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明
甫一到异域的茫然无措,我竟是用“玩儿”化解的。
古人言“慎独”,独处正是我留学生活的起点。
从小,母亲就很注重培养我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她希望未来的我在独处时能够不寂寞。
多年来,旅行和参观展览是我的最爱,出国后也成了我最受用的独处方式。我来到意大利,学习考古学专业,居住在罗马。从罗马机场飞到东西欧各国,常常会有二三十欧元的廉价机票,我不太在乎飞到哪里,只要价格和时间合适,探索一个新的国家和城市就是不错的选择。于是,我常常会购买课程考试当日下午的机票,上午考试,下午就飞。即使偶尔考试成绩不理想,旅行放空几天,也能为我继续复习重考充满电。
记得在《中亚石窟》课程考试的时候,我将简单的行李塞进书包里,就直接走进了考场。我们的考试形式是师生一对一面试,每个科目都当场拿成绩,那次我只得到了23分(满分30)。在意大利,学生有权对考试成绩选择“接受”或是“拒绝”,于是我当场拒绝了这份不理想的成绩单,然后飞奔向20公里外的罗马机场。
我搭乘维兹航空的航班飞向布达佩斯,在那里品尝匈牙利物美价廉的鹅肝、浓汤,爬上多瑙河西岸的城堡山俯瞰整座城市,哥特式的议会大厦在夜空中格外耀眼美食与美景将我从压力中解放出来,让我可以收拾心情,准备再战。
渐渐地,考试之后的旅行,成了我一个认真念书的小目标。张弛有度的日子让我留学生活的曲线像充满活力的心电图一样,富于变化又不失规律。
意大利的总体毕业率约为76%,其中按时毕业的更是只有三分之一,许多同学延期数年才拿到毕业文凭,还有一部分同学,挣扎多年之后,放弃了。这种情况在欧盟各国并不鲜见,德国延毕和未能毕业的甚至更多。中国留学生来到欧洲,面临着比当地学生更为严峻的学业挑战。
我的硕士课程列表中有这样三门课:《高等埃及学》《科普特文明》《伊斯兰考古(埃及阿尤布王朝及马穆鲁克王朝方向)》。它们都是硕士期间比较重要的课程,需要复习的内容十分庞杂。我将这三门内容相关的课程安排在了同一个学期,长长的参考书单仿佛超市的购物小票,许多的知识读过便忘得一干二净。即使这样,埃及地区那些惊人的古代建筑、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仍是让我心向往之。结课之后,我没有急于注册考试,而是直接跑去了埃及考察。
丹达拉神庙
开罗埃及博物馆
从寻找埃及不同阶段与形制的金字塔,观看中部河谷地区的壁画,游览西部沙漠绿洲和尼罗河谷琳琅满目的神庙,到考察罗马统治时期的墓葬和棺材,游走在开罗老城里欣赏马穆鲁克苏丹们留下的顶级伊斯兰建筑杰作,最后探访科普特遗民社区和科普特正教会,一个月的埃及之旅,可以说是带着问题前往,载着敬意与真理而归。
法老木乃伊
渐渐地,考试之后的旅行,成了我一个认真念书的小目标。
黑白沙漠的夜空
苏菲舞——胡旋舞
一只认真看展的猫
先知穆罕默德曾有一条圣训曰:“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考试结束后,我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调研报告,当时自信的我甚至在想:这何异于“学问虽远在埃及,亦当求之”呢?
记得刚上大学时,一位学长就忠告过我:“尽量别待在宿舍,有什么事情都尽量到宿舍以外的地方去做。”多年前的记忆已经十分模糊,那位学长具体是谁我也记不清了,但这番箴言犹在耳畔。
留学后,这句箴言让我将“宿舍”的概念基本简化成了“床铺”,只有在睡觉的时间才回去。同时,我将“书房”安排在了罗马国家图书馆,将“活动室”放在了整个罗马城。每天自习就蹬上自行车到家不远处的“国图”,闲暇时间就交代给城中的那些有趣之处。
罗马这座2700多年的城市足够让一个年轻的学生打发闲暇的时光了,它的食物、建筑、展览无不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打磨和沉淀。我学习考古,少不了观察城市中的古迹,这里不仅有名满天下的斗兽场,还有寂静的罗马古道、城墙,城市中那些零散分布的壁画、浮雕、马赛克和大理石塑像都能让我的闲暇时光变得充盈而有趣。
我的一些同学也是如此,一位在罗马学艺术的同学,每到周末就喜欢各处写生,在罗马古道的田野画麦浪夕阳,在潘菲利美术馆画金碧辉煌的回廊,在古罗马废墟里画奥古斯都留下的断壁残垣还有一位学经济学专业的男生,雅好古玩,罗马大大小小的旧货和古董店都被他探索个遍,他淘来许许多多物美价廉的古董,将自己的房间装饰得十分考究。
走出家门也不一定是去旅游,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爱好找到一个在住宅以外活动的方式——像意大利人一样拎着啤酒和朋友们去广场上社交,每人每晚只喝一瓶,从来不会有酒桌文化的绑架;或者寻找一些有意思的图书馆,欧洲许多的图书馆都已沿用数百年,说不定哪个自习的大木桌子就是哪位古代诗人用过的呢!
責任编辑:马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