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概述

2021-09-28 09:14张东伟
甘肃农业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摘要: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编研的《甘肃农业改革开放研究报告》是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系列的2021年度成果。该书以甘肃农业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包含总报告和“改革篇”“开放篇”“特色篇”3个专篇,共18篇研究报告。全书回溯了甘肃省农业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系统研究了深化农村改革与扩大农业开放的全局性、关键性重大问题,提出了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是对这部著作主要研究成果的概括介绍。

关键词:农业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1)09-0077-07

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1.09.015

Effects of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 on yield andQuality Rate of

Potato in Upland Mountain

GUO Minjiang,LUO Zhaoxia, Lü Tai, WANG Peng, DOU Junhuan, GUO Tianshun,XIE Weiqing,LI Fangdi, QI Xiaodong

(Tianshui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shui Gansu 741000, China)

Abstract:Field experiments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otassium application rate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potato.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potato were all improv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potassium fertilizer,the commodity rate, yield, dry matter, starch of K2O 240 kg/hm2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but there was a downturn in reducing sugar, Vc and protein content. The commodity rate and yield of potato were respectively 80.56% and 24 910.71 kg/hm2, it was increased by 49.07% and 25.87%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without fertilization(CK), it was increased by 28.61% and 17.67% compared to nitrogen and phosphate treatment. The dry matter, starch, reducing sugar,Vc and protein content were respectively 229.7 g/kg,173.6 g/kg, 3.6 g/kg, 211.1 mg/kg and 22.0 g/kg, it was increased by 18.34%, 18.18%, 16.13%, 11.58% and 16.40% compared to CK, it was increased by 9.75%, 14.14%, 9.09%, 8.09% and 11.68% compared to nitrogen and phosphate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yield and quality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amount of potassium fertilizer for potato cultiv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was K2O 240 kg/hm2.

Key words:Potassium fertilizer;Application level;Potato;Yield Quality;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发展取得了舉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转 变[1 - 7 ]。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的甘肃省,农业农村的改革开放与全国同步推进,经过40多年的不懈奋斗,彻底改变了“苦甲天下”的旧貌,开启了陇原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回望甘肃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历程与成就,客观分析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形势,厘清新时期全省农业发展思路,对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改革开放、加快陇原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的成就

肇始于1978年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的大幕,全省从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入手,坚持不懈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全省农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城镇化发展持续推进,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陇原乡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农”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从时代背景、改革目标和内容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甘肃省农业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1978年至20世纪末,实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的历史夙愿;从21世纪初到2010年前后,初步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型;2010年前后至今,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8 ]。

在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后,甘肃省积极谋划农业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在总结继承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戈壁农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甘肃省情农情的特征与趋势,提出了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总构想,通过深入挖掘高寒干旱特色农业所蕴藏的“绿色有机”特质,培育“甘味”农产品,将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全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扩大甘肃农产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认知度、提升甘肃区域农业品牌在全国知名度的重要举措。由此,甘肃“三农”工作进入全新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内陆省份的甘肃在农业对外开放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全省农业领域的双向开放不断加深,为农业企业外向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甘肃涉农企业借势而为,以牛、羊、菜、果、薯、药及现代种业等地方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有效释放国际贸易合作潜力,促进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紧密联系。涉外农业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非农业企业转型参与农业投资为新趋势,以“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和欧洲国家为投资的重点区域,投资主营业务以生产为主,并逐步向储藏、加工及物流等多业务类别发展。2019年,甘肃省农产品出口已涵盖全球6大洲共计85个国家和地区,“兰州百合”“定西马铃薯”“平凉金果”等陇货精品源源不断地迈出国门、享誉世界。

2   甘肃省深化农业改革开放的条件和机遇

2.1   独特的自然条件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资源禀赋的区域特征鲜明。土地资源丰富且水土洁净度高、病虫害发生少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对较长,营养积累多,品质优良。同时,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饲草料资源丰富,广袤的草原、沙漠、戈壁和崇山峻岭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隔离屏障,为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9 ]。

