心理进行疏导,引导患者形成正确的信念和行为。目前常用认知行为疗法,其内容包括提供信息、重构认知、暴露疗法、放松训练等。医生首先与患者进行交流,建立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合理解释,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在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发现患者的非理性认知,逐渐建立正确的思维关系,打破恶性循环;帮助患者在现实中训练,面对刺激时鼓励患者正面应对,做出理性的判断,消灭焦虑症。
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用于配合心理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为弱镇静剂和抗抑郁药物两种。焦虑症最早使用药物为弱镇静剂,典型为苯二氮革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神经系统的工作量,对治疗焦虑症效果明显。但是作用时间短,不适合长期服用。同时,长期服用副作用明显,会使患者成瘾。另外一种治疗焦虑症的药物是抗抑郁剂。
3.运动疗法。参与运动锻炼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还能改善紧张感,加速大脑疲倦的恢复,分散自我忧虑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地降低焦虑。参与体育活动能有效地转移焦虑症患者的注意力,使大脑得到放松。值得注意的是,所选用的运动项目与运动负荷要易于接受,容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