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祥,马嘉雯,袁 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 510640)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于城镇居住环境的文脉延续十分重要,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融入商业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已受到广泛应用。然而许多商业化改造过程以符号消费为导向,历史文化原真性丧失、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1]。
随着消费者需求层次的提升,体验经济将“客户体验”作为核心,成为促进消费、实现价值增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图1)。体验经济理论下的空间设计突出场所感,追求文化特色、地域特点带来的个性化体验。出于商业价值增益和文化保护的双重需要,体验经济理论逐步应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设计之中。例如西安永兴坊将非遗文化融入游客体验,重庆十八梯街区以旧城文脉串联主题节点等典型案例,以体验者的主体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合理的设计,既可以突出街区的场所感,又可以实现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的增益。
图1 马斯洛需求层次与经济时代的对应
目前体验经济视角下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侧重于根据 “体验”的构成及特征,对街区空间的功能组织、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设计策略[2-5],强调对主题、文化、活动的关注,但未形成完整的设计逻辑,同时在文化内涵挖掘、场景营造手段等方面的探索有待结合当代体验主体心理需求。
无锡于200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惠山历史文化街区先后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简称为“清名桥街区”)作为古运河沿线城市中最早进行保护与更新的片区,逐步引入商业、旅游等产业,受体验经济影响较大,其设计成效无论在商业、旅游还是历史文化领域都受到广泛认可(表1)。
表1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历史沿革
目前清名桥街区内南长街、南下塘、大窑路区域保护与更新以及受体验经济影响程度较高,因此将此3个区域作为本次研究的范围(图2),从设计逻辑展开,包括体验主题明确、体验空间设计、体验情境营造3个设计阶段,总结归纳清名桥街区每阶段的设计原则与手法,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为运用体验经济理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多重价值增益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模式提供参考。
图2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研究范围示意图
体验主题明确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础。历史文化街区的再利用自上海新天地模式后成为热点,然而趋近雷同的主题引发了遗产保护的危机[6]。特色不够鲜明的主题带来重复的体验感,破坏了原有的文化价值,也不利于经济、社会价值的增益。选取满足地域文化和商业环境需求的主题是成功引领街区从空间布局到业态运营等方方面面规划设计的第一步。
选取的体验主题应当可知、可感、可辨。可知,具有可识别性,易被人明确清晰地感知、记忆;可感,具有文化内涵,容易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可辨,具有独特性,能区别于其他街区,不能够被复制替代。
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必要性和满足商业环境需要的必然性前提下,选取体验主题的依据是对其资源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的分析。
首先是对其资源特色的分析。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有资源,把握其自身特色,是总结、提炼体验主题的关键[7]。清名桥街区汇集了古桥、古街、古窑、古坊等历史遗迹,构筑了别具风韵的江南枕河人家风情风貌。2013年8月,联合国申遗审议专家组考察评估时评价大运河无锡段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后续也被当作街区的主题。该主题较为清晰明确地传达了清名桥街区人与水和谐共处的特色,同时易引发人们对江南水乡的情怀思绪,展现其不可复制性、唯一性的历史风貌[8],满足了可知、可感、可辨的要求。明确的体验主题可以为后续街区的文化符号运用提供方向,例如为呼应体验主题,街区再现了如运河码头、戏台、古院的场景,展现了市井民俗、民族工商业等独特的文化风貌。
