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淑萍 马志强 赵永华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二研究所(以下简称二○二所)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规划建设的国防重点科研单位,首任所长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人民兵工精神是党的红色基因库中的重要组成,是人民兵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和“魂”。“把一切献给党”是人民兵工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的真挚表达,也是人民兵工精神的内核。吴运铎同志作为“兵工事业开拓者”,他用忠诚奉献的一生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的铮铮誓言,他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教育和影响着一代代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成为人民兵工精神的核心,也成为了吴运铎的代名词。
进入新时代,二○二所从履行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入挖掘新时代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二○二所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成为干部职工接续奋斗的精神支柱。
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吴运铎同志,在生与死、血与火中锻造了忠诚于党、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鲜明政治品格。“把我的力量、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是吴运铎爱党爱国最朴素最真挚的心声表达,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绝对忠诚是他“把一切献给党”的信仰之基、信念之魂。
甘于奉献、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吴运铎同志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追求。“任何时候,一切以工作为重,面对危难,要勇于牺牲自己”,在新四军兵工厂,吴运铎在武器弹药研究试制中,先后三次身负重伤,左手四根手指被炸掉,左眼被炸瞎,右腿被炸残,全身伤口达百余处。即使这样他也毫无怨言,忍受伤痛折磨忘我工作,忠实践行着“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一定为党和人民工作一天”的庄重誓言,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党和兵工事业。
刻苦钻研、创新实干的工作作风。吴运铎在新四军二师军械制造厂和新四军兵工厂期间,面对一无设备、二无资料、三无材料的艰苦条件,他毅然挑起重担,带领大家“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就地取材搭建厂房,自制“土”机器解决生产难题,勉励大家“做一个革命战士,为了战斗需要,我们要不畏挫折。哪怕失败一百次,也要做第一百零一次的尝试,不胜利不罢手”,他带领兵工战士先后成功研制了枪榴筒、枪榴弹、平射炮,以及各種地雷、炮弹,为前线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有力支援了革命。
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战争年代,为了革命的胜利,吴运铎同志迎难而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没有设备,自己制造,没有资料,自己摸索,白手起家建起了年产60 万发子弹的工厂。他常说:“工作就是和困难作斗争,一个人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对胜利的回答是永远谦逊。”晚年的吴运铎身残志坚,即使饱受伤痛的折磨,却依然致力于青少年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被全国总工会和全国残联联合授予“全国自强模范”。
构建以传承人民兵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 二○二所紧紧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主动站在国家安全战略、集团产业布局和行业创新发展的高度,结合研究所中长期发展目标,从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火炮研发中心”的发展愿景和“服务国家国防安全、引领火炮装备发展”的核心使命,以“文化铸魂、文化聚力、文化育人、文化笃行、文化强所”为总目标,坚持“学—思—悟”相结合、“知—立—行”相统一的原则,大力实施“1233 工程”(即依托一个载体、健全两个机构、构建三个系统、把握三个过程),着力构建以传承人民兵工红色基因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打造具有鲜明兵器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为广大兵工人献身国防树立起精神旗帜。
依托一个载体,塑造文化地标影响力
军工文化教育基地。1995年建成了吴运铎事迹展览馆,2007年建成吴运铎纪念馆和以吴运铎铜像为主体,以火炮发展历程雕塑墙为背景的吴运铎文化广场,着力打造弘扬革命精神、开展国防教育和传播军工文化“三位一体”红色教育基地。2009年,吴运铎纪念馆被确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
干部党性教育基地。2019年,二○二所自筹资金对吴运铎纪念馆进行升级改造,新馆全面、生动、立体展示了吴运铎同志“奋起抗争、浴血兵工、鞠躬尽瘁、忠诚奉献”的光辉一生,展出的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珍贵实物。2019年11 月,吴运铎纪念馆作为人民兵工“一校五址”红色教育基地专题教学点,入选中组部“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备案目录。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吴运铎纪念馆,充分延伸拓展教育功能,利用研究所特殊的行业资源,将革命历史教育和青少年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将吴运铎纪念馆打造成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健全两个机构,强化文化建设组织力
