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辉,刘怡彤
(石河子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根据农产品农药残留与水体农药污染的监测情况与发展趋势,化学农药超量施用引发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危机、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区域性水体污染等一系列负外部性问题,并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障碍[1-2]。为有效保障中国农产品供给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中国政府制定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规划方案,旨在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等亲环境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控技术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技术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其应用推广符合农户节肥、节药、提质、增产等农业生产需求,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3-4]。从目前来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激励政策以加大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与应用广度,但由于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加之农户个体认知的非充分性和家庭资源禀赋的差异性[3,5],绿色防控技术采纳仍存在农户认可度不高、总体采纳意愿不强、推广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为破解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难题,学者们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诸多研究,并从政府支持角度、社会网络角度、组织化角度等深入分析了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机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4,6-8]。
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是对关键经济变量变动的内生反应,不可避免地受到耕地经营规模等物质资源变动的影响[9]。农户耕地规模扩大有利于耕地建设成本内部化,促使规模化农户通过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耕地质量保护、农地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投资谋求规模经济与可持续收益[10-11]。在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下,短期内较难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土地流转成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部分研究也证实了选择土地流入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纳绿色农业技术[12-13]。当前研究成果为探讨土地流转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仍有以下方面需要完善。第一,学者们从社会网络、政府支持、技术扩散等多个视角探索了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在频繁的土地流转活动中,深入探索土地流转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更有实践价值与时代意义。第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传统的最小二乘法难以解决自选择效应与农户个体异质性的内生性问题,而倾向得分匹配(PSM)也难以解决不可预测变量的选择性偏误问题,本研究力足于通过应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提升估计结果的科学性。第三,大规模土地流转与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呈现不确定性关系,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显现为一定的尺度异质性,农地经营规模尺度差异下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应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准确认知土地流转农户的绿色防控采纳决策机制,客观估计经营规模尺度差异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是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提升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效能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绿色防控技术是一项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中国农业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走上产出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户个体特质、家庭资源禀赋及外部环境将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产生不同程度影响[14]。土地流转作为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必然途径,由其引发的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调整将通过规模化效应影响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15]。土地流转有助于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优化土地产权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且流入土地的规模化农户也具有更强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16]。究其原因,土地经营规模差异将引致农户生产经营行动与管理方式分化,规模化农户具有更积极的市场思维、发展逻辑与绿色理念,更注重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更关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更倾向采纳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17],即在病虫害防治上更倾向于施用低毒、环保、高效的生物农药或综合防治手段。规模化农户和小农户在资本、土地等禀赋上的异质性会导致两类农户在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态度上存在明显差异[18]。与小农户相比,规模化农户拥有更大的生计资本,消解新技术风险的能力越强、承担新技术成本的能力越高,越有利于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用,同时,耕地规模的扩大也有助于农户在采纳新技术时产生规模经济,降低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成本[19]。因此,规模化土地流转带来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将促使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激发规模化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即有:
假设1:土地流转行为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处理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流转扩大了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增强了农户的农业生产依赖度,提升了农户的农业生产收入比重,激发了农户的新型农业技术采纳动力,但由于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可能性边界除受土地因素影响,还受其他生产要素制约,在投入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土地要素投入增加将对农户人力资本、生产资金、技术应用、管理能力与市场思维等提出更高要求,规模化农户的多维能力缺位或弱化可能抵消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经济优势[18]。若单纯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忽视资本、技术、农户能力等要素的匹配,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势必超出现有生产能力范围,土地规模扩张带来的优势将可能被抵消,产生“规模不一定经济”的现象[20]。在绿色防控技术采纳中,经营规模的过度扩大将提升农户对资本密集型生产要素的投入依赖性、农业生产及销售的高风险性和农业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绿色防控技术等新型技术的采纳意愿[21-22]。农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并非完全正相关的关系,而可能存在稳定的倒U型关系[9]。因此,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存在农地经营规模尺度差异,适度经营规模农户可能表现为更强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这为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即有:
假设2: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农地经营规模尺度差异。
研究区位于天山南麓焉耆盆地中央,土光热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仅为64.7mm,年平均气温7.9℃,年平均无霜期175天。作为新疆林果生产的重要产区,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水土资源及气候环境,大力发展林果种植加工,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着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研究区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全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并通过科技小院等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提升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效率。2020年,该地区采取多项措施推广智慧农业发展,全面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开展各类示范面积10.5万亩次,深入实施农药减量控污,农药用量保持负增长趋势。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不断规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有力地促进了耕地规模集约化经营,并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等新环境技术应用推广,实现了农产品提质增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数据源于2019年研究区农户生计与农业合作经营专项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户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土地流转情况、绿色技术采纳等。调查区域为研究区最有代表性的五个特色林果经营区,分别为七个星镇、查汗开采乡、北大渠乡、五号渠乡和永宁镇。调查对象为从事特色林果生产经营的果农。正式问卷调查前,课题组先对研究区农户进行座谈,在了解农户生计与合作经营及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整体情况的基础上,由生源地学生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在剔除无效问卷、关键信息遗漏问卷、出现逻辑错误和变量缺失等问卷后共获取有效问卷6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83.2%。受访果农平均年龄47.25岁,家庭平均劳动力2.18人,家庭种植面积40.63亩,兼业农户占比17.8%,加入合作社农户91人。
(1)
式(1)为选择方程,Ai=1表示农户流入了土地,反之为0。土地流入对绿色创新技术的影响效益模型为:
(2)
式(2)中,Yi为农户的绿色技术采纳概率,Xij表示影响农户绿色技术采纳决策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与经营特征等变量。αi与βj为待估系数,εi表示随机误差项。由于农户通过衡量收益做出是否流入土地的决策具有“自选择”特征,以及一些不可预测的内生性因素,变量Ai不能被视为外生变量,如果简单采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型,所得结果将有偏。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在处理因果关系问题时被广泛应用,但该方法不能解决不可观测变量导致的选择性偏误[23-24]。内生转换模型(ESR)能在解决自选择问题和内生性问题的同时考虑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在实现反事实分析的同时有效处理信息遗漏的问题,能科学评测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
ESR模型估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Probit或Logit模型估计农户土地流入的概率,如式(3);第二阶段建立农户在不同情境下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决定方程,选择土地流入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方程为式(4),未选择土地流入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方程为式(5)。
Ti=γZi+δIi+μi
(3)
(4)
(5)
ESR模型估计结果给出不同因素对流入土地农户与未流入土地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差别化影响。在评估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具体影响时需要利用ESR模型的估计系数和反事实分析框架,通过构建土地流入农户(如式(6))、未流入土地农户(如式(7))、假定实际流入土地农户未流入(如式(8))、假定实际未流入土地农户选择流入(如式(9))四种情景下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水平,估计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影响的平均处理效应:
(6)
(7)
(8)
(9)
此时,选择流入土地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处理组),未选择流入土地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平均处理效应ATU(控制组)表述为:
(10)
(11)
综上,通过ATTi与ATUi可以考察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平均处理效应。
结合当前研究成果,选取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作为因变量,农户是否流入土地作为处理变量,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农户个人特征,家庭劳动力数量、种植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占比、农用机械等家庭禀赋特征,自然风险严重情况、技术培训等外部因素作为控制变量[3-9]。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控制组(未流入土地的农户)与处理组(流入土地的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在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占比、获取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自然风险是否严重等变量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应了农户是否选择土地流入的偏好,也影响了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农户是否流入土地决策与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模型联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ρ1μ与ρ0μ分别是土地流入决策模型与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模型、未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模型误差项的相关系数。方程联合独立性的似然率检验结果为拒绝原假设(H0:ρ1μ=ρ0μ),Prob.>χ2=0.036。