2.2   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政策机遇看,中央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出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速推动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聚集,甘肃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将进一步释放,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正加速在甘肃省落地布局。同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层面,都必将出台一系列产业利好政策。从规模产量看,“三变”改革有序开展,农业结构深度调整,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大幅提升,必将进一步提高甘肃农业的竞争力,拓宽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从技术创新看,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特色产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特色产业交互联动,水肥一体化、农业信息化、全程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和新装备的全面推广,为优势特色产业增产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农产品单位产能将得到较大提升。

2.3   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一是探索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打造“甘味”品牌标识的新发展道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形成“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优势产业,培育出陇原特色农产品,农业结构正在深刻调整,种养结构逐步优化,为发展绿色、高效的循环农业奠定了基础。三是大力构建农业体系,已经形成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特别是在草食畜、中药材、休闲农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产业发展态势强劲,规模效益不断增加。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呈现了区域分工明显优布局、基地集中连片成规模、合作社龙头紧密联结强带动、技术装备集成升效率、市场品牌共建保销售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10 ]。

2.4   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内外市场对天然有机、特色化、多样化优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为甘肃省“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等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甘肃在短缺经济时代以“干旱高寒”为特征的发展数量型农业的“劣势”正悄然转变成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的优势,“甘味”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市场认可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的快速发展,全国统一市场正在形成,这对甘肃省马铃薯、小杂粮、高原夏菜、中药材、牛羊肉等依靠特殊资源产出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在更大的市场空间流通提供了新的機遇[11 ]。与此同时,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甘肃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下也逐步恢复了昔日的活力,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进一步拓宽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渠道。

3   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面临的挑战

在总结分析甘肃农业改革开放成就和美好前景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全省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更加凸显,农业领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3.1   农产品市场变数增加, 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是社会稳定的定心丸。其中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保供稳价”的目标。但是,应当充分认识到粮食这一商品的“刚需”特性,少量或者局部的供应缺口会被市场信号放大,进而引发消费者抢购与商家惜售囤货的叠加,造成社会恐慌乃至混乱。特别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型时期,国际农产品贸易受到政治、外交、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干扰,加上气象灾害、疫情等“黑天鹅”事件的冲击,粮食生产系统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粮食安全形势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甘肃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较低水平,购买力较低,外向依赖型的粮食安全格局具有多变性和脆弱性。如遭遇重大灾害和疫情暴发等异常事件,粮食市场波动、粮价高位运行、非常时期物流运输不畅等因素叠加,都将增加粮食安全供给的压力和风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饮食结构改善,粮食消费多元化趋势明显,结构性矛盾加剧;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业劳动力资源等约束趋紧,都给甘肃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考验。

3.2   结构性改革有待突破, 现代农业体系仍需健全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甘肃省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取得不俗成效,但整体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一是农业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不高,粗放经营占主导地位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小农户分散经营居多,种植养殖规模普遍较小,阻碍着机械化生产的推广普及。二是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还未形成。甘肃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具有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优势、处于“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和绿色农产品品质品牌优势等,但这些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尽管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种类多、品质优,但大多数产品生产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够强,通过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狠抓合作社规范提升,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但普遍存在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和利益联结不紧密的问题。四是投入力度不足,各级政府加大了产业扶贫投入,但与产业发展壮大需求相比力度仍然不足,普遍存在资金投入来源渠道单一,经营主体投资能力弱、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

3.3   二元性结构难以化解, 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存在巨大落差,被诟病多年的“二元结构”仍未有效消除[12 ]。一方面,与东部地区的发展相比,甘肃省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多数县(市、区)城镇化率较低、质量不高、结构不完善,城镇结构表现为“头重、脚轻、腰杆细”的状态,城镇体系和布局不合理,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之间存在明显断层。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条件普遍落后于城市,偏远农村的空心化、边缘化情形更加突出。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全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城乡分离和行政区划分割的体制机制制约着资源要素流动与有效配置,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任务艰巨繁重。