成立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确保领导有力、管理到位、责任落实,全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成立吴运铎事迹研究会。2019年,组织成立了吴运铎事迹研究会。研究会深入挖掘吴运铎英雄事迹,研究提炼新时代精神内涵,组织开发了系列专题培训课程,编著出版了《吴运铎人生隽语箴言》等系列图书,丰富了吴运铎相关研究成果。
构建三个系统,再造文化体系聚合力
理念识别(MI)系统。以集团公司核心价值理念为统领,提炼形成了“建设世界一流火炮研发中心”的企业愿景和“服务国家国防安全 引领火炮装备发展”的核心使命,以及具有军工特色的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保密文化等为重点的二○二所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为研究所全体职工的思想行为提供共同的价值导向。
行为识别(BI)系统。以企业文化建设“物化于制”为目标,编印形成了包括195 个管理流程、248 个岗位标准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标准》,10 大类共258 项管理制度,形成了制度、流程、标准“三位一体”行为规范体系,发挥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效能。
视觉识别(VI)系统。重点抓好标识设计和形象塑造两个方面,请专业公司协助进行企业形象系统设计, 全面推广应用设计成果,组织编印《文化手册》,集中展示中国兵器和二○二所“一主多元”的文化体系、特色鲜明的文化元素和开放融合的文化氛围。
把握三个过程,提升文化“聚变”推动力
在“两个融入”上下功夫,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坚持将学习人民兵工精神和吴运铎事迹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年度党委宣传思想工作计划、中层领导人员培训计划以及中央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中,进一步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融入职工群众思政教育:堅持将参观吴运铎纪念馆、聆听吴运铎事迹报告作为新员工进入研究所兵工历史教育“第一课”,将品读《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画传》等图书作为职工群众修身教育的“自修课”,将“传红色基因、讲运铎故事”作为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必修课”。
在“三个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将红色基因固化于制。示范引领机制:通过领导人员、典型人物示范引领,组织开展“向先进学习”宣传月,举办劳模事迹报告会、开展“劳模面对面”访谈等,大力选树、表彰、宣传“吴运铎式”的劳动模范、优秀党员等典型人物;宣传推广机制:专门组建吴运铎事迹宣讲小组,先后受邀前往国防科工局、兵器集团公司总部等系统内十余家单位进行了宣讲,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激励保障机制:根据文化建设远景规划总体安排,年初研究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制订计划、明确责任,季度检查考核,年终总结评比,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评价,不断强化中层管理者率先垂范的行为意识,并将其纳入干部选拔、考核、晋升的标准体系中。
在“四个始终坚持”上下功夫,将红色基因外化于行。始终坚持以强军保军为根本:把对党的无限忠诚转化为履行强军首责的实际行动,积极构建技术研究体系,加强科研生产组织管理,集智研发精良装备,抓总研制的五大系列十余型武器系统并装备部队;始终坚持以忠诚奉献为核心:二○二所人始终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发扬传统、强军报国,为了我国装备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需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始终坚持以创新实干为先导:着眼于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优化整合科研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建立了以专业技术团队推进技术创新的新模式,推动了科技创新换挡提速,实现了行业的跨越发展;始终坚持以拼搏奋斗为动力:坚持以需求为中心,不畏艰难与挑战,加强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探究,实现了跨领域立项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软实力
强化了凝聚全员思想共识的共同价值观。通过文化体系建设,树立了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理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巩固了引领技术创新发展的行业核心地位。通过文化体系建设,极大提振了党员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汇聚起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打造了一支创新实干忠诚奉献的员工队伍。通过文化体系建设,培育了兵工人坚守使命、执着事业,甘于奉献、刻苦攻关,勇往直前、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提升了推动改革发展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体系建设,将红色基因融入到全员思想中,体现到科研实践中,大幅提升了研究所的发展质量和速度,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二○二所多年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表明,以弘扬红色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品牌建设,是军工研究所培育文化内涵、积淀文化底蕴、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二○二所将继续坚持以传承人民兵工红色基因为核心,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实践阵地和推广平台,大力实施文化品牌“聚能工程”,为汇聚全所之力履行强军首责、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对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