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一方面包括对主体“人”的探究。体验感是自主、能动的,主体“人”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情感取向构成了其情感选择的动因[9],因此对游客年龄层次、心理偏好、消费习惯等等的分析都可以成为丰富体验主题的依据。据街区管理公司统计,清名桥街区内年轻人群以消费目的性较强的娱乐、餐饮为主要游览期待,中老年群体则偏向消费目的性较弱的欣赏游览。以此为依据,为了满足年轻人群的消费需求,街区引入“创意理念”体验主题,在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结合的空间内采用新颖的商业营销模式,开发具有趣味性、创意性的产品,例如在原无锡压缩机厂旧址建立N1955文创产业园,引入主题餐厅、Livehouse等业态,时尚元素与历史文化融合焕发出新生机;在无锡本土经营历史悠久的百草园书店举办读书座谈会、图书见面会等活动,借助地方特色完成老店的有机更新。针对中老年群体则更注重“怀旧风情”体验主题,例如对“无锡银丝面”“阿福茶馆”“无锡泥人”等老字号的保护与引入。
另一方面,对市场需求的分析还可以考虑周边区域状况,以追求区域视野下的协调发展。大运河无锡段以运河为脉络串联起惠山风景名胜区、西水关近代工业遗产区、南禅寺清名桥人文景观区3个片区[10]。惠山风景名胜区以山寺文化为体验主题,西水关近代工业遗产区以工业文化为特色,清名桥街区以“水弄堂”“文化创新”“历史怀旧”等为体验主题,三者组成了具有完整而丰富体验的运河沿线文化带,各具特色的体验主题促进了区域文化的整体发展。
体验空间是产生体验感的重要物质载体,对其设计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规划布局包括街区内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等,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游览的需要。清名桥街区游线以南长街为主干道,延伸出支路,研究范围内按照功能类型整体分为3个区域:(1)南长街一段从跨塘桥入口到金塘桥,街道宽6—10 m,原有古宅大多一层作商业用,二层作居住用,显现出较为开阔疏朗的整体形象。目前以餐饮娱乐业态为主,时尚娱乐氛围强,注重活力打造。(2)南长街二段从金塘桥至清名桥,以文创产业结合餐饮娱乐为主。此段在工厂旧址基础上打造博物馆、展览馆,或引入名家画廊、手工定制作坊,再配以“轻食”等休闲业态,将现代文化注入传统片区。(3)南下塘片区则以民俗特色及文化创意为主。街道宽2—4 m,许多原住民在此开设民俗小店,藤椅、古凳、老摆件成为天然的饰品,同时将旧厂作为创意园区基址,构建出舒缓的慢生活节奏风貌。总体而言,功能布局结合各个片区环境特点引入符合气质的业态,形成了各具特色、动静结合的完整体验(图3)。
图3 功能分区
与传统购物中心游线以购物为目的不同,街区的交通游线是增加游客体验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游线序列需要具有完整性、层次性。清名桥街区用游线串联起空间序列,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游线。以南长街入口为起始,由现代城市环境进入历史街道,再从宽阔的主干道转入蜿蜒曲折的巷路,从两旁古宅构筑的线性空间时而到达运河之景跃然眼前的开阔块状空间,游线层次性的设计增加了体验感的丰富性。游客置身其中进行动态观览,从而获得类似“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的体验感(图4)。完整的游线不仅满足了景区基本的交通需求,更对人的情感体验需求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1]。
图4 游线组织设计
物质空间的活化使用可以保持街区活力,但应考虑文物古迹的承受能力,避免其被过度使用[12]。清名桥街区建筑大多为具有鲜明水乡建筑特色的江南民居,具有“前街后河”布局、粉墙黛瓦材料和花格门窗元素,建筑整体古朴素雅,院落间或有公共码头,极具地域风格特色。街区内还有以旧厂为基础修建的民国风格建筑,展现了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除部分建筑历史价值高,需要完全保留作游览用,现有建筑大部分在原建筑基础上进行修缮后置入新功能。修缮时,提炼出历史建筑的基本特征,保留如马头墙等符号、砖瓦等材料、黑白灰等色彩,避免过度商业化使文化原真性丧失,营造出符合运河文化主题的体验感受。
实际运作中,建筑空间以其自身空间形态为基础,充分结合业态、功能进行设计,以达到既满足功能,又丰富体验的作用[13]。例如建筑前庭空间置放桌椅、摆设等,引入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业态,既满足了游客就餐休闲需求,同时形成鲜明的街区型特色商铺风貌;面积较小、无前庭空间的建筑往往引入零售业态;有的建筑充分利用二层空间,引入特色餐饮、休闲茶饮等业态,并沿运河侧设置观景雅座(图5)。