表2 ESR模型估计结果
估计结果显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面积、是否参加培训、资金是否充足、获得市场信息是否便捷、自然风险是否严重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表明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选择土地流入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可能在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利用现有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管理的能力越强,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其流入更多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家庭种植面积代表农户的土地资源禀赋,家庭种植面积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土地流入决策,可能由于种植面积的扩大意味着农业经营对农户收入的贡献提高,土地流入对农户的资源配置影响增大,农户更愿意通过流入土地来增加家庭纯收入。农户参与相关农业培训的系数为正且显著,表明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对农户采纳新型生产方式有重要意义。参加过培训的农户不仅在生产技术方面更有保障,而且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经营效率的途径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农户流入土地。资金要素是农业生产的约束条件,其对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得到普遍认可,从研究区资金情况和土地流入决策的关系来看,资金越不充足,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土地流入,可能因为资金越不充足,农户越希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扩大营收。获得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也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产生一定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的影响为负向,可能因为市场信息越便捷,农户获得非农就业信息越多,从事农业活动越少,越不倾向于流入土地。自然风险的严重程度与农户土地流入关系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自然风险越小,农户对农业生产的信心越强,农户选择土地流入的积极性越高。
识别变量“邻居是否流入土地”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呈显著正向影响。为验证其有效性,分别将农户土地流入决策、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变量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该变量对土地流入决策有显著影响,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无显著影响,因此可以认为“邻居是否流入土地”是有效的识别变量。
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占比对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对未流入土地农户的技术采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和未流入土地的农户相比,流入土地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更敏感,研究中受教育程度与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负相关,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户非农就业优势增强,农村劳动力外流促进规模经营的同时降低了农户对见效缓慢的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家庭种植面积对流入土地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有显著负向影响,由于种植面积越大,农户为确保投入能为自己创造足够的回报,会优先使用个人习惯使用的防控措施,降低了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占比是反映兼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此数值越大,家庭经济对农产品收入的依赖程度越大,对农户而言面临的风险越大,对新技术的需求越强烈,采纳边际收益较高的农业技术的可能性更大[5]。
是否参与过培训、是否有农用机械、获得市场信息是否便捷、自然风险是否严重等因素仅对未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反映了知识获取、生产资料约束、信息获取、生产风险等对未流入土地农户的技术采纳影响较为敏感。是否参加过培训对未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影响为负向,据实际调查经验,可能的原因是当地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发放的绿色防控技术资料较为有限,且参加人员多为村干部、合作社成员、以及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影响较为片面。拥有农用机械的农户更容易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可能因为机械的应用对稀缺的劳动力和土地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替代和补充,在市场规模和价格效应的作用下农户更愿意采纳绿色防控技术。获得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在1%水平上显著影响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获得市场信息越便捷,农户越能了解绿色防控技术的操作原理和操作要领,降低技术学习成本,加快采用进程[8]。农业生产效率受自然条件限制,结果显示,自然风险与农户土地流入呈显著负向影响,与未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采纳呈正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自然风险越小的地方农户越愿意流入土地以扩大生产规模;自然风险越严重的地方,农户越希望通过采用新型技术降低农作物的损害。
应用内生转换模型在反事实框架下分别考察了不同土地流入决策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影响的处理效应,土地流入农户、土地未流入农户、假定土地流入农户未流入土地、假定土地未流入农户流入土地四种情景下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水平如表3所示。整体而言,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处理效应。ATT的估计结果表明,对已经流入土地的农户而言,若他们选择不流入土地,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将下降11.7%。ATU的估计结果表明,若未流入土地的农户选择流入土地,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将上升58.6%。这说明,土地流入决策能显著提升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水平。
表3 土地流入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平均处理效应
为进一步考察土地流入对不同农户群体的技术采纳影响差异,依据经营规模对农户进行分组,剖析不同经营规模四分位数中土地流入对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影响。如表4所示,土地流入在整体而言对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ATT的估计结果表明,对已经流入土地的农户,若假设其不流入土地,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依土地规模从小到大分别降低33.1%、34.7%、16.7%,当土地规模大于50亩时,可能由于分组后样本量减少或样本数据约束,ATT为负,但不影响整体结论。ATU的估计结果表明,对未流入土地的用户而言,若其流入土地,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根据不同土地规模大小将分别提升58.5%、62.2%、58.3%、47.9%。可以发现,对土地流入组农户而言,经营规模在25~35亩之间的农户其更容易采纳绿色防控技术;对土地未流入组而言,同样经营规模在25~35亩之间的农户更容易从绿色防控技术上受益。这可能因为农业生产效率除了受土地要素影响,还受其他生产因素制约。规模经济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而成本与收益对于不同行为主体而言并不相同。对生产林果的农户而言,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收割技术的限制以及农业施用工作强度和农药生产成本投入的约束使农地规模在25~35亩之间时,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最有效。
