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四汉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与本刊编辑部合作,2021年每期推出辽宁地方党史专稿,帮助广大读者重温辽宁记忆,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开拓前进的力量,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途上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时期,辽宁工业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其间,以国家156项重点工程在辽宁的24项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形成了辽宁地区的第一次创业高潮。一批在共和国工业史上起主导和重要作用的企业在辽宁大地上构建起来,使辽宁成为以冶金、煤炭、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
24项工程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2年、1953年5月、1954年10月陆续商定了苏联帮助中国恢复与建设的162个重点企业(项目)。到1954年年底,确定为156个建设项目,这也是“一五”计划中提出的建设重点。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经过项目增减拆并,最后实际实施的为150项。但由于156项已写进了“一五”计划并先行公布了,为了方便,后来还是习惯地称苏联援建的重点建设项目为156项。
为了发挥辽宁的工业优势,“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对辽宁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因此,安排在辽宁并实际实施的项目有24项,占实际实施项目总数的16%。这24个项目,国家计划安排投资45.9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0.75亿元,“一五”时期完成投资35.42亿元。辽宁是这三项投资最多的省份,占150项工程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2.7%、25.9%、33.0%。24个项目中,有煤炭工业8项,即抚顺西露天矿、抚顺东露天矿、抚顺胜利矿、抚顺老虎台矿、抚顺龙凤矿、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平安立井(新平安矿、五龙矿)、阜新新邱一号立井(兴隆煤矿);钢铁工业2项,即鞍山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电力工业3项,即阜新热电站(阜新发电厂)、抚顺电站(抚顺发电厂)、大连热电站(大连第二发电厂);有色金属2项,即抚顺铝厂(一、二期)、杨家杖子钼矿;机械工业4项,即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石油工业1项,即抚顺第二制油厂(抚顺石油二厂);军事工业4项,即国营112厂(松陵机械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国营410厂(黎明机械厂)、国营111厂(新光机械厂)、国营431厂(渤海造船厂)。
24项工程建设情况
早在1950年,24个项目就列入国家工业建设计划。“一五”计划之前,国家安排在辽宁的重点项目有鞍山钢铁公司、阜新海州露天矿、抚顺铝厂、阜新热电站、沈阳风动工具厂、阜新平安立井、抚顺电站的改扩建和新建,这些都是国家当时急需发展的重工业项目,均在1953年前开工。其中,最早开工的项目是阜新海州露天矿,1950年8月,其筹建和设计全面铺开,1951年1月1日正式开始施工。
“一五”计划时期,又有13个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到“一五”期末,有14个项目完成建设并投产,其他开工项目也有部分建成并投产。“一五”计划后,有2个项目开工建设,8个项目继续推进,按照中苏两国签订的协定和苏联设计的内容,到1960年12月,24个项目建设全部完成。
8项煤炭工程实际完成投资共7.47亿元、“一五”时期完成投资5.24亿元,位居全国首位。续建项目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平安立井在“一五”计划前开工,除抚顺龙凤矿在1958年开工外,其余均在“一五”期间开工。到1960年,全部工程竣工,全省煤炭新增年生产能力1070万吨(采煤810万吨、洗煤260万吨),基本形成了以抚顺、阜新为中心的煤炭生产基地。海州露天礦电镐作业场面先后成为1954年B2邮票和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图案,北京世纪坛300米甬道石壁1953年处刻有海州露天矿诞生日。
2项钢铁工业项目均为改建项目。其中,鞍山钢铁公司于1952年开始建设由苏联引进技术装备的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和七号高炉“三大工程”,并于1953年12月全部竣工并投入生产。“三大工程”建设创造了新中国建设史上的奇迹,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鞍钢一直是国家建设的重点,到1960年工程全部竣工时总投资达26.85亿元,占同期全国钢铁工业总投资的47.4%。1960年3月,毛泽东把鞍钢“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称之为“鞍钢宪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溪钢铁公司改建工程1953年开工,1957年竣工。到1960年,鞍钢新增生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本钢新增生铁110万吨年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了以鞍钢为中心的钢铁生产基地。
4项机械工业项目中,沈阳第一机床厂为在老厂(沈阳第一机器厂)基础上新建,其余3个为改建项目。其中,沈阳风动工具厂在“一五”计划前开工。4项工程竣工后,形成了车床4000台、风动工具2万台/554吨、电缆3万吨、机床4497台/1.6万吨的年生产能力;沈阳第一机床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车床制造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专业生产厂。
