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轩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骑驴找马”设计出中国核潜艇
核潜艇研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艇型问题,实际上是走什么技术路线问题。中国核潜艇研制,是分多步走,还是一步到位?当时存在较大争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核动力水滴型是可行的,这就像部队行军,已经有侦察兵探出一条准确道路,再没有必要去走弯路。”黄旭华说。黄旭华坚持三步并作一步走,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这一决定让中国核潜艇的下水时间至少提前了10年。
“当时,我们只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对内部结构更是一无所知。”黄旭华回忆说。没有条件,或者条件不具备,怎么办?在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仔细甄别这些信息的真伪,拼凑出一个核潜艇的轮廓。“我们的办法叫骑驴找马。如果连驴也没有,那就迈开双腿也得上路,绝不等待。”黄旭华说。
后来,有人从美国带回来两个核潜艇儿童玩具模型,黄旭华和同事们如获至宝。他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这就验证了他们此前的探索。后来,通过大量的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数据,为论证艇体方案的可行性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在艇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黄旭华不断调整、修改、完善,让艇内100 多公里长的电缆、管道各就其位,为缩短建造工期打下坚实基础。本着科学精神,黄旭华带领团队设计研制出了我国水滴型核动力潜艇。
用最“土”的办法解决最高端的科技问题
为了确定水滴型艇水下高速航行的机动性和稳定性,黄旭华带著一帮技术人员,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小半年。“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会日夜不停地计算。”黄旭华回忆说。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边研究、边实验、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笨重的磅秤……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试验,黄旭华和同事们打破常规造船程序,最终将核潜艇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舰体、发射装置等“七朵金花”一一摘下。1970 年12 月,我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
世界首位随艇下潜试验的总师
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在于极限深潜。然而,极限深潜试验的风险性非常高。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这场灾难悲剧被写进了人类历史。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62 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1988 年4 月,我国首次进行了核潜艇深潜试验。试验之前,部分参试官兵思想产生了波动。“我们这次试验,绝不是让大家去光荣的,而是要大家把试验数据完整拿回来。”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在和参试官兵座谈时表示,将和大家一起下潜。
“所有的设备材料没有一个是进口的,都是我们自己造的。开展极限深潜试验,并没有绝对的安全保证。我总担心还有哪些疏忽的地方。为了稳定大家情绪,我决定和大家一起深潜。”黄旭华说。核潜艇载着黄旭华和100 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在极限深度,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的压力是一吨多,100 多米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巨大的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咔嗒”的声音,惊心动魄。
黄旭华镇定自若,了解数据后,指挥继续下潜,直至突破此前纪录。在此深度,核潜艇的耐压性和系统安全可靠,全艇设备运转正常。新纪录诞生,全艇沸腾了!黄旭华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和激动,即兴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习总书记给让座的道德模范
面对“共和国勋章”的至高荣誉,黄旭华表示,自己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受这份荣誉。“我们核潜艇这个工作是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只是站在我这个岗位上,和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好。我仅仅是其中一员,是一个代表,功劳是大家的,荣誉是属于集体的。”黄旭华说。他身为总设计师,在评技术职称时不申报“高级工程师”,将机会让给下级。一直到1987 年初,上级部门觉得这样不太妥了,未申请也给他“评”了“高工”。面对外界盛誉,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极力纠正:“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大海里的一朵浪花。”2017 年,黄旭华从自己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中拿出20 万元港币捐赠给中船719 所离退休及社区管理办公室,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离退休职工。还给母校白沙中学和白沙小学各捐款10 万元港币,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2017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准备合影时,他看到93岁的黄旭华站在人群中间,就拉着老人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边来。会见结束后,习近平还语重心长地对有关部门的同志说:“给老道德模范让座,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这就叫人伦常情。”回忆那一幕黄旭华仍心潮澎湃:“我做梦也没想到,总书记竟然把我请过来坐到他身边,还问了我的健康情况。总书记的关怀,我已经传达给身边的人,我要让所有同志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任重道远,要接力奋斗。”
90岁还天天上班的人
“年轻人青出于蓝,我信任他们。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当啦啦队,给他们鼓劲和加油,必要时当他们的场外指导,不是当教练。”黄旭华说。他最希望年轻人记住一句话——爱国主义,就是把自己的人生志愿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有这一点就够了。黄旭华常用“三面镜子”来勉励年轻人:一是放大镜——跟踪追寻有效线索;二是显微镜——看清内容和实质性;三是照妖镜——去伪存真,为我所用。
黄旭华言传身教,培养和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如今,为核潜艇奉献了一生的黄旭华已年满95 岁,有一只耳朵已听不太清,但腿脚还算利索,他仍坚持每天从家属楼走到研究所办公室,整理材料,必要时帮后辈出出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