图5 建筑空间组合类型
传统购物场所中游客消费目的性强,对景观空间重视不足,而开放式街区中游客往往漫步于街区环境中感受其整体风貌,因此利用水、石、植物等元素以及对景、障景等手法打造景观成为设计体验空间不可或缺的一环[14]。
例如南长街大公桥段景观,穿过金塘桥桥洞,右侧民国风格建筑利用植物衬托使风貌协调完整。大公桥下的廊架节点,运用对景手法,利用油纸伞、桃花树、红灯笼等元素烘托氛围,形成观景平台。夜间的灯光效果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水乡夜景,增强区域的可标识性,同时引导游客上桥。桥面风景一览无遗后,转向窄小曲折的巷道,两侧密集的民居建筑又赋予了别样游览体验。景观的打造提升了节点的观赏度,也满足了游客休憩、通行、“打卡”、摄影的需求,并通过景观引导进入下一个游览空间序列,形成了丰富的游览体验感(图6)。
图6 大公桥景观分析
营造体验情境是综合体验主题、商业业态、功能空间等要素,运用具有故事性、场所感的意象或活动增强主体体验感的手段。
《体验经济》一书将体验感分为4种类型:娱乐(entertainment)、教育(education)、欣赏(estheticism)和逃避(escape):娱乐体验在于轻松休闲,教育体验在于有所收获,欣赏体验在于美好事物,逃避体验在于脱离现实(图7)。4种体验感并不孤立存在,多重体验感相互交融能够使人的情感最为丰富,因此街区营造应当追求具有娱乐性、学习价值、美感、高参与度的沉浸式体验情境[15]。清名桥街区运用融合传统民俗风情、组织和策划活动、发展夜间经济、融入新技术等手段营造出多样的体验情境。
图7 4种体验类型
清名桥街区以反映无锡特点的传统饮食和特色商业打造融合传统风情民俗文化的体验情境,例如在街巷内展示无锡的泥人、银丝面和小笼包传统的制作工艺,将老虎灶、茶馆、馄饨店等传统特色店铺适当布点[16]。人们从现代城市环境中脱离,漫步其中感受民俗风情,娱乐互动增添游览乐趣,既能增强文化情感价值,又能带来沉浸式体验。
再如南下塘片区利用金塘桥桥洞空间,以壁画形式展示传统民俗,成为网红打卡点,水墨画的笔触展现出无锡从江南水乡到现代都市的风貌,给人以历史与现代交错之感,营造出融合了审美、娱乐、教育感受的奇妙体验情境(图8)。
图8 金塘桥桥洞壁画
清名桥街区活动项目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互动性,与空间、文化紧密结合给游客带来综合的体验感受,活动类型的丰富也可以促进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度提高。
例如节假日是营造体验情境的好时机。春节期间,清名桥街区内有扮演成福禄寿星、财神等形象的工作人员发放新春红包,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七夕佳节,街区内推出“情定古运河”“古运河浪漫情人节”等主题活动,青年男女蜂拥而至,夜色之中,古运河“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码头边灯影重重,河道里船桨摇曳,“夜色银河情一片”,给游客们带来沉浸式的体验。
利用优越的环境条件,清名桥街区打造了集合娱乐、审美的多重夜景体验情境,已经成为无锡市区夜生活的一大特色。远离了喧嚣的都市生活,人们轻松休闲地漫步在清名桥街区灯光、月光交相辉映的街头,街道两旁的摊贩营造出的热闹氛围,给人以舒心惬意的体验感。街区夜市情境的营造还引入具有创意性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场所,使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在这里融合,引导夜间经营、消费活动(图9)。
图9 清名桥街区夜景
清名桥街区创新性地引入现代科技作为情境营造的亮点。例如入口处采用3D投影技术,荧幕中身着旗袍、手撑油纸伞的女子款款而来,将人从城市环境带入江南水乡的情境之中;街区结合假日活动,运用科技进行人工降雪,营造出江南少有的别样雪景,受到了游客的欢迎。现代技术用作点缀,可以快速吸引人群,在适宜的规划设计下更能衬托原有的历史风貌,给人以时空交错的丰富体验感(图10)。
图10 3D投影彩屏
发展体验经济的同时,清名桥街区也遇到原住民受到打扰、活动因规划不当被叫停、外来文化冲击等问题[17],这类问题的解决策略应当以历史街区的自身特点为基础,明确其价值和特色,将其融合到现代语境中,以体验者的主体感受为出发点,对空间、活动各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处理好历史文化与现代环境、居民诉求与游客体验的关系,以期在保护与更新设计中获得历史街区多方价值的增益。