电力工业方面的3个项目都是火电扩建项目,阜新发电厂、抚顺发电厂在“一五”计划前开工。1952年9月25日,由于阜新发电厂提前完成1号机组和1号锅炉安装工程,毛泽东给阜新发电厂全体职工发来了嘉勉电。到1958年,三项工程全部竣工,总装机达到32.5万千瓦(阜新发电厂和抚顺发电厂各15万千瓦,大连第二发电厂2.5万千瓦),大大缓解了辽宁地区用电紧张状况。
有色金属工业2个项目为抚顺铝厂改建工程(一、二期)和杨家杖子钼矿新建工程。前者1952年开工,1957年竣工,形成年产铝锭3.9万吨、镁1200吨的生产能力;后者1956年开工,1958年竣工,形成年产钼精矿4700吨的生产能力。抚顺铝厂1954年10月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批铝锭,结束了中国没有铝的工业历史。
抚顺石油二厂改建工程于1956年开工,1959年9月部分工程竣工,另外部分工程因苏联撕毁合同而被迫停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为加强国防建设,国家把军事工业当成重中之重,安排在辽宁的4项军工项目中的112厂、410厂更是其中的重点。两厂均于“一五”时期建设并基本完工,实际完成投资、“一五”时期完成投资合计为3.98亿元和3.75亿元,分别占同期全国航空工业(12项工程)两项投资总额的43.3%和44.0%。1956年7月,112厂完成第一架歼-5飞机总装,并于7月首飞,随后获批准批量生产。111厂的改建为2项航天工程之一,改建的同时承担着修理航空发动机的重任,并包建、援建了四川、贵州、湖北、吉林、山西等地大中型军工厂。
24项工程建成后发展简况
24项工程建成后特别是在苏联撕毁协议、停止援助后,基本上都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仿制学习走上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在改革开放前多数是国家重点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少数因地质条件等原因或关闭或转产;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有的在创新中续写辉煌,有的历经嬗变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有的经不住市场的冲击而黯然消失。
在“一五”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鞍山钢铁公司经过几年的奋斗,到1966年建成钢、铁生产能力双五百万吨的大型联合企业,1982年形成生产能力“双七百”。改革开放后,鞍钢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完成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任务,使企业“旧貌换新颜”,重组后鞍钢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钢轨、船板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产钒企业和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和重要的钛白粉生产基地。本溪钢铁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和扩建。1980年,生铁产量第一次突破300万吨。至2020年,经改制、重组的本钢集团有限公司粗钢产能达到2000万吨,是我国重要的板材生产基地。2021年8月20日,鞍钢重组本钢大会在辽宁省鞍山市召开,宣告了两家各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企业合二为一,我国北方最大钢铁“航母”启航。
机械制造行业的4项重点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成后,成为辽宁机械制造基地的支柱。其中沈阳第一机床厂在工程竣工投产后,其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产品水平长期居全国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机床行业的领军企业。沈阳第二机床厂工程完工后,在仿制苏制钻、镗床的同时,即开始自行设计、试制各种钻、镗床变形产品及专门化和专用机床,长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95年12月,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等重组成立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12月,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正式重组沈阳机床集团,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机床企业。沈阳风动工具厂改扩建工程投产后,从1957年开始独立设计,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的摇篮”。改革开放后,相继设计投产了新型凿岩机、液压掘进钻车等。1997年改制重组,2003年与外商合资合作,2007年将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外商。沈阳电缆厂改扩建工程完工后至1986年,其工业总产值和上缴利润长期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1998年12月改制重组后,经历停产整顿、下岗分流、分立重组、破产倒闭等过程,2009年12月全面停产。
煤炭、有色金属、石油等资源性行业中重点工程在经历辉煌之后,60多年来,有的虽然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但在资源逐渐枯竭及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多数关闭破产或转型。阜新海州露天矿在2005年资源枯竭破产后,开始建设国家矿山公园,并于2009年7月正式开园;抚顺西露天矿也建立了抚顺煤矿博物馆并于2011年12月开馆,于2019年开始由采转治;阜新新平安矿、阜新兴隆煤矿、抚顺龙凤矿工程完工后一直生产至关闭破产;抚顺东露天矿、胜利矿在建成后,先后于1965年、1979年因各种原因停产闭坑,设备和人员外调。抚顺老虎台矿至今仍在开采中,但处于限采状态。2000年前后,杨家杖子钼矿随杨家杖子矿务局关闭破产。抚顺铝厂改扩建工程完工后,“二五”计划期间实施了三、四期扩建工程,改革开放后进行了环保改造,2015年陆续停产电解铝生产线,原铝生产从此成为历史。2019年12月,新建炭素项目投产运行,实现转型升级。抚顺石油二厂扩建工程部分完工工程因页岩资源供应不足于1962年被迫停产。此后,工厂由生产页岩原油转向加工大庆原油。
