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烨
(首创钜大有限公司,北京 100022)
街区型商业因其具有交通便利、布局合理、消费体验舒适的特点,逐渐成为近年来商业地产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1]。夜晚是消费活动频繁发生的时段,良好的夜间商业氛围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而灯光对于这一氛围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3]。如何对照明效果进行有效的管控,以营造出最佳的夜间商业氛围,成为摆在项目建设者面前的难题。
本文根据十余个街区型商业项目的实地调研成果和建设管控经验,总结归纳照明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有针对性、切实有效的管控方案,有效地提升了项目照明品质。
顾客的室外街及主要购物通道客用走廊照度不足,严重影响购物体验。
街区型商业为半室外街区,《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中并未直接给出此类型业态客用走廊的照度值,但可参考上述标准中“高档走廊”的照度标准100 lx[4]。图1(a)中测试点位于走廊中轴线的两灯之间地面(如图中红点所示),照度仅为19 lx,远低于上述标准。
室外街照度值可参考《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 45—2015)中“商业步行街”路面平均照度15 lx[5]。图1(b)中测试点位于距离庭院灯1 m的地面(如图中红点所示),照度仅为6 lx,亦远低于上述标准。
图1 客用走廊和室外街某点照度测量结果Fig.1 A point illuminance measurement result in shopping corridor and outdoor street
相邻位置的灯具色温差异过大,两者放置于同一区域,显得极为不协调。如图2左图中连廊灯具色温为7 500 K,而客用走廊灯具色温为4 000 K。图2右图中后勤走廊灯具色温为6 000 K,而商铺灯具色温为3 000 K。
图2 同一区域灯具色温差异明显Fig.2 Obvious differences of colour temperature in the same area
施工单位采购的灯具规格与设计图纸不符,“以次充好”,影响灯光呈现效果。如图3中塔楼上设置的射灯,由于灯具光通量不足,导致未能实现预期的灯光效果。
图3 塔楼照明实景与效果图对比Fig.3 Comparison between realistic picture and rendering picture of lighting in tower building
不同照明专项单位设计的灯具位置冲突,如图4中景观庭院灯和泛光壁灯的位置重叠,不仅造成内街灯光分布不均匀,也影响建筑立面的美观。
图4 景观庭院灯与泛光壁灯位置重叠Fig.4 Positon overlapping between landscape garden lamp and floodlighting wall lamp
一种情况是不同照明专业设计的灯具风格不统一。如图5左图中的内街立面,景观和泛光均设计有壁灯,一种是现代风格,一种是欧式风格,装在相邻立柱上,风格迥异非常不协调。另一种情况是灯具风格与建筑风格的不统一。图5右图中项目是现代风格建筑,却设计了中式壁灯,显得格格不入。
图5 灯具风格不统一Fig.5 Incompatibility style in different type lamps or between lamps and buildings
施工过程中未能将原设计图纸中的灯具尽数安装,以致某些建筑节点照明效果不尽人意。像图6中的主入口,原设计在入口庭院灯上方设置投光灯,打亮LOGO墙,但由于工期紧赶开业,没有安装,未实现预期照明效果,使主入口失去了对客流的引导作用。
图6 主入口立面照明实景与效果图对比Fig.6 Comparison between realistic picture and rendering picture of elevation lighting in main entrance
设计方对建筑的某些区域遗漏照明设计,致使立面存在明显暗区,影响照明效果,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闷顶和老虎窗处。如图7所示主入口,在塔楼闷顶未设置灯具。
图7 主入口老虎窗未设置灯具Fig.7 Uninstalled lamp in dormer windows of main entrance
通过对上述七类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1#~3#问题属于技术问题范畴,4#~7#问题属于管理问题范畴。对于技术问题,可通过“进行照明模拟”和“提供选型模板”来解决;而管理问题,则可通过“开展照明合图”和“增加现场服务”来解决。在项目开业前后,再进行现场照明效果测量,及时归纳总结,进行技术迭代,确保管控方案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在设计管控过程中经常会有这种经历,就是照明方案图效果都很“绚丽”,但施工完成后呈现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就像是“卖家秀”和“买家秀”。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方案图是用专业的效果图软件渲染出来的,并未体现灯光的实际效果。而施工图则是设计师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布置灯具,例如“利用系数法”和“单位容量计算法”[6]。前者在灯具均匀布置、墙和顶棚反射系数较高、空间无大型设备遮挡的室内照明准确率较高;后者多用于方案和初设阶段,且存在较大误差。街区型商业项目的客用走廊为半室外区域,一侧为室外,另一侧为橱窗,反射系数低;且灯具位置受吊顶造型影响,并非均匀布置。而室外街为受走廊精装灯、泛光壁灯(或地埋灯)和景观庭院灯等多种灯具共同影响的室外区域。显而易见,上述两种方法并不适用于街区型商业的照度计算。
为提高照度计算的准确性,实现“所见即所得”,则需要引入专业的照明计算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选,最终选定DIALux软件。它是业界公认最为优秀的专业照明设计软件之一,支持全球各主流照明厂家的灯具插件,具有计算性能强大、计算结果准确、效果浏览直观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室内外的照明设计[7-12]。
