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楠
【摘要】近几年随着《朗读者》《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文化节目的出现,一时之间各大电视制作机构争相效仿,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现了泛文化的热潮。而在当今泛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节目虽多,优秀的却是少数,这其中也与主持人的配置有关。相当一部分文化类节目选用的主持人只是拥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但缺少文学素养。文学素养对于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是否重要,文化类节目究竟该选择怎样的主持人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泛文化;《典籍里的中国》;文化类节目;主持人文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6.037
1. 泛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节目
“泛文化”是优酷视频在2017年6月时提出的全新概念,其解释这一概念旨在创新传统文化内容的表达方式,用‘大白话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类型节目。让曾经高不可攀的文化更接地气,更为普通百姓尤以年轻群体所接纳。
当前互联网时代所有事物飞速发展,部分业内人妄走捷径只想照搬他人节目成功经验快速取得节目高收视率,并不愿花过多时间在节目内容的创新与构思上。使得电视节目市场乱象横生且趋于饱和,多是一众节目框架大同小异、内容老套陈旧、缺乏精神内核的同质化电视节目。
“而泛文化节目则在内容上追求趣味性和深度化的统一,在形式上追求时尚化和通俗化的一致,并坚定维护‘文化这个内核”。比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近年异军突起的节目都具备这些特点。它们既区别于传统综艺节目的娱乐至死又弥补传统社教节目的居高临下,在一众电视节目中领新标异;还顺应了在过快的生活节奏、浮躁的环境氛围、碎片化的信息汲取等现状下观众的猎奇心理诉求,因而引领出泛文化热潮。
2. 从《典籍里的中国》看主持人文学素养为节目的润色
《典籍里的中国》是央视制作的许多大型文化栏目中的佼佼者,展现着大气和深邃的文化历史底蕴。自播出以来,饱受观众的好评。它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触摸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的脉搏,拉近了观众和中华民族的先贤的距离,让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2.1 节目呈现更为可观
《典籍里的中国》是以话剧形式表现的新型文化类节目,采用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中国历史上的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呈现。而这就比其他文化节目更需要主持人具有文学素养来了解洞晓每一期背后对应的历史原型故事、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以及不同人物角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情感纠葛,再用这些自己的理解来呈现过渡剧情起伏发展。所以主持人对于内容的理解度深浅也就直接影响着他在剧情中的情感表现好坏以及节目效果的呈现。例如撒贝宁在《史记》一期中与忍辱负重、书写青史司马迁临别一幕,其动情道:“请受炎黄子孙一拜!”并鞠躬作揖,这一刻节目呈现效果到达极致,亿万中国受众血脉里的民族自豪感被点燃。
2.2 有助于调动观众情绪
该节目中的戏剧部分因为是以真实史料为原型的,所以台词中也加入了许多晦涩难懂的诗句文言。只有主持人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再用更易懂便于理解的语言向观众传播,同时也只有主持人有更多深度的感悟之后,才能够在剧情关键点时对演员表演做出相应的回应,带动观众情绪。《本草纲目》一期中,当李时珍扮演者念出“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以明志时,主持人撒贝宁似有所感,热泪盈眶缓缓点头。将自己放在了和受众一样的位置上,引发受众更快进入情节产生共鸣。
2.3 与嘉宾互动更自然
该节目中每期嘉宾分为两类,一类是节目前半段参演话剧的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优秀演员等,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具有丰富的文学素养才能在与他们对戏时用其对表演艺术的了解划分处理自己的台词、接住嘉宾抛出的戏,给予嘉宾足够的信念感,确保与嘉宾交流演绎过程平滑自然,没有主持人融入嘉宾之中的违和感。让整场表演有完美默契的配合。而第二类是在节目后半段,邀请部分历史专家到场与主持人交流分析前半场表演的内容为观众剖析内涵主旨,而王嘉宁在当中谈吐大方,与学术人士的交谈甚欢,偶爾还会提出一两点自己的看法补充,并不会让人感受到主持人和学者两种身份的割裂以及之间知识储备的差距。
3.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现状分析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广播电视史就已经出现了文化类节目,而这些文化类节目形式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新型文化类节目出现之前还一直延续,在我国电视行业占据着不小的比重。因此传统文化节目主持人风格中存在的优点虽一直引领着新型文化类主持学习,但其弊端也仍为现在部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遗留特点——声音相貌大气有余,才华学识稍显浅陋。
