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艺 WEN Yi 吴欣仪 WU Xinyi 王 薇 WANG Wei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精神的浓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基础。建设红色人物纪念馆可以充分发挥伟人们的表率作用,在缅怀英烈的同时,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内各个城市借助名人效应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举措,扩大了人物类纪念馆的建筑规模,但建筑质量及使用并不理想[1],大多数小型纪念馆的建设与后期运营管理没有充分到位,纪念馆的社会影响力不足,未能充分实现红色纪念馆的教育价值。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红色人物纪念馆的建设正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红色人物纪念馆将会越来越得到重视,成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输出渠道,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对纪念性建筑的定义是:“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2]。人物纪念馆作为纪念性建筑的一部分,特指名称中包含人名或与人物相关的博物馆。这一类博物馆以纪念人物为出发点,通过对人物生平的阐述,缅怀英雄人物,弘扬人物背后的精神与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以史为鉴,教育今人。
1.2.1 突出人物时代的特征
人物纪念馆区别于其他纪念性建筑,具有人物主导性。纪念馆的纪念对象往往具有时代代表性,可以是在某个领域有着重要成就或具有优秀品质的杰出人物,也可以是重要事件的代表人物群体,如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人物纪念馆主题定位的确定,与纪念馆设计息息相关。
1.2.2 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纪念馆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纪念馆不应拘泥于某个展品的历史价值,应着眼于人物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品质,以写实、客观的素材展现真实的人物形象。参观者通过在游览过程中的思考,自然而然地产生对人物的崇敬,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1.2.3 突出人物情感的表达
人物纪念馆是为世人提供一处用以纪念、缅怀、抒发情感的场所,并借此实现对参观者的积极影响[3]。人物纪念馆突出情感的表达,表现形式更为直接。纪念馆通常设有纪念广场、缅怀厅等空间,为参观者提供抒发情感的场所。同时,可设立纪念雕像、纪念碑、浮雕墙等,通过直观的外在形象表现,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纪念人物的崇敬。
目前,我国红色人物纪念馆虽然数量可观,但很多规模较小的纪念馆往往大同小异,纪念馆的红色文化背景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一些红色人物纪念馆的建筑处理仅仅达到满足使用要求的标准,红色人物思想内涵的独特性被忽视,缺乏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
“和平将军”张治中是中国抗日时期伟大的爱国将领,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张治中将军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巢湖,与将军故居毗邻。但在其纪念馆的建筑设计中,建筑造型虽然因地制宜,采用当地传统江淮建筑的风格,但整体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创新性不强,因而不能有效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图1)。
外部空间的好坏严重影响着参观者的体验感,纪念馆不能仅仅停留在内部空间设计中。不加设计的外部环境无法营造出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影响参观者在进入纪念馆前的情感酝酿以及离开纪念馆后的反思回想。同时,外部环境往往起到烘托建筑的作用,较为平乏的外部空间无法与纪念馆建筑相匹配,导致建筑与外部环境脱离,影响了纪念馆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徐州会战纪念馆坐落于江苏徐州卧龙泉生态文博园内,由民间人士创立,纪念了徐州人民英勇抗战的八年抗战历史。纪念馆中收藏了当年震惊中外的徐州会战的珍贵史料,但现在纪念馆的游客量很少,先辈们的红色精神传承没有得到充分延续。纪念馆设计中不够重视纪念馆的外部空间,主题与徐州会战的历史背景不相符,仅以绿植进行点缀,场景感缺失带来整体红色文化氛围感不强(图2)。
图2 徐州会战纪念馆
人物的扁平化处理是当前红色任务纪念馆最常采用的手法,通过旧物件、图片、文字介绍组成的简单陈列,完成对纪念对象形象的塑造。由此,纪念馆的内部空间有可能成为形式单一的展览空间,缺乏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简单枯燥的观览过程对于引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以及达到红色教育的目的都有一定局限。在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参观者更想与展品之间开展积极有效的互动,提高参观过程中的获得感与体验感。