图8为某项目室外街标准段DIALux模拟的“伪色图”和计算结果。“伪色图”是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照度值的图像[13],从计算结果可知整个街面平均照度为25 lx。庭院灯周围照度要略好一点,两灯之间的照度值最暗;客用走廊大部分区域的照度都在125 lx以上,灯下照度超过了200 lx。在DIALux帮助下,街区内各位置照度分布一目了然,真正实现照明设计的“可视化”,彻底解决照度不足的问题,达到精准把控照明效果的目的。
图8 室外街标准段照明计算结果Fig.8 Lighting simulation result of standard section in outdoor street
在施工图图纸中照明设计单位提供的灯具数据偏少,往往只有常规参数,如功率、灯具数量、光源材质等,而缺失不少关键参数,如光通量、色温、配光曲线、光束角等,导致施工单位供货时以次充好。为此需编制统一的灯具选型模板(如图9所示),作为施工图设计封样的依据,要求各照明专项设计单位按此模板填写每种灯具的各项参数。
图9 灯具选型模板示意图Fig.9 Template of lamp model selection
在施工封样阶段,要求施工单位提供满足上述模板格式中各项参数的实体灯具,供设计单位测试,并要求设计方出具书面评估报告(如图10所示),将出现问题的灯具参数逐一列出,施工方据此整改,并将此类灯具重新封样送审。通过多轮闭环审核,可确保灯具选型无误,有效解决照明各专项设计中灯具色温差异和选型不符问题。
图10 灯具封样评估报告示意图Fig.10 Assessment report of lamp sample
街区型商业项目整体照明效果是由泛光照明、精装照明、景观照明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11所示),以往项目建设过程中三家设计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筹的规划,才导致4#和5#问题的发生。可责成三家单位中技术水平最高的设计单位(如泛光设计)牵头,对所有照明图纸进行合图工作,重点审核计算书和选型模板完整性、灯具的色温差异、位置冲突、风格统一性和参数合理性的问题。
图11 街区型商业照明效果的组成Fig.11 Constitution of lighting effect in block-type commercial building
同时进行项目重点区域(主次入口、中心广场、室外街和客用走廊直线段、卫生间及电梯厅)合图后的照明模拟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优化建议,最终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各照明设计单位据此整改。合图工作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位置冲突和风格不一的问题,并确保了设计成果的正确性。
如图12(a)所示的1#室外街(未进行照明合图),测试点位于距离庭院灯1 m的地面(图中红点所示),开业前照度仅为6 lx;而图12(b)所示的2#室外街(进行了照明合图),测试点位于街道中间的地面(图中红点所示),开业前照度已上升至29 lx。由此可见通过开展照明合图工作,室外街照度有了明显提升。
图12 合图前后室外街某点照度测量结果对比Fig.12 A point illuminance measurement result of drawing joint inspection before and after in different outdoor street
需要求设计单位在各重要节点抵达项目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施工图设计交底、灯具施工封样、照明样板段检查、开业前照明调试和开业后设计复盘五个节点;其中第2~4个节点均需出具书面评估报告,样板段检查和照明调试阶段的报告如图13所示,它应包含问题描述、位置示意、现场照片和解决方案四部分,满足此要求的报告才具有较强的实操性,便于施工方整改。随着设计单位现场服务的落实,有效解决了灯具遗漏安装和立面存在暗区的问题。
图13 施工检查评估报告示意图Fig.13 Assessment report of construction inspection
在项目开业前后,均对典型位置开展现场照明效果测量,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归纳总结。例如通过开业前后的多次对比测量,发现对室外街地面照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景观庭院灯和泛光壁灯,而是客用走廊精装吊顶、筒灯灯光和商铺橱窗内透光的外溢,其中内透光约能使室外街道(净宽度10~12 m时)平均照度增加30~50 lx,如图14所示测试点,位于室外街中轴线地面(如图中红点所示),开业后照度增加34 lx。
图14 开业前后室外街某点照度测量结果对比Fig.14 A point illuminance measurement result of construction time and opening time in outdoor street
因此在照明模拟时,将不计橱窗内透光的室外街道平均照度值控制在30~40 lx是一个合理范围,这样项目开业后室外街道平均照度则能提升到《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中“普通走廊”的照度标准50 lx[4],保证了顾客购物体验的舒适性。
又例如为了提升主入口的立面照明效果,光靠装在建筑上的泛光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主入口外围增加照射立面的投光灯,从某项目主入口的这两张对比照片(如图15所示),可以很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缺少投光灯的立面存在明显暗区,照明效果大打折扣。
图15 主入口投光灯设置前后对比图Fig.15 Comparison picture in main entrance between installed and uninstalled projecting lamp
通过此类经验的逐步积累,使照明管控形成闭环,确保了管控方案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实现了项目照明效果的升级迭代。
照明管控方案涵盖了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其中“进行照明模拟”、“开展照明合图”用于指导建设前期的设计工作;“增加现场服务”和“提供选型模板”用于建设中期的照明成果确认和灯具封样;而“定期归纳总结”则用于建设后期的经验复盘。上述方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便于项目建设者使用。
通过大量应用案例充分证明,管控方案的实施可有效解决街区型商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典型照明问题,将对项目的照明品质起到明显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