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东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通过一定艺术提炼与加工,在传播中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分类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但无论怎么分类,其核心都是“真实”。2020年,笔者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策划、导演了一部反映扶贫干部扶贫生活的人物纪录片《带货》。该片从主人公所经历的原始的带货到利用新媒体直播手段带货再到创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模式这三个层次入手,真实讲述了主人公5年的扶贫故事。整个创作过程,无论是现实的跟拍、过去的回述还是情景的再现都力求真实,力争让人物“立”起来。
众里寻他千百度
好选题等于创作成功的一半。选题是纪录片讲好故事的基础,在获取一个选题后,编导的任务是观察、思考、评判选题中的人物、环境、事件是否有特色,独具慧眼地发现常人所难以发现的故事之美,最终形成主题表达的关键。
2020年是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画上圆满句号的收官之年。从2019年年中开始,创作团队就一直在寻找一位能够撑得起这一创作主题的人物。接到市扶贫办提供的各种资料后,创作团队走遍了八县三区,拜会了备色人物,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始终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人物和可以构建的故事。进入2020年,寻找依然继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见到了在韶关南雄市南亩镇挂职的扶贫干部吴建辉,第一次见面,他就从早到晚一口气跟我们谈了六个多小时。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发现了三个特点,有故事、有真情、有基础。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如果说,发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发现让自己感动的人物,是让人物“立”起来的前提。那么表现好这个人物,构建好这个故事就是关键。
吴建辉准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农产品、增加村民收入。第一个层次的带货,现在仍在继续,只要是休息日,吴建辉就会把村民送来的农产品带到厂里定点销售,回来时立即把现金交给村民;第二个层次的带货是村里和厂里的阶段性工作,在年度拍摄计划中可以跟拍;第三个层次的直播带货是吴建辉正在筹划的事情,是进行事态的拍摄内容。无论哪个层次,在吴建辉眼里,都是在为村民带货,这不正是一个绝佳的题目和拍摄的切入点吗?从人物的经历入手,从人物所做的最实实在在的眼前事入手去构建故事,去寻找故事的切入点,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让人物“立”起来的基础。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发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确定了题目和故事的切入点,接下来就是做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了。
创作团队首先收集了各种不同风格的人物纪录片进行观摩学习,通过观摩学习,了解到了如何把故事拍摄完整,如何把逻辑拍摄严谨,如何把行为拍摄合理,如何把场景拍摄丰富,如何用角度、灯光、长镜头、分切镜头等把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以及相关的摄像人员、摄像设备配置的问题;其次,就是撰写文学脚本。我们要求创作团队除摄像之外的每一位创作人员都按照导演要求及个人理解撰写各自的文学脚本,最终汇总到导演这里进行提炼和修改。通过撰写文学脚本,我们首先是锻炼团队成员,其次是串珠成链,初步梳理、设置了故事发展的脉络和主线,让团队每一位成员的思维更加清晰和统一。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串珠成链的基础上,按照故事的发展逻辑和发展可能,解决了拍摄场景的前期设计问题,尽可能地让拍摄过程变得可控、让拍摄的内容更加有戏剧性;第三,初步的文学脚本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撰写导演场景表。导演场景表实际就是在文学本的基础上拉出一个整体的画面和内容拍摄框架,解决拍什么、怎么拍的问题,是导演对拍摄内容的文字阐述,对拍摄画面的文字设计。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编剧功能;最后,就是摄像在深刻理解文学本和导演场景表的基础上撰写拍摄文案及列出详细的拍摄镜头表,让自己在实际的拍摄中胸有成竹并與导演形成很好的互动。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是文学本、导演场景表还是拍摄镜头表,都是认真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都是让拍摄的人物主题能够“立”起来而做的基础性工作。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甄选出富有价值的创作题材后,就要进行情节建构。故事是实际发生的事件,精彩的情节则是推动人物纪录片故事发展的重要支撑,巧妙的情节建构能使纪录片表现出特定的感情色彩,使观众通过情节了解纪录片中所发生的故事内容。