表4 基于经营规模四分位数的农户土地流入对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
为提高估计精度、验证ESR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分别选择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稳健估计模型进行ESR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其中倾向得分匹配选择的是K=3的K近邻匹配法(表5)。倾向得分匹配的结果显示,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处理效应为61.6%。双重稳健估计结果也验证了农户土地流入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正向影响作用,其处理效应为56.1%。与ESR的58.7%相比,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稳健估计法与其结果较为一致,表明ESR模型设定是稳健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用PSM模型得到的土地流入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效应(61.6%)比用ESR模型估计的效应(58.7%)大很多,这是因为PSM模型忽略了不可观测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结果出现偏差。ESR模型在估计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时,充分考虑了可观测和未观测因素导致的异质性,估计结果更为科学。
表5 稳健性检验
加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推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质量兴农的必然选择。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关键主体,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分析,将为促进农业绿色技术推广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种植面积、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占比、获取市场信息的便捷程度、自然风险是否严重等变量对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这与当前研究结论一致[3-8]。除此之外,将土地流转这一重要因素引入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模型,进一步探究土地流转引发的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流转通过解决土地细碎化、实现农地规模经营等有效促生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农地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户发挥连片优势,实现农业专业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地生产效益。但在农户规模经营中需要适度扩大耕地面积,保证在一定经营规模下土地流转行为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最显著处理效应。通过四分位数回归分析,林果种植规模在25~35亩之间时,农户更倾向于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由于农业经营的特性,与农地规模经营相匹配的劳动要素配置隐含着高昂的成本。林果生产具有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施药频次高等典型特征,生物农药保存与施用的复杂性等更是加剧了林果生产负荷。随着经营规模扩大,生物农药施用工作强度与投入成本等将随之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果农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需要。因此,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与绿色可持续,必须从关注单一的土地要素转向多要素均衡匹配,从关注规模经济性的成本节约转向关注不同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不断创新,有助于打破技术约束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有效增强规模化经营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
在构建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影响的理论基础上,基于研究区624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ESR),在反事实框架下分析农户土地流入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受教育程度等农户个体特征因素,家庭种植面积、是否参加培训、资金是否充足、获得市场信息是否便捷等家庭禀赋因素,自然风险是否严重等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土地流入决策具有显著影响,且土地流入农户与未流入土地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群组差异。第二,土地流入对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正向处理效应,土地流入决策将显著提升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水平;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情形下,实际流入土地的农户若未流入土地,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将下降;实际未流入土地的农户若流入土地,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概率将上升,且未流入土地农户的平均处理效应明显高于流入土地农户。第三,土地经营规模四分位数分组回归分析中,土地流入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影响,且经营规模在25~35亩之间的农户,土地流入对其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处理效应最大。
为催生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决策,提升技术推广效果,研究认为:第一,引导农户有序开展土地流转,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户绿色防控技术等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提供资源基础。第二,加快建立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院所、农技协会、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资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社会服务组织,为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提供组织保障,为农户提供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信息支持与培训服务。第三,优化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对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采取不同推广思路和推广力度,同时,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引领、技术示范与技术辐射作用,提升小农户的绿色防控技术采纳意愿,全面提升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