位于安徽省巢湖的李克农将军纪念馆,纪念了“龙潭三杰”之一的李克农将军光辉灿烂的革命历程。纪念馆中主要的展览区域为单一的矩形空间,用图片和文字叙述了李克农将军的一生。整个游览过程起伏变化不足,平铺直叙的展览形式使浏览过程略显枯燥,无法给参观者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图3)。
图3 李克农将军纪念馆
基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不再适用。一些红色人物纪念馆依旧维持着原来单一的宣传模式,导致参观人数不多。纪念馆只有积极宣传自己,才能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达到红色教育的目的。
原来无人问津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电影《八佰》上映之后,很多人慕名而来,纪念馆一改平日的寂寥,人头攒动,成为上海的网红打卡地。虽然不是每个红色人物纪念馆都可以获得登上大荧幕的宣传机会,但是纪念馆应当从中学习到多渠道宣传的思路,学会利用网络进行线上、线下多模式的推广宣传。
红色人物纪念馆可以利用自身的名人优势,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站、网页等线上渠道发表更多的名人故事,在普及红色文化的同时,达到宣传自己的目的。同时,可以邀请知名博主参观纪念馆,学习红色革命历史,用vlog 的方式进行记录,以提升知名度。线下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为纪念馆提供更多的宣传素材,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纪念馆的社会价值。
红色人物纪念馆的建立往往依托于大量的史实,收集资料是整个设计过程的前期基础。人物立足于时代,时代造就英雄,因此,时代背景对于纪念馆整体风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文献调研中,首先应收集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根据人物所处时代提取关键词,应用到下一步的设计立意当中。
红色背景下的人物纪念馆需要通过人物信息从而达到红色文化教育的目的。只有对人物背景做出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贴合红色主题,客观全面地在设计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人物背景的调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对人物属性的调研以及对特殊事件经历的调研。人物属性主要是指人物的基本特征、人生经历与社会影响。特殊事件是人物思想、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入人心的“利器”。人物信息往往复杂繁多,广泛收集后需要进行整理提取,侧重红色文化,确立人物形象,提出人物关键词。
淮安周恩来纪念馆设计的时代背景主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和战争是当时的主题,无数的英雄儿女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为祖国的光明未来奋力拼搏。基于此背景提取出爱国、勇敢、拼搏、奉献这些时代关键词。特殊的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周恩来总理革命思想的培养,为后续人物背景的调研提供了依据。
实地调研是对红色人物纪念馆选址基地的调研,通过与目标直接交流,获得文献研究之外的详细资料,具体方法可整合为观察和测量调研法。实地调研主要分为区位、交通道路、周边环境、内部环境、历史文化等五部分展开,场地的红色文化背景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尤其对于故居类场地更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它是纪念对象在某一阶段真实的生活样貌,在纪念馆的设计过程中从流线到造型都需要与故居紧密契合,因此,故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结构构造等需要重点关注。
通过有计划地与调查对象进行口头访谈,可以了解纪念对象的性格特点、人物关系、生活经历等。这些信息对纪念馆的主题设计、特殊空间和展陈内容等都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访谈获得了更多细节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地红色文化。与其他调研方法相比,访谈更加直接,但也略显主观,因而,对于访谈调查的后续整理和筛选工作要加以重视。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作为屯垦戍边传统教育基地,展陈内容主要以新疆兵团的发展过程为主。在前期筹备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走访了大量当年驻扎边疆的老兵,与他们进行交谈,根据他们口述的历史,将兵团当年的面貌复原,使得当时兵团军垦历史真实地展现在博物馆中。
从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的结果中,发现红色人物纪念馆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后,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了解不同人群对现有红色人物纪念馆的满意程度,对红色人物纪念馆设计的建议等,以便于及时准确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在后期设计中进行规避。