除去泛文化背景下个别优秀文化节目主持人案例,大多文化节目主持人多是有着单一且相似的脸谱化风格:圆润动听的嗓音、较好的面容、得体大方的妆容服饰、以及背诵串词文稿驾轻就熟的能力。看似无不好的特点实则是其位置变得可有可无的原因。
一切特点都在让主持人只用做一个装在美丽套子里负责宣讲、串联节目流程的角色,似乎随时随地可被替换。主持内容主要依托于背诵准备好的主持词,不需要有过多自己的思考见解传递、临场话语发挥,也看不见主持人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观众的距离更是话语亲切但实则“端着”,很少能走进观众的内心获得共鸣。而在这些节目中的主持人更甚者背靠其“外貌优势音色”优势这棵“大树”乘凉,吃着节目红利。但实则自己专业技能平庸、文学素养欠缺。比如主持时背稿痕迹明显、用词错误不恰当、传递意思有明显歧义等。主持人的外貌、音色、名气条件是否比文学知识储备更重要,答案值得深思。
4. 提高主持人文学素养的路径
文学素养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耗费时间、精力来完成量到质的飞跃,是一个如同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才的缓慢过程,要在对此有清楚的认识下还持之以恒付出努力才可能有所成效。具体如何提高文学素养有以下几点路径:
4.1 选择经典,精读慢读
经典文学的地位之所以经久不衰,除了其文采斐然有过硬的文字功底,还因为它当中的思想内涵发人深省。选择经典的著作阅读不仅能让主持人更快使主持话语富有文采和逻辑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思想见解有深度和广度。其次,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粗略浏览,经典不求甚解依然不会有所收获。“这也需要主持人在阅读时读透读深,把书中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精神部分为主持节目时所用,同时使用是需要注意准确性,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不至于在主持时泛泛而谈、贻笑大方。如大热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佳句好词信手拈来,拥有丰厚的文学知识储备也与她从小博览群书的积累和日常对阅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4.2 置身实践,观察感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想在主持中有出口成章的能力与处变不惊的风范都需要在实践阅历中慢慢磨练积累。不论是探索名山大川体会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走进博物馆中感悟历史的沉淀厚重,抑或是深入乡村基层听取百姓呼声都不失为培养文学素养的方法。就连新中国第一位播音员齐越老师都主张播音实践创作观,认为播音员主持人应该“走出播音室到群众中去,掌握群众所思所想,将话说到群众心坎儿里去”。“纸上得来终觉浅”,拥有再好的理论也需得联系实际结合实践,才能更充分的发挥它的价值和作用。
4.3 高校改良,增设科目
校园的基础学习是主持人专业的基石,这比任何后期的自我提高都更为重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大部分艺术院校对于学生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较文化学校而言并不太高,而这也就出现了很多科班出身的主持人文学素养、知识储备远不如半路出家的主持人,更甚者可能不及观众,这是学校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艺术院校在专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不落下对文化素质的把控。比如“增加《中国文化述要》等文化课程,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积累文学素养,逐渐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同时对文化课成绩的评分标准、合格规则更为严格细化。让学生在未出校园时就已具备各项全面的能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也一定程度上拔高市场文化类主持人的整体标准。
4.4 勤于写作,勇于言志
作者的文学素养、思想内涵以及各种观点在其的文章中均能淋漓尽致体现,所谓文品如人品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一个从认识到反思,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写的多了不仅才思敏捷也能帮助主持人塑造清醒的头脑和正确价值观。写作可以提升自信、开拓思维,因为写作的过程一定会伴随着思考,写作的越持久,思考的也就越深入。同时写作也可以优化表达,因为写作本身是一种表达,只不过比口头语言表达更温暖,书面表达是仅次于口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写作水平的提高,可以对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提高补充,如许多主持人也都有写作的习惯,来帮助自己完善表达能力。如汪涵在2003年至今已出版三本書籍,其中《有味》一本更是能看出他播音工作之余的闲情逸致和思想感悟。
5. 结语
在当前时代所有事物飞速发展,部分业内人妄走捷径看到泛文化热潮便只想照搬部分优秀文化节目成功经验快速取得节目高收视率,但却只看到文化节目的框架忽视了其被认可的本质,在主持人的选用上多是形象声音条件佳但缺乏文学素养的主持人,这样浮于表面、同质化的节目并不会吸引稳定的受众,对于主持人自身而言,缺乏文学素养也难以在文化类节目立足。
参考文献:
[1]张婧.泛文化背景下匠心文化体验类节目传播形态比较[J].出版广角,2019(08):74-76.
[2]郭韬.从语言顺应论看电视节目主持人话语表达——以《中国诗词大会》董卿现场主持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14):7+39.
[3]周琳.腹有诗书气自华——基于《中国诗词大会》探析主持人的文学素养[J].声屏世界,2020(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