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依婷 王嘉丽 梁博洋 浙江师范大学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新兴的应用型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基于对人的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一个“小小”的设计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设计心理学课程面向工业设计专业大二学生,属于专业核心课。对于平台的选择,教师可采用多平台联动、穿插教学。每个教学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可以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签到、发布通知、布置作业、发布线上学习任务,在讨论区调动学生发帖、回帖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钉钉视频会议”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通过手机客户端的随机选人、课堂抢答等方式,维持课堂纪律。这样能够使生生、师生之间对课程内容的沟通更加便捷,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本课例是《设计心理学》第一章内容的前两个小节,“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及“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与学生的访谈和互动,从而推进课程学习。
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借用了一个药瓶的设计,道具是从家中随便翻出的一个药瓶,向学生提问:“这个药瓶的设计存在哪些问题?”有学生说每次取药时会控制不好力度,多倒出来,再放回去容易污染其他药品。还有学生说生病的时候力气很小,但要拿起药瓶往外倒才能取出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呈现图1,并据此提出,只要抓住用户的心理,一个小小的工具便能解决看似很困难的问题。
正式课程介绍了一类美观却不容易读出时间的钟表案例,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产品适用于什么样的人群?这是一个好的设计吗?为什么这类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教师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去学习本堂课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引出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是因为设计不仅需要满足人在使用方面的需要,还需要使人们产生多样的情感体验。这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具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多样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到,设计中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学生只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研究方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尽量避免在设计时走入误区,进而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学生还可以发现,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设计需要满足目标人群的心理需求。这个看似简单的观点,却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总结得出,由此,教师呼吁学生向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学习,用自己的努力来推动一个领域,甚至一个时代的进步,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争做有社会使命感的大学生。
第一位重要的人物是赫伯特·A.西蒙,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管理学家。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后,西蒙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移,最终成为美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最早奠定设计心理研究基础,使设计领域的学者和设计师开始关注设计心理学。
第二个重要的人物唐纳德·诺曼。他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计算机工程师、工业设计家,认知科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关注人类社会学、行为学的研究。他是最早提出物品的外观应为用户提供正确操作所需的关键线索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这些关于日用品设计的原则“构成了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和物互相作用方式的心理学”。他有一套非常畅销的丛书——《设计心理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授课平台开展读书打卡活动,并让学生在之后的线上读书分享会中对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观点进行案例分享。
了解了国外的研究发展现状,教师再转回到国内的研究现状上。因为设计心理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江南大学的李彬彬教授在2001 年提出,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相匹配的专题[1]。2004 年,赵江洪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说道,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的学科[2]。2005 年以来,可用性工程和可用性测试的理论和方法随人机界面设计的发展日益普及,20 世纪90 年代末,相继在微软、IBM、联想、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推广开来,国内的学者也逐渐建立相关实验室以展开各类研究。
人的心理就像一个典型的黑箱,“黑箱”(Blackbox)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直接观察到其内部状态的系统。任何心理学研究都不可能直接观测到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仅能凭借主体的外显行为、现象来推测其心理机制,设计心理学也不例外。所以设计心理学的特点就是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间接推测。
课程中,教师让学生分析了自己作为消费者购买口罩时的心理过程,接受外界购买的信息(需求刺激)——听从专家建议出门佩戴口罩(认识问题)——网上搜索或门店询问口罩(查询信息)——是否为N95 口罩或者医用外科口罩,价位如何(评价选择)——付款(购买行为)——佩戴是否舒适,质量有无问题(信息反馈),这也是消费者的整个购买心理过程。只有当用户的需求与卖家(设计师)的卖点相吻合的时候,才会发生购买行为,引申出用户(消费者)黑箱和设计师黑箱是设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这个学科研究的重点。
从个体的心理行为来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分为四部分。第一,基础部分,包括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第二,动力系统,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理念等;第三,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等;第四,心理过程,普通心理学将其划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由此可知,心理过程的发生,是主体认知内、外环境的刺激或信息,在动力系统的驱使下,受个性心理的影响而产生相应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全过程。总而言之,学生应充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潜在需要,并综合其特点和特征来完善设计对实际目的的适宜程度,使用户无论在鉴赏、选择,还是购买和使用设计物时,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或审美体验。
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了一个很有趣的作业,让学生在家观察当下人们使用物品的需求和习惯有哪些,针对这些新的需求和改变,让学生提出一些设计方案。课后,教师收到了一些学生很棒的想法,有的学生发现在家中跟动物相处久了玩具变得没有新意,于是设计了一款可以自主更换头部玩具的逗猫棒;有的学生在家做家务发现洗衣粉倒出的量不好控制,于是对洗衣粉的包装进行了改良;还有的学生发现每次喝水都要打开盖子,于是发明了懒人水杯……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学习进度和任务,学生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学习任务、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可以在线上使用视频功能与大家交流。在居家环境下,学生甚至可以随手拿起家中的物品演示给大家看,这是在线下课堂中无法看到的场景。这一部分也将作为课程考评的重要环节之一。
设计心理学课程以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见面,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为学生搭建了很好的观察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中去看、去感受、去想、去动手操作。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苦于难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而现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中体验每堂课的内容。本案例中有以下几点创新:第一,利用当下教学环境,结合实物案例法开展教学;第二,多平台联动,穿插教学,加强师生、生生之间对课程内容的沟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导学习进度和任务,学生作为主要角色参与学习任务,分享学习成果;第四,构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学生最后的课程考核可以通过线上课堂考勤、线上课堂互动、线上题库和线下学习进度、线下作业实践的方式进行最终考核;第五,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希望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共情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自身及他人的需求,更深刻地体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学以致用,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