3.4   国内外贸易环境剧变, 对外开放不确定性陡增

自2019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逆流挑战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全球经济形势和发展格局剧变,各类风险凸显乃至叠加,加上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类矛盾和问题交织,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不确定性陡增,这些变化必然对甘肃省农业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造成较大冲击,须科学而谨慎地加以应对。在此情势下,甘肃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农产品出口仍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受到农产品出口企业少、出口渠道单一、外贸人才缺乏、宣传效果欠佳等突出问题的制约,开放发展的道路仍将崎岖不平,除了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前景依然向好,畜产品在未来一段时间有较大提升空间外,绝大部分“甘味”“陇货”农产品仍将以国内市场为主。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打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仍将是保持甘肃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不二选择。

3.5   制度创新支撑力不足,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更新

当前,甘肃省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重要窗口期,农业持续保持着强劲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提质增效动能,进入了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新阶段,但是一些宏观思维和管理观念明显滞后,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全省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基础性、长期性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农地制度方面,各地通过开展耕地确权登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促进了耕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但流转机制不完善、流转面积不广,难以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扩张。同时,与此相关联的金融、保险等发育不良,尚不足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农业科技支撑方面,虽然全省具备了农业科研的基础性条件,拥有一定的科研推广队伍,研发出了一批科研成果,但科研供给侧结构不优,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研发与生产脱节,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人员的创新及服务热情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4   甘肃省深化农业改革开放展望

4.1   完善粮食产业保护政策,全力保障食物有效供给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古往今来,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底线,建立粮食生产保护机制。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立足本省粮食生产实际,严格落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加强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管理,严格落实“占补平衡”政策,保持耕地面积的动态平衡。克服寒旱生态环境对粮食增产的制约,制订耕地保有量红线预警机制,有计划地推进荒地开发,加大戈壁农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研发推广力度,抓好闲置、荒芜宅基地复垦试点等工作,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恢复并保持耕地地力。二是通过持续投入优良品种培育,推广智能农机技术,升级机械装备,实现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结合,大幅度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发挥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病虫害监测预警方面的作用,有效降低粮食产区的成灾率和损失率。三是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科学种粮的积极性,特別是加大对种粮大户、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收益,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以开放性思维,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甘肃省粮食结构性矛盾,化解地区性粮食生产短缺及粮食生产资源约束趋紧问题,确保食物充分供给和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

4.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甘肃省仍然要倡导“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惠农”,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之路,推进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坚持“五区一带”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最佳适生区,打造一批产业大县、加工强县和产业园区,实行因地制宜的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特色产业向优势区聚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跨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规模扩张真正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制高点,实现增产增收目标。二是围绕新“三品一标”,努力打造区域优势特色品牌,扩大甘肃名牌产品的影响力。通过抓好品种、品质和品牌,加强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甘肃农产品竞争力。特别要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新优特品种选育,建立健全育繁推一体化良繁体系,充分利用多样性自然资源禀赋,科学划定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最佳适生区,保持产品独特品质、独特风味和独特功能。要实施“甘味”品牌战略,建立“甘味”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评价体系、营养品质风味评价体系、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和可追溯体系。三是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坚持“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在深度节水、极限节水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推行阶梯水价,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促进节水高效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要大力推广全膜覆盖、软体水窖和集雨节灌等高效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旱作农业区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构建与水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4.3   补齐基础设施服务短板, 切实加快城乡融合进程

