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2021-09-29 18:15孙小杰
文教资料 2021年35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大学

孙小杰

摘要: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体现文化内涵与素养,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远大抱负、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使思政育人与大学英语课程有机融合,从根本上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结合课程思政理念,在思政育人视角下探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改革,以期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之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古往今来,立德树人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唐代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第一位的,其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文章从课程思政育人视角着手,以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为依托,对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探索和实践,结合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诉求,努力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要求。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在国内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2004年,何克抗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并倡导混合式学习。他认为:“所谓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统的面对面单向传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线上学习成为学生的必要方式。教育部大力倡导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打造,主要是基于慕课(MOOC)、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安排部分教学时间以实现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破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各类学校因此开启线上教学模式,这既是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改革创新路上的新机遇。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全国高校的在线教学已不再只是应对疫情的权宜之计,而成为日渐成熟的教学改革,网上关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论文也已达到数百篇之多,为网络化时代的高校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总体上来说是一种教学理念,是贯穿各个学科、各门课程的一种教学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挖掘思政元素,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英语是一门人文类课程,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打开了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大门,为其道德观念、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仍存在思辨能力差、意志不坚定等问题,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的影响,甚至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等情况。作为高校教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守好大学英语教育这块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在“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课程设置”部分提出课程设置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课程质量为抓手,对标一流课程建设的要求,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3]

三、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英語能力、国际视野,还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融入思政教育,总的来说就是以语言知识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视角,以语言技能训练为手段,利用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素材中深挖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学习中受到思政熏陶;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好线上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分享优质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思政学习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5单元“TheWaterProblem”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方面探讨思政育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水问题”,Text部分以作者和女儿日常节水的场景描述为切入点,说明了全球水问题的复杂和严峻程度,倡导积极节水,从而为科学家解决水问题争取时间。本单元的话题围绕“水问题”展开,倡导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积极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奠定了基础。以下是具体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文章中表述“水问题”的相关词汇短语,如“conserve”“environment”“resource”“source”等,同时能够正确用英语描述水污染、水浪费、水资源匮乏以及节约用水等信息,完成相关词汇及其用法的积累。

能力目标:能围绕“水问题”展开口语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能就本单元的主题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思考“水问题”是否应被列为未来五十年人类面对的第二大问题。

情感目标:树立坚定的环保理念,提倡珍惜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了解“水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在此方面做出的努力,树立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放眼世界,意识到“水问题”是全球问题,要把个人、国家、人类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以全人类的福祉为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教学过程

教学的开展实际上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工具,实现教学、教育和发展和谐统一的过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同时要充分发挥课堂建设阵地优势,将思政理念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德融课堂,盐溶于汤”,使学生的思想和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1.課前准备——线上自主预习

信息化时代,线上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可利用“智慧树”“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学习平台发布教学资源,这样既能监测学生预习状况,又能实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便捷高效。除了文字,音、视频,图片等各种预习资料外,线上平台还可以发布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和头脑风暴训练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针对课文主题,教师课前在“智慧树平台”上传学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①浏览单元导读;②预习课文单词和音频资料;③观看视频“AreWeRunningoutofCleanWater?”并反馈观后感;④收集一条与“水问题”相关的英文报道,简要阐述所发现的问题。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后,教师在平台上对学生的反馈结果予以点评,将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带到课堂上以探讨解决。

2.课中实践——线下互动学习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任务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语言输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也可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评,增强语言表达水平和评价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可在课文导入、词汇语言运用、篇章结构分析与思维拓展等教学环节融入德育内容,通过素材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英文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中华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和善于提出个人见解,提高思辨能力。

(1)课堂导入。①教师课前整理学生收集的关于“水问题”的相关报道,选取两条有代表性的新闻视频进行展示,切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②基于课前线上发布的视频素材“AreWeRunningoutofCleanWater?”展开小组讨论:“Doyoubelievewaterscarcityistheonlywaterproblem?Arethereanyotherproblems?”在学生的反馈中,挖掘思政元素,如珍惜水资源、全球水问题、环保、可持续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教师予以总结。

(2)词汇学习与语言运用。“水问题”关乎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因此课文中涉及的相关词汇也是重要的思政词汇。将思政元素融入词汇学习,既体现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又能提升词汇学习的厚度。文章出现的核心语言知识点包括“scarcity”“conservation”“contentiousresource”“strategicresource”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用简单的英文给出释义,然后以政府工作报告或时事热点新闻中的句子为例句,引导学生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3)篇章结构分析与思维拓展。对篇章结构和逻辑语义关系的分析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学生泛读文章,总结段落大意,初步理清文章结构,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分析,用思政关键词将文章结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提出问题:“Howcanwesolvethewaterproblem?Whatcanwedoindailylife?”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发言,讲述如何从日常小事上贡献力量,如自身节约用水、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由此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3.课后强化——线上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是英语教学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同时融入思政内容,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有效闭环,实现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教学新格局。基于单元主题,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有关蚂蚁森林的英语介绍,看相关图片,了解中国为解决“水问题”做了哪些努力。此外,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训练,介绍曾经参与或熟悉的与水有关的公益活动,写作内容包括目标、方式、成果、意义等。

(三)教学评价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这往往忽视了学生思想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对思政教育成效的评价却成了亟待探索的关键问题。因此,更新教学评价方式是教师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通过网上学习平台记录学生出勤情况、线上活动参与情况、平时小测成绩等,侧重考查学生的自律能力、课堂参与度、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知识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增加对学生思政表现,如思想道德、生活和学习态度、价值观念等的考查,实时掌握学生动态,不断进行教学反馈和调整,从整体上完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制度。此外,教师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增加与思政主题相关的小组展示活动。学生组内合作完成课件制作,各组台前分享后,教师予以反馈,学生自我评价并进行互评,如此,实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本单元的“水问题”是环保教育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安排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相关公益活动,学生展示内容的同时也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展示的表现以及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宏观上的评价。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高校教师应把课程思政作为一门学问、一种价值、一种信仰,刻苦钻研,把课程变成金课,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知识、有学问、有信仰、有力量的学生。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想实现育人目标,就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服务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3):21-31.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大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