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鹏 张疏韵 王洁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在大思政课的背景下,探究思政育人的机制是大势所趋。基于大思政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探寻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思政教育两支主体力量协同育人的融合机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目标,释放思政育人的巨大合力。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思政课教师
一、协同驱动机制
(一)需求驱动:提高思政教育实效的迫切要求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我国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局面,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要关注思政教育的无形战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思想来源、意见表达、生活交往的重要平台,青年学生的思想领域内也呈现出信念不坚定、功利思想严重以及个人自主意识强烈等突出问题,伴随着课堂教学教材更新的滞后性,思政课引领主流思想的重任艰巨。第二,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互动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各自都承担着思想引领的重任,而由于二者工作属性的不同,工作交集甚少,辅导员更多的是承担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引导以及较多的事务性工作,但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之中考查看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课堂学习状况;思政课教师具备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的是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多局限于课堂理论,对于学生的生活情况、课堂下的思想动态关注较少。第三,学科交叉不足。其他学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够充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仍需加强。基于复杂的现实情况,应当及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建设这一主阵地,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引领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实践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国之大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双一流”建设必须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的核心课程。这就要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力量的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协同起来,深入研究新时代学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需求,实现课堂育人主渠道与日常育人主阵地有效衔接,不仅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推动其入脑入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领青年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环境调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和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重要文件,明确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责,如2004年中共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4号令、2014年2号文件、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3号令、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等,都在强调辅导员进行思政育人的重要性,思政政治理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都肩负着协同育人的重任,两支队伍协同驱动思政育人是时代之需、应有之义。
二、协同发生机制
(一)协同目标上:大思政课新格局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这一理念突破传统思政育人的局限,打开思政育人的新格局。运用好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需要促进各类育人资源的调配和协同配合,为思政课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一是要搭建“主渠道”协同育人平台。高校思政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但辅导员在这个主渠道中的主体性缺失,应充分考虑辅导员的专业背景,构建共同参与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平台,如实践教学联合教研室、案例库等。二是要搭建“主阵地”协同育人平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发挥高校思政课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作用,同时也需要注重利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各种非课堂活动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而目前思政课教师参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有效的平台,应通过搭建“主阵地”协同育人平台,如思政课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等,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如科研协同建设平台、网络协同育人平台、实践育人基地等。
(二)协同主题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双一流”从战略高度上明确了办好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目标,这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与核心要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内容定位上凸显“中国故事”和“中国话语”,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果,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发挥育人一线优势,在“实”“新”上下功夫,以党团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德育工作,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创新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组织协调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握新时代的新思想,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
(三)协同方法上:理论育人,实践导向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要紧抓实践育人这一重要环节,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要想实现思政理论深入人心,必须将理论与实践二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打造“三理贯通、三环相扣”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坚持专题式课堂讲授、开放式小班讨论、多样化主题社会实践,解决思政课教学中政理、学理、事理与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社会实践的不贯通和不衔接问题,进而解决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分离现象,实现理论联系实际。[3]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抛出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学生疑点等问题,结合典型的故事案例进行导入,进行政理阐释,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传递知识进行学理的分析,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再次回归现实,与实际结合进行事理的揭示;辅导员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主题社会实践,二者密切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三、协同运行机制
“三全育人”是新时期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理念,其核心内涵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队伍需要凝聚各个方面的合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育人工作。
(一)多元聚力,全员协同育人
全员育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以及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以及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两个主体力量。推动思政育人工作的协同运行,就需要将两支队伍联合起来,建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辅导员作为集行政工作、思政引领、服务工作于一体的角色,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联络校内多个部门,整合校内资源,实现从学校到学院,从学院到班级以至于个人,实现从领导到老师再到辅导员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放在心中,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发展搭建理论学习平台、个人发展平台,形成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育人网。全员育人能调动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所有老师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育人方法具有互补性,育人内容具有交叉性,帮助学生成长为时代需要的新人。
(二)多维联动,全程协同育人
全程育人要打造育人格局。首先要找到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的共通之处,实现育人工作的联通,实现全过程育人。思政课教师可以对社团活动进行理论指导、就业创业辅导活动,让教师有更多的正常教学之外的课程渠道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平台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让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到辅导员的育人过程,让思政课教师参与到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中,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课程理论内容与热点话题相结合,增添育人工作的实效,将课程内容与趣味内容相结合,结合课程中的人物事迹、专业历史、学科文化等为思政育人提供平台,将职业道德、社会责任、专业素养等思政元素无缝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全过程推进思政课程。
(三)多样结合,全方位协同育人
全方位育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首先,做到校内协同育人。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多角度内涵,思政课教师要循循善诱,尊重教学规律,将抽象枯燥的思政理论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提升课堂的抬头率。辅导员队伍要因势利导,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抓住重要节日节点,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从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内在认同,做到以理服人,引起学生强烈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润物于无声。全方位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小思政课堂与大社会环境的有机结合,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做到线上线下协同育人。将思政教育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关注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学生建立线上通道,两支队伍从情感和认知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
四、协同保障机制
加强两支队伍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的素养。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引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稳定辅导员师资,加强培训研修,着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针对学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复杂问题开展相关实践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政策理论以及专业水平,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定期学习中央相关文献,组织交流与对话;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理论面对面、集体备课辩课、传帮带、红色体验、访问进修等培训研修活动,着重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
(1)建立两支队伍沟通融合机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工作职责相对独立、二者之间缺乏交流,由此,学校需要定期举办交流会,为两支育人队伍提供科研交流以及工作交流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就学生的生活状况与学习状况深入交流,两支队伍互相参与课题交流以创新育人理论,提升两支队伍的科研能力和育人水平。同时选派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到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兼职锻炼,选拔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骨干适当承担思政课专题教学任务,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聚合和协同联动。
(2)建立长效稳定的激励制度。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首先要设置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津贴。拓宽教师发展通道,要把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重要来源,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经历。
(3)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引导思政课教师参与到思政育人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担任班主任、指导实践调研以及各类学生竞赛活动,同时,辅导员也要参与到课堂的实际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之中,最终由学校分管领导、学生、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评,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协同育人工作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工作的实效。
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归根到底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思政育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既需要不断总结育人经验,又要结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既要做到宏观的布局,又要從细微处推动实践,把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入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实现育人在生活中体会、在文化中滋养、在实践中淬炼,凝聚育人的巨大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3]政理学理事理贯通讲授讨论实践衔接[N].中国教育报,2018-11-27.
[4]王结义,汪峰.“三全育人”视域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9-102.
[5]付海军,崔洋洋,康丽滢.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及路径探究[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1-82,108.
[6]胡晓丽.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