在2012 年陕西省铜川市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计划扩建前,为提高纪念馆设计与建设质量,开展了当地居民问卷调查、照金纪念馆游客问卷调查、符号感知与纪念情感问卷调查等调研活动。问卷调研总结出原来的纪念馆红色旅游氛围不浓、景区配套设施落后、展示手段单调等问题,大部分参观者认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民主革命与中共“苏维埃”区最能描述照金革命,为照金纪念馆扩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4]。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较,计算机辅助调研是较为先进的手段,高精度、高效率地解决调研过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例如,利用无人机,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绘场地;利用CAD、SU 等软件建模分析;通过软件进行线上调查;利用相关人工智能、大数据获取信息数据;利用SPSS 软件处理样本资料和统计分析等,扩大了调研范围,提高了调研效率。
红色人物纪念馆常选址于具有红色历史背景的场地或是纪念人物故居附近,场地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信息都是设计定位的主要参照,也是设计意向的重要来源。意境凭借一定的建筑形象、空间等物质具象体现出来,唤起人们对事物的追忆[5],而意向的作用就成为抽象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因此,在纪念馆设计中应首先明确设计的主题定位,其次将思想内涵形象化,用形似的方法赋予建筑物新的灵魂。纪念馆的造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是奇异的还是平常的,都与所纪念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建筑造型为莲花,呈现出白亮光洁的形象,这与李叔同的佛教背景与高风亮节、纤尘不染的人物特性不谋而合,人物纪念馆的“人物性”由此得以体现(图4)。
图4 李叔同纪念馆
红色人物纪念馆往往具有丰富的空间体验感,简单的物品陈列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空间的营造决定了红色人物纪念馆设计的成功与否。首先,整体空间的营造需要确定展览顺序,人物纪念馆大多按照时间顺序,使陈列物品形成连续的节奏,增强纪念馆的叙事性。其次,应根据人物的红色经历,选取重要事件,进行特殊场景空间设计,让情景再现,突出表现人物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同时,通过空间界面内部不同的材质、色彩、虚实、比例、尺度等多样化处理,并辅以多种展示媒体[6],往往会为参观者带来更好的空间体验。大尺度空间与小尺度空间相结合,再加以灯光辅助,就会达到强化人们视觉感知的目的。如司马辽太郎纪念馆的高潮部分——三层通高的墙面布满书架,被司马辽太郎一生数不清的书籍所填满,步入此处,参观者如同进入了司马辽太郎宽广的知识世界(图5)。建筑师运用大尺度的空间营造,给参观者带来了直观震撼的心理感受。
图5 司马辽太郎纪念馆内部书架[7]
建筑装饰的恰当使用更容易凸显建筑的形象。红色人物纪念馆的整体氛围通常要求庄严、静谧,整体色调应当偏向于素雅、明晰。建筑师为向参观者传达视觉信息,往往会将材料经过特殊的构造处理,使其表现出时间感,从而引发观者的想象[8]。建筑外墙表面材料宜使用具有厚重感的建筑材质,凸显革命年代的红色气势,如:青砖、大理石、花岗岩石等。内部设计中,色调应同样保持庄重,以便于让参观者沉静下来,进行缅怀。一些特殊空间的装饰可以配合展览内容对墙面、地面进行处理,以此加强对环境氛围的烘托。如渡江战役纪念馆(图6)的建筑整体色调沉稳庄重,序厅部分以主题雕塑形式构建出一幅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解放南京的壮阔画卷,用厚重的石质突出整个空间浓厚的红色历史气息。自然材料不仅具有地点上的地域性,也具有精神文化上的地域性[9]。因此,红色人物纪念馆可以选择当地自然材料来突出地域性。
图6 渡江战役纪念馆
场地设计是红色人物纪念馆中表达红色精神与人物形象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场地流线设计,为主体建筑提供场景感,也提升了参观氛围,给参观者留有回味的余地。如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以中轴线为对称分布,开放式的院落空间以此串联,与三面环水的中心岛共同营造了永恒的纪念性氛围(图7)。
图7 周恩来纪念馆
场地设计中的重要的节点不仅给参观者留下了直观的红色印象,同时也丰富了整个纪念场所的功能。从功能上来说,主题广场为纪念性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但也往往会成为拍照打卡的重要节点。
人文精神表达下纪念性场所的景观营造,需要对相应的景观元素进行组合搭配,进而体现出相应的纪念意义与文化[10]。景观小品作为景观设计中一种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可直击参观者的内心深处。雕塑是红色人物纪念馆运用最多的小品形式,通过雕塑的材质和手法,增加视觉冲击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广场入口处的雕塑群,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和悲痛,营造了压抑的空间氛围(图8)。
图8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雕塑群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源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命题。红色人物纪念馆需要扛起红色文化的宣传大旗,以纪念弘扬红色精神、促进红色教育,为祖国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