原住民的水弄堂生活是清名桥街区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们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与创造者。当街区的社会关系完全重构,历史街区中民俗风情、方言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成为纸上谈兵,也就陷入了绅士化的困境[18]。具有历史感、生命力的场所才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体验感,因此对原住民的尊重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满足了营造体验式环境的需求。在进行体验式更新改造中,为避免与原住民的矛盾、尊重他们的需求,具体的策略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下而上听取意见。原住民是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其对自身生活文化的理解是营造体验感受的重要依据。在进行体验式设计时原住民可以参与其中并提供建议。例如东莞下坝坊由居民自发进行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依旧保留了张王爷诞及佛诞节、盂兰节等独特的民俗节日,形成别具特色的体验氛围,引起了广泛关注[19]。
(2)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街区内的居民住所往往依托于老旧建筑,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需求的变化,包括基础设施、房屋修缮等内容的街区住宅环境改善应当成为关注点。另外,为避免居民生活过多受到打扰,在街区规划初期便可以划分不同的体验区,在接近居民住处设置较为安静的体验主题。
(3)建立风貌导控体系。居民在对住宅进行自主改造时,易出现偏离街区主题环境的情况。风貌导控体系是一种规范与协调各居民改造行为的有效工具,例如日本冈山县高粱街区改造中就是利用设计导则为街区界面的统一性做出了贡献。导控体系应当充分调研街区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同时对营造体验感受进行一定的考量,以期帮助居民进行合理修缮,为游客与居民建立良好的体验感受。
在体验情境营造阶段,活动组织是增强交互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出于现代活动在场地需求条件上的更新,原有街区空间在承载这一新功能前应当做好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区域整体性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往往可以吸引较大规模的人群。不考虑环境容量与市场规模控制的活动组织不仅是对体验感的破坏,也不利于街区的发展[20]。因此,设计应当加强街区与城市的关系,从交通组织、旅游规划等层次进行统筹规划。活动场地的设计,则应当从集散空间、观赏便利性等角度进行考量。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街区保护与更新将“游客体验”作为重要依据,容易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一般游客易被“象征性真实”的文化体验所吸引,追求新鲜感和独特感,对于场所本身是否具有真实性,是否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不重视,例如历史主题影视城等典型场所的出现。象征性的文化体验导致原有历史文化被符号化,全球化发展下的外来文化更冲击着本土文化。这种现象或许能够刺激一时的消费,但并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发展之选。“体验”本身并不是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目的,肤浅的文化内涵只会让游客的体验愈发乏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应当追求可持续的价值。唯有正确分辨本土文化的内涵,挖掘当地特色,才可以提供给游客基于真实体验的价值感。同时也应当主动引导游客的体验需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相匹配,避免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导致本土文化退化。
本文在体验经济视角下以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设计逻辑,从3个阶段对设计原则、手法进行总结归纳:体验主题应当可知、可感、可辨,选取依据包括对文化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的分析;体验空间的设计包括规划布局与建筑、景观打造,要求追求多层次的空间体验,承继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游览需求;体验情境以营造具有娱乐性、教育意义、美感、参与度高的多重体验感为目标,可以结合民俗风情、活动策划、夜间经济、新技术展开。此外,针对街区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对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设计逻辑分析和对策研究可为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