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
国家政府始终将农村银行机构服务体系改革当成农村金融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健全农村银行服务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效率,扩大农村银行机构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三农用户能够享受到农村银行机构带来的便利。将农村银行机构打造成符合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目前,中国农村银行机构服务体系还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服务人群主体单一、竞争不充分、服务效率低、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县域资金外流、信贷服务不到位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农村银行机构的经济助推作用,也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创新策略是意义深远的。
农村银行机构是构成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也是提供普惠金融信贷产品的主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建、农村产业、农村企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农村银行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让更多的资金在农村地区运转流动,也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了更加普惠的金融服务。然而,银行的商业趋利性导致其在提供信贷服务时,会有意识地将许多不符合条件的农户排除在外,其服务人群覆盖范围相对狭隘,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少,银行机构践行普惠金融理念不到位,很多富余农村资金大量外流,没有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农村银行机构的现状问题,接着给出了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框架,最后论述了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策略。
一、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在问题
(一)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服务不充分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以农信社和农商行为主力军,很多国有商业银行都不愿意入驻农村,其设置的分支机构也在慢慢退出农村市场,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服务的大型商业银行除了邮政银行以外,其他的银行呈现出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农村地区的银行服务网點分布零散、间隔较远,覆盖率较低,网点和分支机构的辐射服务范围较为狭隘。
(二)农村银行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
现阶段,为三农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主体类型较多,其包括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等。但仔细分析,这些银行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都是相对单一的,产品也多为风险较低的谨慎类产品,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贷款需求。农业发展银行的定位是政策性银行,一般不会提供企业贷款服务和农户贷款服务,邮政储蓄银行机构提供的贷款数额很小,无法为一些农村工程提供贷款,农业银行虽然有农机农具贷款、房车贷款、企业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但农户贷款产品类型极少,常常将一些农村弱势群体排除在外。综合来说,农村银行机构目前提供的金融贷款产品类型不够多元,难以满足一些农户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三)农村银行机构的商业趋利性致使资金外流
农村弱势群体偿债能力弱,银行金融机构在为其提供信贷产品时,需要面临农户无力偿债的坏账风险。因此,很多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意在农村开展金融服务,更倾向在城市开展金融服务业务。银行机构为了将自己的坏账风险控制到最低,一般更倾向于为富裕群体或者大规模信誉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这导致大部分金融资源都集中于城市地区,金融资源在城市和农村的配置情况差距很大,这就引发了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此外,农村信用社起初主要在合作社员中进行存贷互助,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经营渠道,部分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但是,我国现在的农村信用社因政策调整、历史遗留问题、资本规模较小、运营模式僵化、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部分经营指标不佳,发展包袱较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四)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门槛高
农业产业有着收益周期长,收益利润低,生产效率慢等特点,农村的基建产业和农业产业需求的资金却相对庞大,外加上许多农户或者农村企业家的信用意识薄弱,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不重视征信管理,优质客户稀少,导致农村银行提供的农业贷款面临的坏账风险要更高。为了尽可能地降低这些坏账风险,维持银行的利益,农村银行金融机构会制定许多贷款政策,通过加强贷款审核,提高贷款门槛的方式来减少农业信贷产品的总资金。这些规章制度的出现,让农村金融服务出现了多存少贷的现象,引发了农业贷款产品类型少、贷款数额少、担保程序多、质押物品价格高、贷款利率高等问题。国家政府虽然将农村银行机构定位成普惠金融机构,希望其能够包容农村人员的缺陷和弱势,为其提供更立体、更多元、层次分明、普惠合理的贷款服务,但这一初衷暂时没有得到良好体现。当然,这与农村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和相关法律不健全是密切相关的。
二、农村银行机构的改革框架
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在制定相关的服务体系框架时,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分析,农村银行机构服务框架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客户层面、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各种因素和原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银行的扶贫价值、降贫作用。
(一)客户层面
通常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客户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这些群体通常是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客户。农村银行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掌握客户的基础信息。一般来说,客户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较为偏远的,交通也不够发达,正规金融机构的网点、数量也较少且分布零散。另外,客户的整体素质也相对较低,农村弱势群体因为受教育程度较低,其风险管控意识、对金融业务的了解程度都很低。对此,需要围绕乡村的农民、工人、失业群体、学生等群体来进行宣传,帮助他们普及信贷业务知识,了解保险、理财、证券、信用、利率等专业知识,这是地方农村发展农村银行的基础之一。客户层面的相关因素是构建农村银行普惠金融体系的关键部分,客户的服务需求和群体特征会影响银行金融体系的构建质量和效率,也会对微观、宏观层面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指的是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业务的银行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初期,开展该业务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一些国有银行和农村银行,这些银行秉承着公益性原则,为了让金融资源能够实现公平配置,展现自身的风范和担当,提供了普惠金融服务。但客观来说,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提供的普惠金融产品存在类型单一、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的问题。所以,从微观层面来探究如何科学布局网点,推动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如何创新金融产品种类,提高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服务口碑和服务质量是意义重大的。只有确保微观层面的金融机构做到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才能为其他层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