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柯欣欣,康秋凤
1.泉州市中医院内分泌科,福建泉州362000;2.泉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福建泉州362000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糖耐受能力下降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症状[1],表现常见为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等临床症状。糖尿病病程较长,在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及低血糖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2],需要加强预防与护理干预。常规护理措施针对性不强,主要进行用药指导以及心理疏导,临床效果不佳,而预见性护理是以医护人员自身经验为根本,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有防范性[3]。基于此,该研究以2019年6月—2020年2月该院内分泌科室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对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减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发生和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内分泌科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n=39例)和对照组(n=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3例;年龄68~85岁,平均年龄(72.36±3.2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32±1.02)年;临床合并症状:冠心病20例,高血压12例,高脂血7例;临床降糖方法:使用胰岛素15例,口服降糖药物24例。观察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65~86岁,平均年龄(72.14±3.36)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6±1.10)年,临床合并症状:冠心病18例,高血压11例,高脂血10例;临床降糖方法:使用胰岛素16,口服降糖药物23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该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临床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意识清晰,配合治疗;对治疗药物无过敏。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语言沟通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症状;合并肝肺等器质性疾病。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时,向患者讲述基本的病情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日常的生活指导,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及定时监测患者血糖指标。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①预见性健康宣传教育。患者在入院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病例情况,文化程度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建立健康管理档案之后按照患者的理解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管理方案,主要以讲座以及PPT等形式进行关于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借助多媒体形式进行讲解糖尿病疾病的病因以及低血糖发生原因和不良后果,引起重视[4]。②预见性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在发放相关糖尿病治疗药物时,需要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用药的时间及方法,告知胰岛素的使用方法以及剂量,叮嘱患者注意服用药物后是否会产生头晕,乏力等不良症状,若有不适,应及时做好低血糖预防准备,并告知医护人员,叮嘱不可擅自换药,停药或减少剂量,避免延误病情治疗,减少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低血糖症状。③血糖的检测。老年患者在夜间血糖水平变化最为明显,高低落差较大,是低血糖发生高峰时期,因此需要对老年患者加强夜间巡视工作,密切监测夜间血糖含量,进行低血糖并发症的预防工作。若发现患者出现冷汗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治疗。嘱托患者睡前进食牛奶≥250 mL。在降糖治疗中患者若出现食欲不振现象,护理人员应告知医生根据患者的进食量,修改胰岛素注射含量,检测餐后2 h血糖含量。对于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预防低血糖的发生。④预见性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饮食对患者体内血糖的控制,坚持正确的饮食习惯,少食多餐,尽量使用高纤维食物,避免不科学饮食,预防低血糖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叮嘱睡前食用鸡蛋或牛奶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在日常生活中医护人员还应提前准备好升糖食物,如糖果,饼干等,按照营养师配好的水果和牛奶进行加餐,如果发生饮食变化,医护人员需要在餐后两小时监测患者血糖含量。⑤预见性运动护理。医护人员制定的运动强度与时间应与患者的身体条件与病理情况相符合,叮嘱患者在运动期间随身携带含糖量高的食物,避免低血糖紧急情况发生。患者应进行≥4次/周的有氧活动,≥30 min/次,运动前应进行热身运动逐渐加强运动强度。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血糖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②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头晕、心律失常、面色苍白以及低血糖等。
③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后的低血糖发生率。
④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自制调查问卷比较护理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亲和力、护理态度、护理质量等,满分100分,>80分表示十分满意,60~80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满意度=(十分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FBG、PBG、HbA1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0、1.289、0.578,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BG(5.23±1.02)mmol/L,PBG(9.12±3.02)mmol/L,HbA1c(8.41±2.20)%均低于对照组的(7.13±1.00)mmol/L、(12.36±3.00)mmol/L、(11.45±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07、4.753、5.624,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s)
?
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2.82%)低于对照组(4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5,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随访3、6个月后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26%和5.13%,均低于对照组的28.21%和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4、4.129,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后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n(%)]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3,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糖尿病属于慢性内分泌疾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引起糖与脂肪代谢紊乱。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老年糖尿病发病率上升,采用综合治疗控制血糖含量,但临床血糖含量控制不当会导致低血糖发生[5]。老年患者会由于自身身体功能退化,造成药物半衰期延长诱发低血糖,日常生活中饮食习惯不当或空腹食用降糖药物也可引发低血糖,因此需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行预见性护理措施进行有效干预[6-7]。
该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BG(5.23±1.02)mmol/L,PBG(9.12±3.02)mmol/L,HbA1c(8.41±2.20)%均低于对照组的(7.13±1.00)mmol/L、(12.36±3.00)mmol/L、(11.45±2.56)%(t=8.307、4.753、5.624,P<0.05),说明临床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保持患者体内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提高治疗效果。预见性护理措施是一种提前预防性的护理模式,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病理情况提前分析患者临床治疗中会出现的不良情况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患者发生低血糖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使患者进食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防止病情发展。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2.82%)低于对照组(41.03%)(χ2=7.885,P<0.05),说明临床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避免患者因为药物治疗而导致体重急剧下降,同时营养物质的摄入对糖类,蛋白质等占比需要严格进行控制且做到合理搭配,缓解患者的病情,加强体育锻炼能够有效提高体内代谢,促进药物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8-9]。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后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26%和5.13%,均低于对照组的28.21%和20.51%(χ2=4.044、4.129,P<0.05)。在胡慧娴等[10]的研究中,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后随访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和5%低于对照组的20%和10%(χ2=8.245、4.479,P<0.05),与该研究和结果一致。说明临床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出院后低血糖的发生率。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74.36%)(χ2=8.573,P<0.05),说明临床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临床满意度。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提前分析患者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症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避免常规干预对患者护理过程的疏漏,更全面地对患者进行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治疗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维持患者体内血糖稳定,提高治疗效果,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出院后低血糖发生率,且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