在《带货》这部纪录片的创作中,吴建辉正在筹划的直播带货有几个逻辑线条清晰的故事单元。一是吴建辉和朋友聊天时偶然发现带货直播目前非常流行、带货直播可以为他的农产品销售打开局面、他作为口才相当好的扶贫书记完全可以筹划并参与直播。二是说干就干,对带货直播一窍不通的他自学如何直播,他前往自己所在企业的电视台寻求帮助,后来他又找到了一家有直播经验的电商,得到了对方的支持,他在村委召开会议决定一定要把这事千成,他走家串户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寻求村民的支持,最后他以当地的丰收节为契机,组织这次直播带货活动。面对这条完整的故事链条,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跟“拍。首先是过程跟拍要“全”。其次是拍摄角度要“多”。“纪实”是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手法之一,但纪实不等于简单直接的记录,更不能将其等同于“真实”。纪实是表现真实的手段,是一种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更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第三是细节拍摄要“抓”。最后是声音录制要“清”。无论是吴经理要干的直播带货这件事,还是我们整个的跟拍过程,大家都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干劲,为讲好故事、塑造人物、让人物能够“立”起来提供了拍摄保证。
功到始得自然成
纪录片需要三个主体共同完成:导演、摄像和拍摄对象。经过大量的前期准备,在《带货》的拍摄过程中,能看到许多团队中的默契合作。首先本片完成了许多意向镜头的拍摄:比如在拍摄昊建辉练习直播带货台词时选择他驻村的宿舍作为拍摄场景,一方面是想表达他认真练习的样子,另一方面也想表现他平时生活的环境和状态,摄像在现场提出让吴建辉在走廊一边洗衣服一边练习会比较生动,拍摄时多个角度构图,最终呈现的效果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其次,摄制组跟拍细致,导演精准捕捉突发事件。在拍摄吴建辉收粮时,突然遇到两位村民在村委会发生争执,这件事并没有影响吴建辉正在进行的工作,但导演立即跟吴建辉沟通,要求他上前调解,此时摄像跟过去先将吴建辉夹在两位情绪激动的村民中的状态拍下来,再分别给了三人特写,可以说这是一次导演与摄像完美的配合。在成片中这一情节也恰好用来对应吴建辉在采访中所说的“刚到这里来语言不通”,而现在的吴建辉已经能把村民的话完全听懂了。所以即便没有解说词大篇幅地渲染吴建辉在扶贫工作中如何深入一线,从这些细节里观众就能看明白,这是一位干实事的扶贫干部;最后,摄制组与主人公吴建辉的配合默契让人物更鲜活。在拍摄间隙,导演听到吴建辉与妻子通电话时情绪不对,马上向吴建辉了解到是因为他女儿想要辞职去成都发展,妻子一方面不舍得唯一的女儿去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打拼,另一方面也埋怨吴建辉沉迷工作不关心女儿,吴建辉自己也有苦说不出,想跟女儿沟通女儿却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导演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能成为丰满吴建辉这个人物的支线情节,于是跟吴建辉商量能否说服他妻子配合摄制组到家里拍摄,所幸吴建辉配合度非常高,说服自己的妻子让这一支线情节得到完美拍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吴建辉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不易。最后的拍摄场景是直播带货现场,由于备方的准备都相当充分,带货现场人数众多,场景宏大,直播过程异常顺利,拍摄工作也是一气呵成,取得了完美的效果。总体来说,这得益于各方的努力和精诚合作,从前期调研、拍摄到后期剪辑阶段的完成度都很高,才能在片子里呈现一个立得住的人物,我们最真切的感受就是,功到始得自然成。
纪录片作为一种纪时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视频产品,内容的真实是纪录片最核心的基础,缺少了真实性的纪录片是难以成功的。《带货》这部反映扶贫干部真实生活的纪录片,从寻找、确定人物开始,精心策划、反复修正、跟拍过程、精心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真实,最终让人物“立”了起来。