针对甘肃省城乡融合发展进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短板,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要统筹规划建设全省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区,着力打造以兰西城市群、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增长极,以外延扩容推动兰州城市空间能级拓展,加快升级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带,积极培育陇东陇南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不断优化县域功能和县域内部空间结构,增强县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优化县域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县域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债券融资对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做好“小县城”这篇“大文章”。抓紧补上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把促进城乡公共设施联动发展摆到突出位置,推进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要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发挥县城和小城镇“码头”的汇聚作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利用社会资本和县域治理创新机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规范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加快培育提升一批具有特殊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小镇”,加强地方特色、产业特质、生态特征、生活特色“四特”小城镇建设,包括以新兴产业(金融、创业等服务业和轻工业等)、旅游产业或“旅游+文化”、“旅游+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产业的特色小城镇,通过走“小城镇大战略”的路子,让农民就近、就地城市化。四是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通过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行政区划管理改革,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快陇原城乡融合步伐。

4.4   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 统筹促进农业开放发展

甘肃应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树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重点合作内容,深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等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打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新型农业国际合作关系。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文化与认知差异、管理与协调系统差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地区政治动荡、社会不稳定等因素给甘肃省开展农业合作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当然,甘肃省农业企业存在参与国际化的时间短、理念不新、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外投资和贸易环境的巨大变化也对全省农业的开放发展提出了新挑战。甘肃省要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展现“甘肃风情”,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培植农业新兴产业,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符合“一带一路”消费特点和要求的品牌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要立足甘肃省中西部干旱农业区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蔬菜等领域合作,东南部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国家开展果品、药材、特色农产品贸易发展态势良好的有利条件,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动植物检验检疫、税收、保险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加强人才交流和信息互通,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帮助“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营养健康保障能力,并加强在动植物疫情联防联控、农业科技示范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4.5   创新制度释放政策红利, 全面推进陇原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制度先行。“十三五”期间乡村振兴战略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未来仍然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是进一步促进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制度改革,促进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有机结合,促进城乡资本互流互通。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在充分保证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流动增加农民的财产收入来源。创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二是进一步改革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甘肃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在资金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财政支农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高标准农田、培育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在金融保障方面,引导社會资本参与特色农业发展贷款和农产品收购贷款。充分发挥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基金的投融资功能,对农业龙头企业给予股权融资支持,增强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能力。在风险防范方面,健全完善中央补贴品种保大宗、省级补贴品种保特色、市县补贴品种做补充的风险保障体系。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广新型保险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三是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第一动力的理念,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良种选育、农业机械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延伸产业链条等,分阶段推出农业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推进就地转化应用,为全省农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在技术研发方面,要加快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胆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农业企业,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积极研发农业成套技术。在技术推广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另一方面走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的路子,全面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人才资源方面,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褒奖对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双创”平台,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乡贤能人、种养大户等各类人才到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创新创业。加大生产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两类高素质农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在社会化服务方面,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覆盖种养、加工、销售、科技、信贷等各环节多元化的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  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

[2] 王   丰.  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J].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17-23.

[3] 李   周.  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 马晓河,刘振中,钟   钰.  农村改革40年: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事件[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3):2-15.

[5] 宋洪远.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31(1):3-11.

[6] 韩长赋.  四十年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经验[N].  人民日報,2019-01-17(10).

[7] 魏后凯,刘长全.  中国农村改革的基本脉络、经验与展望[J].  中国农村经济,2019(2):2-18.

[8] 甘肃省统计局.  甘肃发展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9] 魏胜文,乔德华,张东伟.  甘肃农业绿色发展研究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0] 魏胜文,乔德华,张东伟.  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1] 白贺兰,张   继,张东伟,等.  甘肃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19(12):61-66.

[12] 张东伟.  新时代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探析[J].  甘肃农业科技,2017(12):99-102.

(本文责编:陈   伟)

收稿日期:2021 - 08 - 31

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YB-016);甘肃省科技计划软科学专项(20CX9ZA093)。

作者简介:张东伟(1967 — ),男,甘肃白银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GIS应用研究。联系电话:(0931)7634806。Email:zdw@gsagr.ac.cn。

猜你喜欢
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席晓辉作品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