电力工业中,3个发电厂在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后,又陆续进行了多次改扩建,装机容量增加。其中,阜新发电厂到2020年总装机容量达110万千瓦,年发电38.01亿千瓦时,是东北电网主力调峰电厂;抚顺发电厂在1996年、2002年先后扩建了2台供热机组,2011年受地质灾害影响停运。大连第二发电厂到1985年年底装机容量增至10万千瓦、供汽能力500吨/时,几年后成为大连化学工业公司所属热电厂。
军事工业中,以4项重点工程为基础的军工企业,自工程完工后,特别是在苏联撕毁合同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壮大自己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走过了一条由修理到仿制,从仿制到改进改型,直到自行设计制造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这些企业从单一军品生产发展到军品民品结合生产,并在新世纪前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了改制,成长为我国国防建设重点企业。
24项工程建设成就
以24个项目为重点,辽宁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间特别是在“一五”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辽宁广大工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建设的大潮之中,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使辽宁成为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确立了辽宁工业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成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发挥辽宁的工业优势,与24项工程相配套,国家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丹东等地还安排了625个省市重点项目。到1960年,辽宁基本建成以冶金、煤炭、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建材等为主体的重工业基地和以飞机、船舶制造为主体的军事工业基地。鞍钢建成新中国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阜新海州露天矿建成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沈阳第一机床厂结束了中国制造机床“一穷二白”的历史,抚顺铝厂成为我国各地大型铝、镁、硅、钛工业的母厂和摇篮,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一项又一项“全国第一”,使辽宁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和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
培养了一支工业生产建设的骨干队伍。到1957年年末,辽宁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达250.4万人,比1952年末增加113.8万人。面对重点工程中的先进技术,广大工人、群众刻苦钻研,虚心求教,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掌握先进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又带动了一大批工人的成长。技术人员通过实践的磨炼,不断成熟起来,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施工方法,如快速炼钢法、先进切削法、采煤正规循环作业、混凝土巷道预制装配法等。这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推广后,一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随之成长起来。“一五”期间,辽宁工业基地实现了毛泽东1950年3月3日在东北高级干部会上提出的要求:“东北是全国的工业基地,希望你们搞好这个工业基地,给全国出机器,给国家出专家。”
形成了“海纳百川、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开拓创新”的“一次创业”精神。面对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起点低、知识不足、技术力量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辽宁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天下英才”聚集成浩浩荡荡的建设大军。他们在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融为一体,像海绵一样汲取、钻研各种知识和技术,快速掌握了一些先进技术,一大批人才后来都成长为我国各方面的技术专家。他们顶高温、战严寒,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出色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他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辽宁大地上掀起了创造生产新纪录的运动,使工程建设进度不断加快。他们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描绘了辽宁工业史上灿烂的画卷。他们出劳模、学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建成了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和军事工业基地,书写了举世瞩目的篇章。
辽宁24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历程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对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發扬“一次创业”精神,才能推动“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原字号”产业链高端化、“新字号”发展壮大,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